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儿子跟父亲吵架了,究其原因却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吃饭时,父亲觉得红焖的土豆做的甚是好吃,就夹了一筷子给儿子。谁知儿子不领情,又夹了回去,说:我正喝酒呢,等会再吃。父亲不高兴了,说:你尝哎,真的不错!又一次把那块土豆夹了过去。儿子又倔强把土豆夹了回去,说:好,我知道了,待会我吃饭的时候再吃。然后嘟囔了一句: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到我身上哎!不说不打紧,一说出口后父亲顿时变了脸色。大声呵斥到:我舍不得吃的东西给你,你不领情也算了,还说我把我的意志强加到你身上。儿子也不甘示弱说:我跟你好好说了,说我现在不想吃,你怎么就不能理解。父亲见儿子如此这般便破口大骂:你吃我的,喝我的,现在还骑到我头上,真实白养活你了。俩人就这样展开了一场亲情真理之间的大战。
父亲觉得儿子自私,不孝顺,以自我为中心,父亲颜面受到损伤。
儿子觉得父亲自私,管的宽,以父之威挟子,自身个性受到压制。
行为者自以为自己无私的爱到了行为对象那里以后就成了自私的爱,是捆绑,是束缚,是压制。
本来是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变成了分外眼红,亲者痛的仇人。
自私,作为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
美国学者威尔逊在《新的综合》一书中,将任何生物体表现的有利自身、且以损害其它生物体为代价的“客观行为”统称为“自私”。
一棵小草同另一棵小草争夺养料是自私,
鸟吃虫,猫吃老鼠,是自私,
一只狗同另一只狗争抢骨头是自私。
但是它不仅单单指人的客观行为,还包含了人的主观意识,观念,动机。
并且这两种意识形态也会相互脱节,分解,抽离。
损人利己是一中常见的自私行为表现,反之就是损己利人。
在电影《釜山行》中面对可怕的丧尸,经过鲜明的对比,把人性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小女孩给老奶奶让座,爸爸说:这个时候可以不用考虑别人”。但是小女孩却说“可是我奶奶也会经常膝盖疼”。
得知爸爸带她走车站另一个出口躲避隔离,她坚持要告诉其他人,并在遭到拒绝时说:你总是想到自己,妈妈才离开你的!
巴士老总大叔鄙视流浪,小女孩说大叔:妈妈告诉我,说这种话的人人不是好人。果然大叔是整部片子最自私自利的人。而流浪汉为了救孕妇和孩子主动迎合扑面而来的丧尸。
整部片子的重点还是探讨了很俗套的人性问题。历尽千辛万苦逃离了四个车厢丧尸的四个人却被同类人隔在了门外把人性自私的欲望暴露在最高点。
一门之隔,一边是人间地狱,一边是丧尸地狱,都是地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老奶奶最终选择放弃,让孕妇和小女孩先走,她很平静的接受丧尸的撕咬。这里也体现了“人性”,一门之隔,一边是人性阴暗的自私,一边是人性光辉闪耀的无私。
而老奶奶的妹妹更是做了壮人之举,把隔断丧尸的门打开,让那些人性阴暗的人“主动”献身在丧尸口下。
人类就是这副德行,为了自身利益,人性崩坏。比贪婪可怕的是病毒,比病毒致命的是政治,比政治更黑暗的是人性。人性比丧尸还可怕。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以有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作为基础,否则根本就不会产生动机。
行为者已经做出了利他行为,他的行为是无私的
行为者已经做出损人的行为,他的行为就是自私的。
自私是假丑恶横行的原动力,自私是社会运动失序的"潘多拉",自私是自我毁灭的终极因,自私是万恶之源。
二:
最近在看《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其中对梁冰玉和她的姐姐梁君璧这两个人产生了很大的疑惑:俩人的性格迥然,命运不同,却也饱受争议。
有人说梁冰玉是个思想开放,向往纯洁爱情,敢爱敢恨敢作为的女子。也有人说她是个自私自利,明知道韩子奇是自己的姐夫,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而勾引姐夫道德败坏的女人。
有人梁君璧是个自私冷血,是把韩子奇和新月送上断头台的刽子手。可是也有人说她是个大度,宽容,隐晦的女人。
古人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民间俗语,更有“明哲保身”这样的处事态度。其实这些都是既不损人也不利己的行为能力和意识形态。
就像见死不救,既不损人,也不利己,但是它同样归纳与自私的行列。
这又让我想起《无声告白》这本书
母亲对于女儿无微不至的爱,我们尽收眼底。可是,那究竟是无私的爱,还是自私的爱,连她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她万万没想到一向乖巧听话的女儿居然会选择自杀。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为了儿子的利益可以牺牲自我一切,即使孩子的行为是反社会也罢。仅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利益看,父母是无私的。可就父母,孩子与社会,他人利益来看,父母又是自私的。
我们常说饭要吃的七分饱,爱一个人要爱的刚刚好才是健康的心里模式。岂不知也是隐藏了很大的自私成分在里面。
学会了爱自己才能去更好的去爱别人,也是一种自私。
这种自私不会遭受过多付出和牺牲捆绑的束缚。
这种自私是最恰到好处,最舒服,最安全爱的表达方式。
这种自私是既利人也利己的最好选择方法。
三:
那我们不禁要问了:有没有存在无私爱啊!
