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接收育儿这知识时,有没有想过,这些分享的知识靠谱吗?背后有理论依据吗?
事实上我们根本无心去考证这些育儿知识说的对于不对,因为我们已经被文章给的招式吸引了,迫不及待拿去训练孩子。
之前我曾有过这种经历。比如说一定要延迟满足孩子,孩子要什么先不给买,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自控力;温柔坚定的去执行规则,死活都不能打破制定的规则;更夸张的是看完一些关于孩子不能夸的文章后,连夸奖孩子都开始变得犹犹豫豫……一会一个样的育儿文章慢慢地让我开始怀疑,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养育的选择》是一本从儿童心理学出发来分析父母在育儿过程的种种疑惑,解释了一些被带偏的育儿观念。这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具体的做法是什么。
修炼好内功,才能以不变应对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这里具体从六个当面分享下这本书的内容。
快乐教育真的让孩子快乐了吗?
你可能会想,我们做家长的不就是负责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吗?学习、规则这些事情多么枯燥无趣。
但作者理解的快乐教育应该是获得快乐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快乐。快乐成长也不意味着眼前即刻的高兴。快乐成长应该着眼于未来,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能力,孩子就会能得相应的发展,她们未来快乐的可能性更高。
具体怎么做,作者也从四个方面来告诉大家:
1.父母的感受不是孩子的感受。不能因为父母厌恶学习就不让孩子去学习新的知识。
2.学习本身是快乐的,并伴随着成就感。孩子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只要他们愿意就让他们学。
3.知道边界和规则的孩子会更快乐。遵守社会规则,孩子在和别人相处时才会更愉快。
4.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快乐。
孩子究竟快乐不快乐?取决于父母、老师、亲人在她们不快乐时候怎么对待她们。
吉诺特博士曾说:“做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仅仅是为了让孩子高兴吗?不是,我们的责任是让孩子更好的长大成人。”
赏识教育,孩子到底怎么夸?
书里提到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是激发孩子内部动机,产生持续的影响。
两种不同的夸奖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你真聪明,你运气真好。这种夸奖会让孩子认为能力是不能改变,成功是因为客观因素决定的,不是由我控制。经常这样子夸奖,孩子的思维会慢慢固定化,固定型思维模式会让孩子不愿意去接受挑战,不愿意面对失败。
因为自己的努力,认真,你取得这次成功,我们为你感到开心。这种夸奖会让孩子明白,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成功可以由自己可决定。这种夸奖会让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更愿意面对挑战,即使失败了也不怕去面对,因为他们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下次还是会成功的。
肯定会有人有疑问?那别人夸奖孩子的时候难道不让孩子听吗?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夸奖而忽略自己的努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时,多通过具体的表扬让孩子养成一个成长型思维。诚恳的去夸奖孩子努力过程中的小细节,都会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逐渐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温柔而坚持竟然会是软暴力?
正面管教中曾提到,当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要温柔而坚定的去执行规则。相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样只记住了温柔的坚定字面意思。和孩子有分歧时,不管怎样一定要去执行规则。
这本书也提到温柔的坚持,作者认为温柔的坚持不是只要语气温和,而是要从孩子感受出发,用爱和理解赢得孩子的合作。温柔而坚持不应该只成为表面形式,不从孩子角度出发,实质上还是父母说了算,这些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关于和孩子具体执行规则的方法,作者也谈了她的观点
1.理解孩子,避免争执,避免有火药味。被理解的孩子往往容易合作,理解孩子可以更有效的和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2.坚持底线,用灵活的方式来执行。底线要坚持,但坚持的方式是多样的。死板地、粗暴地坚持还是灵活地、用游戏的方式坚持,这体现了父母的艺术。
3.启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从内心认同规则。在执行规则的时候应该具体的教孩子怎么做,让孩子容易理解规则。
4.父母偶尔让步,让孩子感受爱与界限。去倾听理解孩子,偶尔满足一些小要求,让孩子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和界限。
5.避免不规律的生活和规则的随意性。规律的作息会让孩子更好的配合规则,规则不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一个是一个,这样的规则,孩子自然无法接受。
要记住我们和孩子不是对立的两方,我们制定的规则不是去限制她、固定她,而是帮助孩子引导孩子逐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规则会破坏孩子们的天性吗?
