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富有戏剧性的皇帝按照有趣程度排名,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绝对在前五名。万历9岁登基,在一代大学士张居正的谆谆教导下成长为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任,一共48年。按理说,48年如果不是君王文治武功,至少也是有守城之功,但就是这一位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整整不上朝近30年。黄仁宇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他更为人熟知的书——《万历十五年》,来评述万历和他那个时期的故事。
他的不上朝不是因为身体原因,也不是因为天象导致,更不是由于他荒淫无度,治理无方。虽然无从当面问他其中缘由,但从种种迹象表明,他就是单纯的不想上朝。
他的不上朝的间接原因有很多,但最为直接的就是立太子问题。这个时间简单说来就是,朝臣觉得万历应该遵循传统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此刻偏爱郑贵妃,欲立三子朱常洵为国本。大臣们不同意,万历偏要,双方争执好几年,最后迫于文官集团的压力,万历被迫立朱常洛为太子。但从此,他就一“赌气”,不再理朝政,多么率性又决绝。
按照一般的观念,如果当朝皇帝不理朝政,等于整个政府机关瘫痪,势必如同核电站无人值守一样,瞬间就要爆炸了。可是没有,至少没有当即灭亡,而是在万历死后24年才灭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如果皇帝罢工,并不会造成立刻的瘫痪,那就应该可以继续按照此种模式进行下去,但是却有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后灭亡了。而如果皇帝罢工会立刻造成大恐慌,在他停摆的三十年间却还是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似乎有他没他都一个样。
黄仁宇在评述那段时期是对这个国家有一个定论:
它不像一个国家,更像由一种文化塑成的形体。
在当时的明朝,不像朱元璋时代,一切未稳。任凭四大案由朱杀尽几万人,照样还是一茬又一茬出现官员。万历时期已经有过一定时间的累积,虽然已经从中看出颓势,但大朝的气势仍在。这个就是以理学为主的文化传统。文官们并不会像朱元璋时代的官员们因为受到庭杖而有所畏怯,反而会有一种为信念而死的光荣。他们所仰仗的理,让他们可以有怼天怼地怼皇帝的决心。这种坚持和信念不得不让人佩服,值得我们现在多多学习这种缺失的精神。
既然,文人集团占有天时地利,而皇帝又只能深居宫闱,不敢直面硬抗,他们就能得到胜利吗?从立太子的事件来看,确实是胜利的,可如果一个国家的顶尖智囊聚集在一起天天为了立天子而想尽各种办法,如果不说他们大材小用,就只能说他们智所不急。在这里,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这条规则似乎显得有点薄弱。
朱常洛能不能成为一代明君,万历不认可,但群臣们也未必完全能说服他们自己。他们不能相信自己有辅佐任何一位君王使之成为明君的能力,当然就只能靠传统和祖训来撑腰,而这一点,也许就是后来明灭亡的原因之一,毕竟光靠文化强国是不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