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周啃了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如何系统思考》。
说到系统思考,相信很多人对这个词并不陌生,潜意识里也都能认识到系统思考的重要性,
但如果追问一句:到底什么是系统思考?为什么要系统思考?以及我们该如何系统思考?时,估计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别的,就集中讨论一下上面这三个问题。
-2-
首先,什么是系统思考?
目前不同学者对系统思考的定义还有着不同的解释,
比如《系统之美》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认为:系统思考它不是割裂地、局部地、静态地来看待问题,而是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来审视问题。
而在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眼里,系统思考则是让我们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它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不是单一的事件,看见变化的形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一幕。
在《如何系统思考》一书中,邱昭良博士则将其定义为:
所谓系统思考,就是从整体上看待我们身边的各类系统,对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力量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培养人们对动态变化、复杂性、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与系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虽然定义略有差异,但整体来看,相较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系统思考在思考问题时,有着以下三大特点:
1)角度更加全面(思考的广度)
2)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的深度)
3)结合不同背景、不同原因的动态思考(思考的角度)
系统思考,核心就是系统二字,而所谓系统,则是指由一群相互连接的实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一套完整的系统,必须满足以下三要素,即实体、连接、功能或目标。
实体,是说构成系统的若干要素,这些要素可能是单个的事物,也可能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子系统。比如人的身体就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各种器官便是这套系统中的实体。
而连接,则是指不同实体之间,实体与目标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没有连接,实体之间就是一盘散沙的堆砌,并不能称为系统。
功能或目标,则是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有着自己的功能或目标,总体特性不是各个要素特性的简单累加。
这样说比较笼统,给大家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系统——倒水,大家就明白了。
在这套系统里,实体就是人的手(转动水龙头)、眼睛(观察水位变化)和大脑(设定期望的水位,并做出判断)、以及水龙头、杯子等等。
这些实体(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连接,最终的目的就是倒满一杯水。
看到这个例子,可能你会失望地吐槽一句:这也太简单了吧。
确实,这个例子非常的简单,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远比倒水复杂,但正如法国那句谚语所言:要想获得科学知识,就得从字母学起。
学习系统思考也一样,在最开始的阶段,必须先从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先培养自己找到系统中实体、连接及目标的能力,至于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在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
-3-
为什么要系统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你不能用造成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系统思考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统筹全局,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最终实现对问题的降维打击。
之所以要学习系统思考,倘若用聪言聪语的话来说就是,原有思维模式的格局太小了。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主流的思维模式就是将大问题拆分成一个又一个小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线性思维。
回顾过往,这种思维方式确实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但由此不断强化的线性思维弊端也日益凸显。
比如我们习惯性把一家公司拆分成各个部门,本意上是为了提高效率,但久而久之,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的情况便会经常发生。
而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就是为了养成大局观,从而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陷阱。
-4-
如何系统思考?
虽然人的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如何系统思考》一书中,邱昭良博士独创的“思考的魔方”,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玩过魔方的人都知道,想要将一个常见的三阶魔方还原,每次只盯着一个面去操作是不可能成功还原的,必须多面观察,统筹协调。
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也一样,只盯着某一个角度思考还远远不够,必须做到深入思考,动态思考以及全面思考。
1)深入思考
顾名思义,就是说对待一个问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找到问题的核心,不要浮于表面。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冰山模型”,篇幅原因,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同样可以提高思考深度的方法,也就是自己常用的“5why分析法”。
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简单讲就是对遇到的问题连续提问,直到找到问题的关键,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我们瞎忙,能够从结果着手,顺藤摸瓜,最终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叫做“5why”则是因为在丰田汽车公司,曾经有人问公司总裁成功的秘诀时,他只回答了一句话:碰到问题至少问五个为什么。
比如面对机器的频繁停机,丰田前副社长就通过询问工人五个为什么的方法找到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机器停了?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为什么机器会超载?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倘若只是看到保险丝烧断就想要通过更换保险丝的方式解决问题,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
很多时候,我们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就是把太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解决问题的表面原因上,而5why分析法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然,虽然这个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但使用时不用局限在次数上,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有时可能只要3次就可以找到,有时需要10次,甚至更多。
2)全面思考
相较于对某一角度的深入思考,全面思考则更加强调不同实体(要素)对结果的影响。
前面我们提到要从小系统中培养自己找到系统三要素的习惯,就是为了找到影响系统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而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
至于如何全面思考,可以试试邱昭良博士在书中分享的——“思考的罗盘”。
“思考的罗盘”是借用航海的罗盘这一隐喻,辅助我们全面、动态地看待一个系统性问题。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你的关键问题。
把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罗盘中央。
第二步,列出你完成工作必需的利益相关者。
把影响结果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写在罗盘外侧,提醒一下,罗盘可以是多扇形的,不一定是四个,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尽可能让实体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第三步,列出各实体的关键要因或施加的影响。
分别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有哪些关键的原因、行动会影响到这个议题或工作呢?分别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将这些原因列在对应扇区的内圈,用箭头把他们和位于中央的目标连接起来。
第四步,列出这些实体受到的影响。
分别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思考他们会因为这个问题或者任务受到哪些影响,并将这些影响的后果写在相应扇区的外圈(结果一栏)。
第五步,梳理互动关系与反馈回路。
进一步思考:这些实体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采取哪些行动?造成什么后果?它们会对议题以及其他实体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有确定或显著的影响,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梳理出几个逻辑清晰、经得起推敲的反馈回路。
第六步,分析并确定策略。
针对不同实体对结果的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
3)动态思考
相较于线性思考的单一论,系统思考中的动态思考则强调思考问题时,要综合分析,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各种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可能的变化。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的成功经验,对你总是无效呢?