条条框框的规则想必幼时也我们是最讨厌的,长大了认为这些规则会限制孩子的天性,就不多去管了。于是就有了很多“熊孩子”的出现。
作者提到: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时,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就不会压抑到孩子的天性。具体制定规则的原则可以从两个年龄段来划分:
0-3岁 :制定原则要保证规律的生活和良好的习惯,保护孩子安全,不伤害他人和公物。
学龄以上阶段:鼓励孩子思想自由,不制定孩子做不到的规则,只制定具体的规则,越具体越好,用孩子理解的和接受的方式制定。
一个好的规则,不仅不会限制孩子的天性,反而在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中帮助到她。定规则是个技术活,定好规则执行起来也是要灵活。具体的灵活,可以参考上节给的方法。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什么?
有时候啊都想进孩子内心去看看她们都在想点什么,怎么就那么喜欢哭呢。一点小事就要哭。读了这节,恍然大悟,原来对于大人来说的小事,在孩子眼里有可能就是挫折。
我们总以为挫折教育就是孩子有困难时候让孩子独自面对,认为孩子会越挫越勇。甚至我们人为的给孩子设置障碍。但这本书作者给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人为的挫折教育是故意去制造障碍,严厉的对待孩子,极少给予肯定,永远都是批判孩子的行为。这些人为的挫折教育,不会让孩子越挫越勇,只会让孩子慢慢形成习得性无助。
真正挫折教育的核心是父母全面支持帮助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让父母全方位支持呢?
首先,父母支持孩子,孩子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
其次,孩子的大脑发育水平决定了孩子是否可以独立面对这些挫折。
孩子越挫越勇是由父母和年龄决定的。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候好好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孩子在慢慢长大中也会学着父母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最终自己面对挫折时候才能越挫越勇。
具体父母应该怎么做,书上从三个方面给了一些建议
1.情感上 要认同孩子,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2.认知上 要告诉孩子失败和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错误并不可耻。
3.思维上 要 让孩子养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孩子遇到挫折哭闹,大人不仅仅是去安抚好孩子,更是要帮助孩子让孩子明白下次怎么做才好。
挫折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去面对的事情。人为挫折教育只会让孩子变成习得性无助,最后身在家里心却无处安放。
听话听话,到底该听些什么呢?
老一辈的听话就是我说什么你必须听,不听,就是不对的。新时代家长,觉得听话的孩子没有独立性,不听话说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随他去吧。两种观念的碰撞把孩子有时候也搞晕了。
这里的听话是指倾听别人的意思。听话不等于无条件去服从。
但孩子们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保证学习能力的基础,如果不认真倾听老师教授的知识,何谈掌握知识。倾听是对社交技能有很大的影响。
知道倾听对孩子的重要性,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呢?书里给了三个建议:
1.父母首先要学会倾听,会倾听孩子说话的父母才可以培养出倾听能力好的孩子。
2.给孩子简单、明了、有趣的指令。大脑的发育让孩子对复杂的指令不能更好的处理,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把指令简单化。
3.通过一些小道具来提醒孩子去倾听。比如说话时摸着耳朵,或者手机捏着一张卡片。这样孩子就会在走神时候快速调整回来。
上面也说了倾听不等于无条件的服从。倾听加上孩子的独立思考,这样才是真正的独立性。学会听话、学会倾听是孩子们独立的前提。
除了这些疑问,书籍里还分享了安全感培养,早教有无必要,敏感期教育,电视节目的利弊,孩子脾气大,延迟满足,孩子的竞争力,孩子的想象力等当下父母非常关注的问题。
孩子是一个整体,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可以割裂去培养的。养育孩子也并不是几个招式就能搞定。从儿童发展规律出发,我们才能看到全局,才能站的高,看的远,才能做不焦虑的家长。学点心理学,走出育儿的迷思,希望我们的科学养育,都会让孩子成为参天大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