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份新一期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0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后分到的祭肉,最好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实在吃不完,留存也不得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要吃了。
学习心得:
表明了孔子对于饮食健康的重视,这对我们现在同样适用。因为饮食是我们日常所在,一定要注意。
02
食不语,寝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学习心得:
这句话现在常被说成“食不言,寝不语”,从小就被家长或者长辈教育过。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养成吃饭时不说话的习惯呢?好处有三。第一,咀嚼食物时说话,难免喷溅,弄到共同就餐的人身上,十分不雅;第二,边吃边说,万一食物没吞好噎住自己,这是十分危险的;第三,说话时注意力难免被分散,无法体会食物的美味,影响就餐效果。另外,睡觉的时候说话也会影响睡眠质量,所以要注意。
03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齐”同“斋”。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粗米饭和蔬菜汤,吃饭前也应该拜一拜,而且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学习心得:
这体现了对食物的敬意。其实这种想象在现在也还有,比如基督教或天主教等信众会在饭前做祷告,日本人在吃饭前也会对着食物说一句“我开动啦”。尊重食物,珍惜食物为我们带来的能量,这就是敬畏自然和生命的体现。如果能让自己和孩子都养成这样的习惯,我们会更懂得珍惜。这也是一种对生活认真的态度。
03
席不正,不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坐席摆放得不端正,那就不坐。
学习心得: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可以理解为坐席要摆正才能坐,另一种也可以理解为名正言顺的正。我们之前学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告诉我们,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位置来发挥才能,而是要担心自己凭什么能立身于此。在能力不够的时候获得高位,这也是一种“不正”。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提升个人技能,才能期待有朝一日名正言顺地接受某个位置。
04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同家乡人一块儿饮酒。散席时,等长者们先走出去了,自己再走。
学习心得:
1.这体现的是对老人的尊重。杖者出斯出告诫我们,尊重老者,从未老时开始。
试想一下,当我们日渐变老,体力不支,走在街上被年轻一辈嫌弃甚至轻慢对待时,我们的心情会怎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让整个社会都有尊老爱幼之风,必须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并且,当我们尊重老者并在适当情况下施予援手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收获满足和喜悦。因为只有个人价值和社会或他人的价值相连,我们才能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2.由此联想到一句话——时时就上座,渐渐入祠堂,是一种感叹的话,大致意思是,常常被人让坐上席,就意味着死期近了。
05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这句话的意思是: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平日不爱谈论鬼神的孔子也会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学习心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没有兴趣的事,做到尊重即可。
孔子对于鬼神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也不愿和别人讨论这些事。但是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傩戏”时,他也会穿着朝服立于东首,用这种形式表示尊重。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做到尊重即可,因为我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可能并不为我们而存在,自有热爱它的人。这是与他人相处的智慧,也是自我修养的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