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侠江湖想法散文
赖辉东《论语史鉴》17.14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赖辉东《论语史鉴》17.14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0-05-23 22:01 被阅读0次

    第14章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道:会意字,从辵(辶 chuò )从首,“首”指“头”。道,头行走也。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道的原意就是道路。

    “道”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不同学派对“道”的定义不同,儒家认为,“道”是生命的本性。《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意思就是:上天给人的天性禀赋是“向善”的,顺着这个“善性”为人处事就是“道”,但是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性是会转向“恶”的,所以要用教育来修正我们的“道”。

    《论语》另有记载,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孝悌是仁之本,仁是“道”之本。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如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

    ”道”也引申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李耳(老子)所著《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听:古代的“听”字是一只耳朵旁边有一张嘴,像一个人竖起耳朵听别人说话,后来,这个字变得复杂了,字里出现了“土”字的形象,像站在土堆上听远处的声音;又出现了“十和口”的形象,像在听很多很多人说话。再后来,“听”字里有了“心”的形象,是说听了别人说的话后要用心思考,才能分辨他们说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道听,就是“从路上听到的,没有得到证实的消息”。

    途:会意字,从辵(chuò),从余。“余”意为“剩下的”。“辵”和“余”联合起来表示“最后一段路程”。“途”的本义就是剩下的路程,最后一段路程。后延伸为道路;路程等意。途说,意为把没有经过确认的信息或者消息不负责任地传播出去。

    德:从“行”,从“直”,从“心”。意为“行为正直有良心”。德就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弃: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推簸箕将一个孩子抛弃掉,本义即抛弃。周代始祖后稷名“弃”,传说就是由于出生后曾被抛弃而得名。“弃”由抛弃又引申为离开、轻视、蔑视、唾弃、废除、遗忘等意思。

    全文理解为:孔子说:“消息没有得到证实,就不负责任地传播出去,是会被道德唾弃的。”

    继“乡愿(没有正义感的老好人),德之贼”后,孔子又提出一种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人:道听途说者。

    “道听途说”这个成语现在讹变成“没有得到证实的小道消息”。在自媒体时代,有些人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择手段,造谣生事,又经过一些“无知”民众不负责地传播,造成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人人自危,人与人之间本来就非常脆弱的信任感荡然无存,导致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该信任的人得不到信任,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也有人为了哗众取宠,或者出于别的目的,把听到的完整或者不完整的信息刻意加工,然后再传播,最后,正确的信息被传得面目全非,误导公众。

                          谣言的威力

    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可以证明谣言的威力巨大,一般人很难抵御。西汉时期文学家刘向的《战国策》和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都有记载“三人成虎”的故事。

    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译文: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临出发前,他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不相信。”庞葱又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有些怀疑”。“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赵国都城)离大梁(魏国都城),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远不止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你们放心去吧,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春秋时期还有一个关于道听途说的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齐国大夫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这个故事没有说明其危害性,但成就了一个成语:“毛空传闻”,毛空永远被道德抛弃。艾子却有幸被一千多年后的苏东坡在他的《艾子杂说》中假借为一个滑稽而幽默、清廉的贤者,成为全书的主人公,被人颂扬。《艾子杂说》,共三十九则,讲述了39个笑话和预言故事。该书与一般的笑话集或寓言集不同,集中既有寓言,也有幽默。不过,寓言也好,幽默也好,都属“借古讽今”之作。如:

    1,讽刺坑杀俘虏。

    艾子担任莒邑太守。一天,听说秦国将要派白起为将来攻伐莒邑,莒邑的民众都想逃亡避难。艾子招呼百姓父老安慰他们说:"你且不要逃,自起这个人容易对付,况且他的性格仁慈,前些日子在长平攻伐赵国时,可以称得上是'兵不血刃。"

    2,讽剌伪大师。

    田巴居住在稷下,肯定三皇否定五帝,一天使千人屈服,他的辩才没有可以让他辞穷的人。(他的)弟子禽滑釐出门,遇到(一位)可爱的妇女向他作揖并问道:“您不是田巴的弟子吗,应该得到田巴辩论的真传啊。我有个大的疑问,想咨询于您。”滑釐说:“你且说说,可以有道理说服你的。”女人道:“马的鬃毛的生长是向上并且短,马的尾巴的毛的生长是向下并且长,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滑釐笑着说:“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事。马的鬃毛向上是逆势争强,所以上天使它短;马尾巴下垂,顺势谦逊,所以上天使它长。”女人道:“但是人的头发向上争强,是逆势啊,怎么就长呢?胡须下垂,是顺啊,怎么就短呢?”滑釐茫然若失,便说:“我学习还不足以达到如此境界,这就回去问老师,你请留在这里,等我回来,会有话回答你的。”

    滑釐便来到老师家,求见田巴说:“刚才出去,(有位)可爱的女人问鬃毛尾毛长短的问题,弟子我以顺势逆势的道理回答她,怎么样?”(田巴)道:“很好。”滑釐说:“但是那女人又引申到胡须顺势却短,头发逆势却长,这样弟样弟子我无言以对,请先生说服她。女人还坐在门口等呢,期待用您的教诲去告诉她呢。 田巴低了头很久,(最后)以排行对滑釐说:“禽老大啊禽老大!如果没什么事,你就少出门吧!”

    3,讽刺贪官。

    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 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地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

    4,讽刺翻旧账。

    艾子漂浮在海上,晚上停留在一个岛屿上。听见水下有哭泣声,于是仔细去听。那声音道:“昨天龙王下令,水族动物中凡有尾巴的都斩首,我是鼍呀,所以害怕杀头而哭泣,而你们蛤蟆又没有尾巴,干嘛也跟着哭?”另一个回答说:“我今天幸而无尾,只是怕又追究起我做蝌蚪时带有尾巴的事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7.14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tr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