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城会玩写作团
数学好的人生,是怎样一种体验

数学好的人生,是怎样一种体验

作者: 职心眼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6-15 10:12 被阅读88次

    文 / 董小琳

    最近,小琳老师和几位小伙伴,搞起了社群,组建了天津的拆书帮分舵。

    做社群呢,最常见的就是人来人往:总会有人加入,有人离开。

    比如,拆书学习的第一步——线上训练营。

    第一期报了8个人,最后2个人顺利毕业(给我块豆腐让我撞死算了)。

    第二期吸取了教训,报了5个,全部顺利毕业。但毕业后就有人找我说:老师,我拆够了,不想再继续了。

    第三期、第四期,未完待续……

    由此,一个问题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而且,想得越多,越感觉无解!

    那些我们没有继续做完的事,究竟是因为要及时止损,还是毅力不够?

    二者之间的界限,该如何划定?

    难道说,只能依据当事人的主观判断?

    这似乎……不靠谱……

    想了好多天,结果不仅这道题没想出答案,反而更多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跳了出来——

    作报告时,说得太细,领导不爱听;说大框架又体现不出工作量。怎么办?

    点个外卖,是叫个新菜换换口味?还是稳妥起见,每次都一样?

    时间有限,到底该先做快速简单的,还是从“硬骨头”啃起?

    聚焦当下与放眼未来,二者之间的黄金比例是多少?

    (在《时间的悖论》书评 中,我们讲过,应该“酌情”搭配各种时间观的比例,但在实际行动时,却很难确定出具体的投入比例。)

    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大部人都在用一种十分“写意”的方式处理。

    “大概,应该这样吧。”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算法之美》。书中说,与其浑浑噩噩地跟着感觉走,不如通过了解一些基础的数学算法,用理性决策来应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

    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拥有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和哲学双学士的布莱恩·克里斯汀,以及加州大学心理和认知学教授汤姆·格里菲思。从头衔中不难发现,两位作者都是拥有跨领域的研究背景,也就自然决定了这本书,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内容,阅读体验极佳。

    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一一清除了刚才的诸多疑问。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过面对复杂决策,难以抉择的时刻。那我要强烈建议你不妨先从这篇文章开始,一起来了解下,如何在算法世界中,做出最优的理性决策。

    1

    说到“算法”这个词,可能大多数人会想到数学课堂,或者与计算机、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的运行机理联系起来。

    总之,是一些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高深莫测的技能。

    其实不然。

    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都会使用到算法,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比如,小朋友们上学校。老师说:按照大小个站好队,然后一起入校。

    这时,你会怎么做?

    先拉过来一个孩子作为参照,比他高的站后面,矮的站前面。然后再依次作对比,直到所有孩子都站在了对的位置。

    这,就是一种算法。

    那么,假如我们不用对比。每次都把所有的孩子看一遍,然后挑出当时最高的(或者最矮的)一位,加入新的队列。虽然最后也能得到符合要求的结果,但完成的时间会多很多。而且,肯定也没有人这么做。

    因为我们都知道,第一种算法能提升效率。

    2

    书中开篇,作者就为我们列出了学习算法带来的好处:

    解决具体问题

    理解事物深层次的运行规则

    回答“如何过好这一生”

    也就是说,懂得了算法,不仅能回答眼前的复杂问题,更是能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看清事物的本质运转规律,把提升认知作为过好一生的基本手段,让自己的决定越来越有底气。

    也许你会说,这是不是说得有点过呀。不就是做数学题嘛,还能决定人生了?

    还真没夸张,就拿书中第一章讲到的“最优停止理论”来说吧。

    一个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寻找终身伴侣就成了首要问题。

    一般来说,会出现两种极端:

    总想着还会遇到更好的,拖拖延延地成了大龄青年;

    义无反顾地和初恋走入婚姻殿堂。

    除此之外,大多数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在某一个时间点,遇到了Mr. Right。

    如果把这个问题“算法化”,则变成了:

    在界定的范围内,找到一个最优决策点,然后做出选择。

    我们不妨将范围定位在时间维度上,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一生中会遇到多少个异性,但年龄是客观确定的。因此将问题进一步细化为:

    从20岁开始,到40岁结束,在哪个时间点选择伴侣最明智?

    答案是:27.4岁。

    这就是著名的37%法则。也就是说,在前37%的时间里,最好保持观望,接触异性而不做出选择;过了27.4岁以后,如果发现了合适的对象,就可以果断出手了。

    当然,以上是理想情况下的最优方案。很可能还会出现被对方拒绝,之前的对象“复活”重来等情况。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算法模型,也是让决策最优的关键步骤。

    从“最优停止”的例子中,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算法思维的强大威力。

    它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犹豫不决,一味依赖于直觉和经验而产生的感性偏见。

    单纯用算法计算,是机器人(AI)的专长;

    跟着感觉走,凭经验做事,是人类独有的思考方式。

    今天的算法思维,则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在感性选择的基础上,增加理性计算的过程。最好的算法可以让我们花费最少时间,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严谨的数学推演过程,同时也离不开对现实各种因素的考虑权衡。

    从这本书中,我似乎看到了人与计算机深度融合的未来世界。

    其实,谁又能说清,某个决策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你有没有过面对复杂问题,不知如何抉择的时刻呢?

    欢迎留言。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学好的人生,是怎样一种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dp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