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侠江湖想法散文
赖辉东《论语史鉴》10.13“尊贤敬老”是传统美德!

赖辉东《论语史鉴》10.13“尊贤敬老”是传统美德!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0-06-24 10:47 被阅读0次

    第13章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会意字,甲骨文就像两个人对着盛有食物的器皿,会两个人相对而食之意。后延伸为用酒食款待别人,此义后另加义符“食”写成“飨”来表示,读音变成了第三声。如“以飨读者”。

    “乡”后延伸为基层行政区域名,如“乡镇”。也指出生的地方,如“背井离乡”,“衣锦还乡”等。“乡”也指“处所”,如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本文的“乡人”指家乡人。

    古人有“乡饮”的习俗,类似于现在的“打醮”,全乡人一起喝酒沟通感情,乡饮期间,还有“乡射”等比赛活动。现在的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还有个乡叫“乡饮”乡。

    杖: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手持棍棒。《说文》中说:“杖,持也,从木丈声。”“杖”字是由“木”字和“丈”字构成。“木”表义,篆书形体像棵树,表示“杖”是树木制成的,“丈”读zhàng,表声。“丈”有扶、倚之义,如“丈夫”,就是一生依靠的男人。后来发明了“仗”表示依靠,如“依仗”,“仗势欺人”等。“杖”是扶着走路的长棍。后引申泛指棍。也指古代的一种刑法。用作动词时,又引申泛指拿持。“杖者”就是指拄着拐杖行走的人,泛指老人。

    出:象形字。《说文》: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后来发明“茁”代替“出”表示草木生长茂盛。另有一个说法是:离开住的地方往外走的意思。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脚丫儿”,下面像是古人居住的山洞的“洞口”,“出”就像一只脚刚迈出山洞的样子。

    “出”字后来延伸出来的意思非常广,如:发生,出版,出现,生产等。

    出还是一个稀有姓氏,源于卫出公(姬姓),其后人以“出”为姓。也有一支源于秦出公(嬴姓)。剩下的基本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如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有一个蒙古族自治村,村民姓出,他们的先祖是大蒙古汗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属下重臣、“四杰”之一的札剌亦儿·木华黎,木华黎的后人纳哈出投降朱元璋后,被封为“海西侯”,其长子因“蓝玉党叛逆案”被牵连处死。其次子札剌亦儿·福家奴,当时正在福建省的福州中街屯田抗倭,闻知长兄被诛杀,担心受株连祸及九族,便弃职率族人隐居在当时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之中,其后人改姓“出”。

    斯:东汉·许慎《说文》:“斯,析也。”从斤从其,原意为“砍”,如《诗-陈风》:“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斯”后来被假借为“这个”,“这时”等意,如:“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斯”也有“乃,才,就”等意,如:“有备斯可以无患。”

    全文理解为

    孔子回到家乡和乡民一起喝酒,散席后,孔子恭送老人们出门后,才肯出门离开。

      本章内容讲述孔子回到家乡和乡亲聚会时的情景,孔子“尊贤敬老”的品德十分突出,令人敬佩。“孝”的对象一般指自己的直系亲属,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待其他长辈一般用“敬”。

      “尊贤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孔子对这一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来他的身份和地位,在众人中是非常高的,但他依然重视乡人饮酒的礼数,不敢逾越规矩走在老年人前面。

      “尊贤敬老”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有尊敬老人之心,才会有赡养老人的行为。而这种修养,对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持家立业,都是有极大影响的。一个对老人没有敬爱之心的人,是不能对他寄予信任和希望的。

      考查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从他是否能够尊贤敬老、把老人放在心上这个角度入手,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较深刻的结论。一个国家,一届政府,是否得民心,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衡量。有尊贤敬老之风气,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心怀敬老之心,知孝道,通大理,自有一番超乎常人的意志和见识。这种人,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处世上,都比一般人要来得实在、顺达。尊老敬老,不是一种形式,它需要的是真情实感,是要在心灵上给予老人一股永恒的温暖。倘若将敬老爱老拿来作秀,那真的令人心寒,让人不齿。

      当前社会,很多人看不起老人,欺负老人,甚至有人假惺惺地哄骗老人,利用老人,欺骗老人钱财,令人十分心痛。没有老人们的无私奉献,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生活?老人们是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先锋,老人们用自己的肩膀托起我们往上攀登,往前奔跑。

                        尊贤敬老的张良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能有后来的功名,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有一颗“尊贤敬老”之心。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

      韩国被秦国灭亡后,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张良曾在淮阳(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学礼,又东行拜访沧海君(朝鲜半岛一个小国的君主,其国民多来自战国时期逃到此地避难的韩国人,故现称“韩国”),求得大力士(估计是张良的韩国老乡),专制了120斤的铁锥。当时秦始皇向东巡游,行至博浪沙(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张良与刺客伏击秦始皇,铁锥误中副车。

    秦始皇大怒,令大肆搜捕,又急又狠地要抓刺客,张良于是更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一带)隐居。

      一次,张良闲游到下邳一座桥上,有一老翁,穿粗麻短衣,他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拾来!”张良开始很惊讶,但因他是长者就强忍性子,下桥取鞋,就势屈膝替他穿上。

      老人伸脚穿上鞋,笑着走了。张良心里很奇怪。老人走了不远又回来,说:“小子是可教之材(孺子可教也)。五天后天亮时,来此同我见面。”张良虽很纳闷,但依然行礼答:“好。”

    第五天天亮,张良前去,老人已先等在那儿了,他生气地说:“与老人约会为何来迟?回去,五天后早些来。”到第五天,张良鸡叫时前往,老人又先到,还是生气地说:“为何又来迟了?五天后再早些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前去,没多久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如此。”于是拿出一部书送给张良说:“读好了此书可做帝王之师,10年后天下大变。13年后,你会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即是我。”

      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

      天亮后,张良再看这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心中感到欣喜异常,常常研读它。其后,秦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楚国贵族之后,陈胜被他的车夫庄贾杀死后,被拥立为楚王,后被项梁刺杀),后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张良选择了跟随刘邦,尽心尽力地辅佐他,终于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室江山。张良被封为留侯,为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前197年(汉高祖十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刘盈,后来的告惠帝),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

      由于张良的“尊贤敬老”品德,又得到了几个老人的帮助,他们就是“商山四皓(皓:白,即四个白头发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他们年皆八十余,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

      由于刘邦非常仰慕“四皓”,曾邀请他们出仕,他们拒绝了,张良提出请“商山四皓”出山辅助太子,刘邦肯定会刮目相看,觉得太子能量大,竟然能请出“商山四皓”。这样太子之位可保,后来依计而行,果然奏效。

      刘邦死后,戚夫人遭吕后惨无人道的报复,被砍断手脚,刺瞎双眼,割掉舌头,做成“人彘”。

    相传不久之后,张良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0.13“尊贤敬老”是传统美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vh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