是因为自己实践的次数不够,还不能熟练运用吗?
又或是作者分享的方法论本身有问题呢?
虽然这些都是导致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没能明白那些经验教训从何而来,缺乏动态思考的能力。
比如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这件事。
有些作者会说,是因为睡眠环境有问题,于是罗列了很多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的方法,比如选择一张舒适的床垫,遮光性更好的窗帘,舒适的空调温度等等。
倘若你的失眠恰好也是因为环境造成的,这些方法就会对你很有效,但如果是其它原因,这些方法自然就成了无用功。
甚至有些方法,看似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但当你学会动态思考,你甚至会发现,它们才是解决失眠的根本所在。
比如在很多人看来,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作压力太大,想要提高睡眠质量,就必须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工作压力。
但就我本人的真实经历而言,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失眠的问题,反而加重了焦虑感,变得更加失眠。
因为对我而言,自己真正焦虑的点不是工作压力,而是没能取得足够的工作成绩,一味地降低工作量,反而离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越来越远。
明白了这一点,针对失眠的问题,我解决失眠的重点便从减少工作量变成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上,虽然整体工作量增加了,但这种充实感确实让我少了很多焦虑,睡眠质量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当然,再次提醒一下,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只是我对自身失眠问题的动态思考,对你可能并不适用。
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追根溯源,而是找到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
思考的罗盘主要针对的是团队复盘、需要群策群力解决的问题,
如果事情相对比较简单,涉及的利益方只有自己时,则可以试试动态思考中的“环形思考法”,
相较于“思考的罗盘”,环形思考法少了“找实体”这个步骤,所以就不重复介绍了。
总结下来就是十二个字:找问题、找原因、找结果、找回路。
以上便是系统思考的三个切入口。
老实说,指望看完这篇文章就能瞬间掌握以上方法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画思考的罗盘时,要求各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而这一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过难的,大家把它看成努力的标准即可,不用看作完成的必要条件,从而陷入完美主义中忘记开始。
-5-
最后,聊点题外话。
《尚书·说命中》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是说: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学习系统思考也一样,了解系统思考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思考魔方的使用方法并不难,但想要真正领悟其精髓并内化于心,则需要长期的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
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可能像按“开关”一样简单,《如何系统思考》一书也不是那种能让读者快速见效的快餐读物。
文章开头我之所以说自己啃了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
一方面,就是因为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特别高,读的过程甚至有种自学教科书的感觉,好在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结尾都有案例解释和习题练习。
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犯了线性思维的老毛病,在真正理解系统思考前,居然妄想能用一篇4000字的读后感概括整本书的精华。
可能在以前,关于系统思考,我把书中对应章节的小标题,提到的方法论都罗列出来,再画一张思维导图就可以完事,但读完《如何系统思考》后,我并不想这样做。
因为就像只知道系统思考这个名词并没有什么用一样,我把书中各种方法论堆砌出来大家也掌握不了其精髓。
对于这篇4000多字的文章而言,能清楚地告诉大家什么是系统思考,日常生活中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用力,这篇文章的使命也就达成了。
总之,针对系统思考的学习和实践,和大家一样,我也还在路上,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成为你打开系统思考的一把钥匙,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