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受政策调控和经济周期影响,目前整体处于“寒冬季”。很多开发商大佬出来喊话,“先活下来”。商业地产运营应运成为很多开发商转型的方向之一。
社区商业地产在前期基本都是开发商配套商品房销售而增设的项目,所以很多底层店铺都是一卖了之,由私人业主自行去招商运营。而实际经营人一般缺少经营经验和整体筹划,盈利很难。你可能想象不到,排名第一的关店理由竟然是合伙人因纠纷而散伙。同时社区店铺因拜访量有限,提供的商品种类也单一,在电商冲击下惨淡经营也实属意料之中。
一位从业者在2014年房产交易中收获丰厚利润后,开始尝试社区商业地产的运营。目前在上海已经拥有超过70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约在1万方左右。主要是围绕商品房社区周边的沿街商铺统一做运营,具体包括:承租,招商,营销及服务等。
由于贴近社区居民,社区运营还是主打居民生活标准配置(餐饮,美容美发,便利店,生鲜,地产中介等)和品牌化,精细化,社交化运营。商业模式主要是免租期的租金收入,半租期的租金分成,以及店铺运营的营收分润。免租期根据谈判对象略有差异,政府和开发商的免租期相对较长而个人业主相对较短。
除了传统租金业务,他们还强调数字化科技,帮助实现项目的店铺管理和招商开店咨询。每个项目上的管理员会配合线上交易数据做线下行为数据的补充和校正。管理员除了做好营销,整体形象,物业类管理服务,还会在店铺门口蹲守客流量和成交量。
类似的案例:阿里,苏宁等很多资本大鳄都关注到了社区小店的未来价值。他们将社区内居民的线上交易数据导流给附近小店,既实现o2o转化,同时控制库存成本,真正实现精细化的“新零售”。
当然,既然是服务社区的商业地产运营,他们还是很注重社交的价值。在一些项目中,他们开辟了“共享厨房”,供社区业主亲自下厨招待亲友,避免了因家庭面积较小而仓促拥挤的尴尬。
同时他们还引入了居住证社区服务积分采集项目,将新上海人落户和服务社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社区志愿者工作。
老板最后说,以前做房地产销售时,很多从业者在完成交易后都第一时间更换电话号码。因为很多承诺的配套服务房地产商最终都难以兑现。而现在他做的事情不仅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且将持续为老客户服务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方法和业务思路。这也成为他,一个拥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十分自豪的信念和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