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佛经是由梵文、胡语译成汉语,再用书面语言记录缮写的,汉末、魏晋早期翻译的佛经,所抄写的文字就是当时日常应用的正书体。东汉末,日常应用的书体已由带波碟的隶书即“八分书”和不带波碟的简率隶书向行书、正书过渡。其时正书和行书的捺笔、主横画尚含有浓重的隶书波碟意韵,显得丰厚肥重,但已出现后来正书所特有的撇与钩。撇与钩在东汉碑刻上的八分书中几乎是不出现的,而在一些书写较快捷的隶书,楷书,因为笔画的简省呼应产生了这种笔致,在正书中吸纳了撇与钩的写法,并成了基本笔画。这些特征可以从《永寿二年陶瓶朱书》[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65年) ]、《陈刻敬陶瓶朱书》[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3年) 1、 《黄神北斗陶瓶朱书摹本》 [东汉晚期和长沙走马楼昊简牍三国吴嘉禾年间(公元232-238年)]见其端倪。
写经的字都较工整,不能草率,草率就不虔敬,而抄写的速度又要快,才能出效率,故写横画都是尖锋起笔,不用逆锋,收笔处重按,转折处多不是提笔转换笔锋,而是略作顿驻后再调锋,以取劲疾。
~~~~~~~~~~~~
宽容何来,把心打开便是,能容天下之人,才能被天下人所容。——弘觉禅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