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在一场对燥热持续的忍耐中,这个暑假就已接近尾声了。
家里最激动的是拉拉,好像一直都是。从上学期还未放假,但是提前考上了一所心仪的初中开始,她的心就没有静下来过,和好友和姐姐妹妹讨论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想象中的新学校新生活,问我最多的问题也是关于新学校和新生活的。而且认识的所有与新学校沾边的人,她都会一改往日的羞涩,想法设法的有事没事去找其侃侃聊聊,而无论所聊的结果如何,她都是满溢着期待和开心的。
眼看这开学的日子渐近,她的那股紧张又兴奋的劲儿自然的越来越升级。天天嚷着要我帮忙准备开学的一系列用品,自己也是时不时的把箱子书包拿出来折腾折腾,再收收拣拣,而多半都是些无用功。我想,大概只有那样才可以些微的灭灭她心中的那团火吧。
谁没有过小升初啊?谁还没有过第一次的寄宿生活啊?但是,像拉拉那样激动,而且持续这么久的,倒还真是不多见。
每每看到她那样毫不遮掩的期待的表情,我偶尔也会给她泼泼冷水:“别太高兴了哦,我倒是担心到时会有人偷偷的掉眼泪呢。”
“不会吧,妈妈。你那么舍不得我啊,没关系的,我半个月就会回家一次来看你。”看着她那故意曲解的夸张表情,我的心微微的动了一下。谁说不是呢,到头来说不定真的只是我单方面的不习惯外加担心而已。于她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世界都在她面前,慢慢的任她遨游,想来多半是没有心思与时间来矫情的。
我记得我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开始住校生活的。那时,其实家里离学校也不算太远,之前一直都是走读,学校考虑让我们住校的主要原因,大概就是为了让我们能考上一所好的中学而做的最后冲刺吧。
那是一所乡下的完小,我记得原本是没有学生宿舍的,我们搬进去的那间称做宿舍的房间,其实就是一间闲置的教室,床也不是寄宿学校特有的那种上下铺,而是我们自己从家里带去的最简易的那种木板床,为了省事又省地儿,我们是两个人商量好,一个人带床,一个人带床上用品拼的铺。
很多生活的细节都不复记忆了,唯记得那一张张形态各异的床,和晚上熄灯后我们久久散不去的热闹。
那也是我们的第一次离家啊,离开爸爸妈妈的唠叨,离开爸爸妈妈包办的日常,本以为会有失落,会有不适应,可是我们想错了,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们更多的是感觉新奇,是一种感觉轻松而又自由的状态。
倒是有些父母不适应了,原本也就只是短短的一周不见而已,隔三差五的却总有家长跑去学校嘘寒问暖,生怕自己的孩子缺东少西,会有各种的不习惯。原本揪着的心在看到我们一切安好,甚至比在家里更肆意,有时周末都不愿意回家时,很明显的还会有着淡淡的失落情绪。
为人父母与为人子女的区别真是显而易见。
父母和孩子真正的朝夕相处,从孩子踏上寄宿生活开始,也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习惯包揽,习惯说教,习惯偶尔对他们厌烦,但是所有的这些习惯都没有习惯他们不在身边的日子来得艰难。
但是,怎么办?终要习惯的。对于孩子而言,很多东西与我们正好相反,他们的世界会越来越大,他们的翅膀会越来越硬,他们的天空广阔,他们的爱会找到更多的支点。而我们,慢慢的就只是他们的牵挂与备用后援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目送》以前我就看过,而且看过不只一遍,真正看得我泪流满面,心绪万千却是这几天才有的事。
其实我们都知道,对于孩子,在可以相伴的日子里,珍惜相伴,在需要放手的时候,从容放手,应该算的上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好的一种状态了,可是真正要做到,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网友评论
说放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心绪很正常,换成是我,应该也是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