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春,清明时分,艾草成熟,青团上市的时候,老家的二伯母总会做上几百个青团,曾经就她的青团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赞美她的手艺,怀念她做的青团不甜不腻,软硬适中,嚼劲十足的口感,清爽鲜美的味道,惦记那一去不复返,从此再也无法重温的美味。
确实是再也无法重温,纠结和烦恼的是,每年都要面对这样一份寻而不得的情怀,无论是老字号、网红店还是纯手工制作,都吃不到二伯母那种让我一顿可以吃上几个,而且天天吃顿顿吃的青团。
其实不止我一个人惦记,但凡吃过这青团的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都会说:可惜啊,再也吃不到了。
关于美食的记忆就是如此神奇的存在,一旦一种味道烙刻在你的记忆里,你便再也无法忘记,如果因缘际会,你或许会亲自上场,完美复原,如若不是,那便是寻寻觅觅,遥遥无期。
这青团不似别的面点或者炒菜,而是需要摘取家乡山里的艾草,用石磨一点点磨出汁水,加上几十年的揉面手法,更不用说调成的香气扑鼻,细腻入微的豆沙馅了,每一项做好都是极其耗费心力和体力的过程;
二伯母当年是乐在其中,做青团与她是手到拈来,炉火纯青,已到了匠人级别的化境,而现代中央厨房出品的,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就是如此,你可以怀念可以一遍遍在记忆中寻找似曾相识的味道,也可以不断尝试新品,然后让新鲜感代替那种熟悉感;
所有这些努力,其实都不过是无济于事,你最喜欢的最热爱的觉得最好吃永远是只有二伯母出手才会聊以慰藉的味道。
而这种味道,除非如我一般认为可以取山的水,山里的气,山里的温度~~,并且一边摸索一边思考一边不断尝试,方才有可能复原她的手艺。
否则,记忆就是那样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知的东西,于青团,我也永远只能望梅止渴,可望却不可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