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卫灵公:姓姬名元,卫国第28代国君,在位时间长达48年。卫灵公是个被严重抹黑的国君。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是卫国,卫灵公对孔子以礼相待,只给俸禄不给职位,所以孔子抱怨卫灵公“无道”,历代文人跟着附和,为卫灵公杜撰了很多“无道”的事件。
实际上,卫灵公在位期间,除了一次他的叔叔公子朝和他的嫡母发动叛乱外,卫国国内非常安定。
无道:该词的意义非常广,可以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如《论语·季氏》:“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又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 唐代刘知几 《史通·疑古》:“瞀光辞曰:‘吾闻之,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也指不行正道;作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吾闻宋君无道,蔑侮长老,分财不中,教令不信,余来为民诛之。”《后汉书·李固传》:“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
也泛指违反常理或不近情理。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又如《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王祥性至孝,继母朱氏遇之无道,祥愈恭谨。”
还指不行正道的坏人或暴君。如《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 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又如《封神演义》第九四回:“今天下诸侯共伐无道,正为天下洗此凶残,救民於水火耳!”
无道还有“没有说;莫道”等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道还指没有办法。如晋葛洪《抱朴子·良规》:“争臣七人,无道可救,致令王莽之徒,生其姦变。”
夫:指事字,从一从大,大是“人”的初文。一指头上插的发簪。本义:男子成年已成丈夫。如:《说文》“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如《诗经·秦风·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孟子》:“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又如:匹夫、懦夫。
夫引申为专指女子配偶。女子配偶也可以叫“丈夫”,但这里的“丈”是“杖”的初文,依靠的意思,丈夫就是女子一生依靠的人。
夫也引申从事某种体力劳动或劳役的人,如农夫、樵夫等。
读作fú时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这、此、那、彼”等。《诗经·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夫也借用助词,放在句首表示提起议论,如苏洵的《六国论》:“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又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放在句末,则表示感叹,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康子:即季康子,鲁国的实际掌权人,孔子带着弟子们被迫周游列国之后,季康子先邀请冉求回国协助其理政,后又邀请孔子回国,被尊为“国老”,季康子经常向孔子问政。
仲叔圉:即孔圉,卫国的柱石之臣,孔子曾评价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圉去世后,谥号为“文”,所以也被称为“孔文子”。孔悝是孔圉儿子,子路曾做孔悝家臣,并在内乱中被杀。
祝鮀:即史鱼,卫国的柱石之臣,史上第一个“尸谏”国君的大臣,他曾反复劝谏卫灵公远离弥子瑕,重用璩伯玉,卫灵公充耳不闻,于是他决定“尸谏”。
他临死之前,交待子女,不要在主厅内举办葬礼,卫灵公参加葬礼时肯定会问明缘由,然后再告诉他远离弥子瑕,重用璩伯玉,只有他答应了,再按照规定的标准举办葬礼,这招果然奏效,卫灵公答应了祝鮀的请求。
祝鮀善于辞令,口才好,孔子曾说“宋朝之美,祝鮀之佞”。
王孙贾:姬姓王孙氏,名贾(gu),卫国大夫,将军,卫国的栋梁之才。
在商、周时期,阶级社会取代了原始氏族社会关系后,有政治地位的人多以官爵为氏。为王族贵胄的身份象征,有别 于姓,成为统治集团的独特象征。
因此自那时起,姓,指明了血脉传承的亲缘关系;而氏,则表明了政治制度的显赫地位。
王孙氏出自姬姓,为周王之后,人称“王之子孙”,后以此别称为氏。据东汉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王符《潜夫论志·姓氏篇》云:“王孙氏、公孙氏,国自有之。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
到了明代,朱元璋不许使用胡姓,胡人多复姓,为了避嫌,王孙氏族人在明代以后,多简改为“王”氏或“孙”氏,故今天王孙姓的族人非常稀少。
中华姓氏中,有贾孙氏、古孙氏都是从王孙氏中直接分衍出来的,这在史籍《世本》中有记载:“贾孙,为春秋卫国大夫王孙贾之后”;
齐王之后也有以“王孙”为姓的,比较有名的也叫王孙贾,是齐国的一个少年英雄。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卫灵公无道,季康子说:“即然这样,卫国为何不败亡呢”?孔子说:“有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负责宗庙祭祀,王孙贾治理军队,怎么会败亡呢?”
孔子在文中提到的卫灵公“无道”,应该是说卫灵公不理朝政,把政务交给他的夫人南子,还好,他手下有三位国之栋梁,所以他可以高枕无忧。
孔子在文中也暗示季康子要懂得用人,管理国家不一定要事必躬亲。这个思想在现在的企业管理方面,非常实用。
两个王孙贾
历史上有两个王孙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一个是周王之后,一个是齐王之后。一个是卫国大夫,
卫灵公三十三年(公元前502年),晋国权臣赵简子派涉佗、成何去和卫灵公泽地结盟,卫人尊晋国为盟主,请涉佗、成何执牛耳,成何说:“卫国,不过和我国温地、原地差不多,哪里能和诸侯相比?”
将要歃血(在牛耳上割出血来,取血给各位盟友喝),涉佗推开卫灵公的手,血顺着淌到手腕上。
卫灵公发怒,王孙贾快步走进,说:“结盟是用来伸张礼仪的,就像卫国国君所做的那样,难道敢不奉行礼仪而接受这个盟约?”
这次事件之后,卫灵公想要背叛晋国而又担心大夫们反对。王孙贾让卫灵公住在郊外,大夫问什么缘故,卫灵公把所受晋国人的侮辱告诉他们,而且说:“寡人对不起国家,还是改卜其他人作为继承人,寡人愿意服从。”
大夫说:“这是卫国的祸患,哪里是君王的过错吗?”卫灵公说:“还有使人担心的事呢,他们对寡人说:‘一定要你的儿子和大夫的儿子作为人质。’”大夫说:“如果有好处,公子就去,臣下们的儿子岂敢不背负着马笼头和马缰绳跟随前去?”
将要动身,王孙贾说:“如果卫国有了灾难,工匠商人未尝不是祸患,要让他们全都走了才行。”卫灵公把话告诉大夫,于是就要他们都走。
已经定了起程日期,卫灵公让国内的人们朝见,派王孙贾向大家说:“如果卫国背叛晋国,晋国攻打我们五次,会危险到什么程度?”大家都说:“攻打我们五次,还可以有能力作战。”
王孙贾说:“那么应当先背叛晋国,发生危险再送人质,还不晚吧?”于是卫国背叛了晋国,晋国人请求重新结盟,卫国人不同意。
引起事端的涉佗被杀,成何逃亡燕国。
齐国王孙贾十五岁的时候,侍奉齐闵王。这时燕国大军在乐毅的率领下打进国都,闵王逃跑。
不久,楚国大将淖(nao第四声)齿奉楚顷襄王之命率军救齐,被齐湣王任命为齐国丞相。后来居心险恶,杀了齐湣王,欲与燕国共分齐地。
王孙贾回到家里,他的母亲对他说:“你早出晚归,我就倚着家门盼望你回来(倚门而望),等到晚上你还未归,我就倚着闾门盼望你回来。
你现在侍奉大王。大王被杀了,你还有脸回来吗?”
王孙贾于是走到市场上,跟大家说:“淖齿在齐国作乱,杀了闵王,谁跟我去讨伐淖齿的,就脱下右边的衣袖!”市场上跟随去的有四百人,都去讨伐淖齿,终于杀掉了淖齿。
王孙贾是个少年英雄,他那个每天倚门而望的母亲更是个深明大义伟大女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