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去过北京,但对“假装”这两个字很不爽。
大学毕业,我留在大学的城市开始工作生活。虽然这座城市今年已经成为一线城市,但它依然保留着二线城市特有的舒适和情调。#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中写道:北京没有人情味、每次有外地同学来京,聚会时外地同学会说,你们在北京的应该经常聚吧?我说:你们一年来几次北京,我们差不多就聚几次。
毕业之后,聚餐需要提前几个星期约好,因为有的朋友工作时间不一样,也有临时来不了的。后来聚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除了大家偶尔在群里唠嗑,大部分休息时间都只想在家里瘫着。
如果这就是“没有人情味”,我想,大部分城市都是死的。
北京是中国首都,是电视剧华丽的背景,是更适合实现梦想的地方。我不明白作者为何在选择了这座城市后,却将它形容成“一条河流、一个信徒、肿瘤”。
这是对一座承载着大部分梦想和拼搏的城市最大的侮辱。
毕业后,许多人选择去北上广深,那里有世界500强、名企的总部,也有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那里有金碧辉煌的高级写字楼,也有不到二平米散发着恶臭的洗碗池;那里有享誉国际的遗址,也有时常需要戴防毒面具的雾霾。
我所了解的北京,可能只是它小小的一部分,甚至连一部分都算不上。
但我想说,这座只在电视里熟悉的城市,有我最欣赏的生活。
我所在的城市,离老家只有两个小时车程。生活久了,慢慢就会觉得这座城市像另一个亲人,关于它的的记忆,一点儿都不比老家少。
但如果深究起来,我依然是这座城市里的外地人。我的户口本上写着另一个城市的名字,办银行卡需要提供工作证明或者其它证件,买房子只能按照外地人的政策办手续,未来可能还有更多更多在户口上的限制。
第一年来这里,我是作者写的那个“没新鲜够的文艺青年”。拉着朋友逛街看烟花,去广电看《快乐大本营》、绕着橘子洲走了一圈又一圈、挤在步行街宽不到两米的天桥(现在已经拆掉了)。
后来,这些“新鲜”的建筑和景点,也无可例外的慢慢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一砖一瓦。但这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这些“一个接一个的窗房子,还没我老家猪圈生动有趣”的建筑,并不比老家任何一块地方轻贱。
是啊,除非你有足够的本事,把自己的户口本里的籍贯一栏改成北京,否则你就永远只是所谓的“外地人”。没有天生下来就立在那里的五套房,住不上学区房,只能靠一辈子的奋斗,或许一辈子都没办法在北京买一套还不错的房子。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奋斗十几年,工资也许永远赶不上房价的涨速。
“没有五套房,你凭什么气定神闲?凭什么感受生活气息,凭什么像北京大爷一样逗鸟下棋,听戏喝茶。”
大部分人在工作岗位拼尽全力,加班到深夜,他们看到凌晨四点的北京一点儿也不比科比的洛杉矶次数少。
这个时代不再习惯煽情,更不需要活在别人眼里的高人一等。
知乎里有一个话题:北京的高房价是否透支了外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事实确实如此,当大部分人前仆后继的选择北京后,会发现这座包容梦想的城市,也在逐渐毁灭梦想。
买房越来越难,创业越来越难,实现梦想这样近乎理想主义的目标几乎等于不可能。
这些残酷的现实,与地域无关。
不止北京,其他城市的房价也在慢慢上涨,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每个城市里都有一座“理想孵化园”,有人离开,很快有人进来。大部分人失败,一小部分人还在硬撑,也许某一天,下一个马云会从这里走出来,创造下个商业帝国。
这是一个高速前进的时代,无论在北京还是一座小城里,逃离不开的压力和危机感永远都在。
永远和梦想是最大的谎言,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欲望和诉求永远不会满足。
但如果把也许无望的生活叫做“假装”生活,那生活又算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力生活着,不管在哪座城市,我们真实的活着,活得灿烂无比、活得一无是处、活得惊天动地。我们不是北京土著,没有五套房,没有时间在工作日逗鸟,但我们依然用力的活着,依然有梦想,依然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些,根本不是“假装”生活。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