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好几遍《非暴力沟通》后,我惊奇地发现,书中有一个熟悉的影子若隐若现,那就是前段时间介绍过的以哈佛幸福课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
读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书为己所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练习和应用着书中提到的实用技巧。练习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的思维发生了一些变化,更重要的是,我的情绪变得更加平和,心情也更得更好了。
这更加坚定了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它有种神奇的魔力,能使生活变得高兴起来。
你与幸福间只差一个非暴力沟通之耳
这本书有种神奇的魔力,能把你从不开心中解救出来。这并非说大话。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都和语言有关,一方面,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不高兴,听不到期待的话也不高兴,另一方面,我们说出不中听的话会让别人不高兴,想说而故意憋着的话也会让别人也不高兴。
看过这本书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对非暴力沟通有一点了解,也许不会再说出暴力的句子,但还有更多不了解非暴力沟通的人,却对沟通中的暴力习以为常,常会对人说出充满威胁的句子。
听到这些充满暴力的语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
听到充满批评、判断、指责的句子,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气愤、委屈或难过,进而产生抵触行为。无论说话者的初衷如何、目的怎样,你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但如果你能够带上非暴力沟通的耳朵,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暴力语言对自身的伤害。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之耳呢?它其实就是遵循非暴力沟通要素进行倾听的方式。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已经说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包括: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大多数的沟通并非是恶意的,更普遍的情况是一方想要提出建议和意见但却用错了方式。非暴力沟通之耳要求我们关注讲话人的感受和需求,而忽略其中的批判、指责等。
专注于讲话人感受和需求后,我们往往更容易捕捉到他人话语之下的核心与目的,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就更少地受到言语伤害。
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压制我们被激怒的冲动可不是件易事,我们需要长期练习。
如果对方的话实在难以忍受,那么停一停,别急着回应,保持沉默,关注自己的内心,此时你一定要快速地对对方的话语进行着评判或分析。就像在大脑中插播了一档临时节目一样,你得耐心地等这场评判秀播完。
然后思考一下,此时对方是什么感受,注意是“感受”而不是“想法”。想一想他的什么需求未被满足?
如果他表面上似乎是在指责你,但实际上他却是在曲折地表达自己,那么你根本无需为与自己无关的、他人的感受买单。
当你越来越容易在谈话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就不用再过多地进行分析与评判的中间步骤,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直到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生活轻松很多。
如果我们不去在意别人言语中的批评和指责,那么所谓的“批评”、“指责”,就不会对我们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
没有批评和指责的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和谐!而那正是你主动创造出来的。
老生常谈的理解是什么?
“理解”这个词,使用频率极高且常常在被错误地使用,这使得它的存在感很低,甚至成了许多亲密关系中的反感词。
一提到“理解”,双方就开始吵架。
“理解太难了!”
是我们根本不会如何理解还是人们长久以来错误地解读了“理解”?
其实直到读完本书,我才恍然大悟,我曾错误地使用了“理解”很多年。
我们通常认为,“理解”即为别人的感受负责——当他人向我们表达难过时,一定是他人认为我们伤害了他,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来弥补、来安慰他,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这种指认,我们都自然地会体会到一种不得已的歉疚之情。
如果“理解”真是按照这般来解释的,那么“理解”确实是个令人讨厌的事儿。
幸好有本书提醒,我们才能发现通常的“理解”是带有强迫的意味,是让人不舒服的,但真正的理解并非如此,它是件美妙、幸福的事儿。
真正的理解,不是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是“在场”。
什么叫“在场”?
我们可以将“在场”理解成无条件的陪伴。即: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倾听别人的倾诉,找出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你甚至不需要说话对方就可以感受到你的理解。当然,你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给讲话者一些反馈。
以上都是指的面对面的交谈。其实,如今的交流大多都是隔着屏幕的线上交流,所以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在线交流如何做到在场?该用什么语言表达你在认真倾听呢?(可以后台留言,一起探讨~)
别人的“痛苦”如何成为我们的礼物?
这本书中常提到一个词“礼物”。在作者看来,别人对我们所说的话,甚至是别人的愤怒、指责、痛苦,都是他们送给倾听者的一份“礼物”。
我一开始不明白,觉得未免有点矫情造作,但读了多遍后我突然拍拍脑门,所谓的“礼物”其实是他人给予我们的信任啊!
尽管他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问题,但通过你的非暴力沟通之耳,你会看到他的需要,你引导他袒露他的需要,也就袒露了一个人的脆弱面。
如果一个人愿意向你袒露脆弱,那就表明他对你建立起了足够的信任,他有与你产生更深切的连接的渴望。
一旦某人想要与他人的关系更进一步,双方都会感到被重视,体会到美好和幸福。
也许这正是作者在本书开头提到的非暴力沟通之所以能够实现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爱”。
对自我需要的关注是一场更大的改革
作者提到的“需要”,不仅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才有意义,在我们的整个生活中,都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新观点。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提到人类的基本需要是合理的,是指向个人幸福的。所以对个人需要的关注和满足,必然能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生活。
一旦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能更加理解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的目标,有意识地做出行动,不会再走弯路,也就不大可能陷入令自己痛苦的事件和关系中,这样一来,我们的每一步都在朝着美好生活前进。
我们从此能够意识到,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如何去做,我们将有意识地行动,所做的大多数事情不会再毫无意义,而是指向一个目的——使我们变得更好。
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读它,然后高兴起来!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