有,当然有。
在电影《釜山行》中,胖大叔为了妻子和众人选择牺牲了自己,老奶奶,流浪汉也是为了孕妇和儿童,选择了牺牲。最后连自私的爸爸为了孩子在未变成丧尸前也是选择了牺牲,这些都是与自私相对立的舍己为人的壮举。
但是,这种无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选择之间与后天培养中渐渐形成。人总是希望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多次于环境产生冲突后,会慢慢减低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由此变成一个某种程度上“舍己为人”的环境适应者。
很多类似于《釜山行》的这些电影著作,其实揭露的是人性的自私面,岂不知也是在鼓励无私的牺牲精神。
可是我们想过没有对于像这种突发的灾难型事件中,人们所表现出的自私行为也那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就像那位大叔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我妈妈还在家等我。如若硬要站在人的制高点上用道德和人性来捆绑的话,我相信没有多少人能逃得出筛查的结果。
所以,这个时候,小女孩,流浪汉胖大叔等人的一些无私的行为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才能使我们在战战兢兢之余,对于人性的闪光点还存在一丝丝的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不断的推崇和赞扬这样的“舍人利己”的牺牲精神,岂不知正是由于它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
友情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自私自利一点,才能保持长久的友谊。
爱情之间:我们自私自利一点,不攀附,不依附才能使爱情长久保持激情。
亲情面前:我们同样会保持相对稳定的距离。
这不是自私,是爱的取舍,是成长的代价,才是真正的人性使然。
四:
人的利益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分。相应的,人的自私也可分为“近自私”和“远自私”
同样,拿《穆斯林的葬礼》那本小说来说。韩子奇为了完成师傅未了的心愿,在对手的店中卧薪尝胆三年,最终学有所成,打败了对手,获得了名满京城的“玉王”的称号。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欲取之以李,需先投之以桃”。为了利己,人可以先利他,为了损人利己,人亦可以先利他。
人之聪明,狡诈,人之利益关系的复杂,在于人能够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的蝇头小利。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理想主义者渴望看到一个没有冲突的世界,国家间所有的分歧都克服了,所有的野心都放弃了,所有咄咄逼人或自私自利的冲动都为个人和国家的善行所取代了。然而,这样的世界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出现。”
既然自私是古已有之,人类存在即存在,那么很有理由推测它将永恒存在,并且我们谁都无法逃脱。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提升的一个人,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合理自私是平常生活的的基本要素,是人情绪稳定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恶性自私的存在,就有可能出现损人利已的效果。而我们所要控制,消灭的就是只是恶性自私,企图不加区别的否定自私的人。
凡事有利有弊,万物祸福相依,而抑制邪恶自私的这一问题就需要人类的驾驭和控制。
我们要依靠自身的理智、良心、道德的抑制,以及外部环境的控制、影响,而将自私抑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达到利己利人的客观效果。
平常人以平常之心来面对平常的自私。我们都是社会的生存者,谁都没有权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自私”去标榜别人的生活。没有感同身受,没有切身体会,没有换位思考,轻易的说出“自私”之前,想想自己,你真的无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