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十万钻工会想法成长励志
“社交商”暴露的3个扎心真相

“社交商”暴露的3个扎心真相

作者: 一顾即倾城 | 来源:发表于2019-06-06 21:21 被阅读8次
    来源:曼之恒 富书

    你一定听过“智商”、“情商”、“逆商”等等词汇,但你听过“社交商”吗?

    早在1920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就首次提出了“社交商”的概念。

    他给“社交商”下的定义是:理解人类行为和处理彼此关系的能力。

    真正成熟的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貌若潘安也理应加分。

    可是马克思早就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换言之,决定你人生高度的,并不是你作为个体的能力,而是你所承担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

    在现代社会,拥有成熟的“社交商”才能让你拥有良好的在人际关系,在各种事件的处理中游刃有余。

    可惜的是,许多人对社交存在致命的误解,以下就是三个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扎心真相。

    “认识人多”不等于人脉广

    很多人认为,认识的人越多越好,人脉越广越好办事。

    我朋友小夏就对这一点坚信不疑,因此她本人很热衷于社交。

    她每到一个公共场合,总是能热情地上前各种搭讪。让我佩服的是,她的社交能力很强,总是能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临别时还不忘留下人家的电话和微信。

    她甚至有一个月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至少认识一百个朋友。

    后来,随着小夏手机里微信好友越来越多,由那种朋友多而带来的充实感也逐渐变弱。

    她无奈地说:“见了那么多新面孔,我脸盲症都要犯了,而那些沉淀在微信里面的‘好友’,也不过是认识而已,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交集。”

    生病时他们不会过来照顾你,难过时不能找他们倾诉和寻求安慰,有麻烦了想求助某领域的“大咖”时,结果换来人家一句:“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是谁……”

    交朋友当然是好事,但是一味地追求数量,并不能代替交友的质量。单纯地认识上百个人,对于交朋友这件事没有任何意义。

    作家李尚龙也曾经在《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中提到了自己在社交中吃的亏。

    他在上大学时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无论什么活动都喜欢去打个酱油。还很乐意到处留别人的电话,经常把手机里别人电话的数量当成炫耀的资本。

    然而,尽管他待人热情诚恳,任劳任怨,在团体中,却总是被忽略的那个。

    一次,他认识了学校里的一位负责学校入党工作的老师,他在那位老师在办公室值晚班的时候抓紧机会去跟老师聊天,还送去了两袋水果。

    他很高兴,以为这样套近乎就和老师成为好朋友了。

    后来,当他写入党申请书时,想找那位老师帮忙,结果换来对方冷冰冰的一条短信:我没空。

    这件事让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已,想跟老师拉近关系,寻求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他又为何对你鼎力相助?

    只有关系平等,才能互相帮助。如果自己不够强大,那些所谓的“社交”就像泡沫般短暂易逝。

    换句话说,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朋友多而不精是交友的大忌。“认识人多”不等于“人脉广”。

    要提高社交商,首先就是要扭转“以多寡论英雄”的社交观。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懂得社交的人都会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需要刻意地走进或走开,只需做好自己,该走近的早晚都会走近。

    大多数时候

    别人需要的只是你低调的倾听

    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赋予我们一个舌头,却给了我们一双耳朵,所以我们听到的话比我们说的话多两倍。”

    因此,在社交中,不要只顾着自说自话,在聊天中扮演一个倾听者,比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要好得多。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很火:如何变得会聊天?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引起了普遍共鸣:

    “可以把聊天的目的从‘我要字字珠玑充满智慧才学幽默感’变成‘如何引导对方说TA的经历和喜欢的事情’,有奇效。”

    简而言之,社交的目的不在于让别人发现你有多优秀,更多时候在于让别人通过和你聊天时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

    倾听,不仅仅意味着听见。它包括生理上的“听”,心理上同步对信息的专注、理解,和行动上对信息的回应和记忆。

    戴尔·卡耐基是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他在传世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写道:“最善于言谈者就是最善于倾听的人。”

    一次,他受邀去纽约参加一场重要的晚宴,在这场晚宴上,他碰到了一位知名的植物学家。这位植物学家正在和人们介绍有关外来植物的交配新品种的许多实验。

    尽管卡耐基对这位植物学家十分尊崇和敬仰,但他仍然没有主动去找他聊天,而是静静地站着,全神贯注地听着植物学家的每一句话。

    等到晚宴结束之后,这位植物学家称赞卡耐基为这场晚宴中“最能鼓舞人”的人,更是一个“有趣的谈话高手”。

    然而,卡耐基基本上没怎么说话,只是静静地聆听,便获得了植物学家的好感。

    有一个调查显示:全美的人力资源主管们被问及理想的管理者们应当具备哪项技能时,有效倾听的能力被排到了榜首。

    人一般都是分享的欲望大于倾听的欲望。向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而认真对待别人对你的述说,是一种教养。

    好的倾听者是一个好的观察者,他在默默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

    好的倾听者是一个好的探索者,他能将对方的语言按照实事、情绪、认知等几个层面分解,从而了解沟通的内涵;

    好的倾听者是一个好的表演者,他不仅能够从内心和对方寻找共鸣,而且能从形神上给予对方尊重。

    也许你不善言辞,涩于言论,但只要学会静静倾听,就会赢得别人更多的好感。

    “随大流”才能融入圈子

    生活中,总有一些原则性很强的朋友,凡事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和做事原则,一旦别人的举动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原则,就开始疏远、鄙视他人。

    虽说有些圈子不必强融,但是如果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而假清高,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受欢迎。

    假清高的人,往往骨子里有一股傲劲儿,认为自己鹤立鸡群,周围的人与自己不在一个层次上交流,一起同乐。这样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

    我不由得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个乡村游山玩水,雇了一条小船游江。

    船开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摇摇头。

    教授又问他:“你会物理吗?”船夫还是摇摇头。

    教授接着问:“那你会计算机吗?”船夫垂下了头:“先生,我不会。”

    教授听了之后叹了口气:“你不会数学,人生意义已失去了三分之一;不会物理,失去六分之一;不会计算机,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意义总共失去三分之二……”

    这时,天空飘来大片黑云,眼看暴风雨就要来到,而这小船在风雨笼罩的江面上显得摇摇欲坠,极其危险。

    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教授愣住了:“不会。”

    船夫的表情充满了怜悯:“那你的人生意义快要全部失去了……”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越是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越是自命不凡、我行我素,就越容易遭到团体的孤立、排斥和发难。

    很多时候,你自以为别人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层次不同就显示出清高或不耐烦的样子,自以为高人一筹,而这在别人看来,你不过是一个脱离集体的“怪人”。

    而另外一些人,则在言语和行为中都透着一股亲和力,对别人的行为总是能够给予海纳百川的包容和理解。

    他们能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适当地“随大流”,灵活多变,主动与人亲近。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所言:“我进入国会时就有人告诫我,与人相处的方式就是随大流。”

    适当地“随大流”,并不会在社交中失去自己的个性,反而会融入群体,免遭拒绝,获得人们的接纳和赞赏。

    “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在大事上秉持主见,不随波逐流,同时也能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不刻意地标榜自己,这才是社交的高境界。

    高社交商的人,肯定很懂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这三个因素:彼此的关注、共同的积极情绪、一致性和同步性。

    心理学上有一种“同体效应”,也叫做“自己人效应”,就是把自己当成他人的“自己人”,能够在心理上与他人产生共鸣,找到与他人沟通的连接点,拉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

    美国总统林肯当初在参加竞选时,就很巧妙地运用了“自己人效应”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他出身于平民家庭,而在参加总统竞选时,他的一个出身富裕的竞争对手曾对他贫寒的出身进行了攻击。

    然而,林肯却以巧妙的回击争取了主动,赢得了人心。他在演讲中对民众们说:

    我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利诺斯州,正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

    我本人既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这段话就是利用了“自己人效应”,一下子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增加了民众对他的认同感,就连竞争对手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彼此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相似性,是人际吸引非常重要的因素。

    说一千道一万,永远不要低估社交的力量,也要时刻远离垃圾社交的干扰。

    愿你了解社交的真谛,不为无效社交所累,学会倾听,拥有同理心,在社交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交商”暴露的3个扎心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hp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