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工匠精神

作者: 黄论维言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23:25 被阅读8次

    又是大部分时间呆在大巴上的一天。

    今晨跟团队去了珠海,走马观花了港珠澳大桥,午饭之后开车3小时到了佛山,在展览馆直观感受了三角地区的工匠精神。

    由于没有港澳通行证,我们的大巴也没有对应牌照,还未到珠海时,居住在广州的洋洋老师一直在和我们说,珠海是珠江三角洲最舒服的地方,房价低工资高,又是干净的海滨城市,很多人都愿意来珠海生活,过日子。

    我在知乎上面稍为查了一下。大部分的人都说,珠海是座旅游城市,更直白一点讲是去往澳门的窗口城市。是一座三线城市,有着与城市发展极为不匹配的房价。

    似乎和洋洋老师说的不一样。

    为了了解清楚在她观念里面“房价低工资高”是什么概念,一路上见缝插针,不仅和她聊,还和学生助理聊。

    最后在珠海的美人鱼雕像前,我终于问到了非修饰性的实际情况。

    学生对我说,她站在招聘启事上面看到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25万年薪,但是珠海也是听别人说很实惠,并没有真正落地的案例。我心里算是有了一点底,对她说,这种道听途说不要信,每个人在做二传手的时候,都会自觉成为原料加工者,比如,你和我说工资是25/6万,我转身就会说将近30万。

    在美人鱼雕像右边的白色沙滩上,洋洋老师也和我说了真实情况。虽然为了得到这些对话,我上巴士迟到被惩罚了,但是总体而言很值得。她对我说,她的一个学生,刚签了在珠海教初中思政课教师岗,工资待遇是15/16万,而珠海市的房价只有3万(是的,她用的是,“只有”形容),对比起她在广州也差不多是这个工资数额,但是广州房价6万的基础,所以她得出了珠海“房价低工资高”的评价。

    一个人的生活背景一定会影响一个人的评判标准。

    就像最开始我从福建泉州到北京读书,每次和同学聚会吃饭都会心疼好久,因为物价差距实在太大了。在北京的时候,同学总爱约大商场,于是每次聚会,即使是特别节约的点菜,人均都在100元上下。而泉州呢,没有什么大商场,聚会成本很低。第一次我抱怨贵时,室友对我说,不会呀,在上海每次也是这个价格。因为她本科是在上海这个真正销金窟度过的。后来来了重庆,发现在重庆聚会,如果是吃串串,人均100元也是跑不掉的价格。感叹重庆比北京还贵被同事不信任之后,只能借口自己恩格尔系数太高,导致对食物价格的敏感度太高。

    “习惯”是一项可怕的存在。

    下午参观工匠精神展览馆,被三角洲的高新科技震惊了。原来有这么多的企业都在这里,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随便拎一个企业都能对打整个重庆产业链的感觉。最近一两年工匠精神被提及很多,每次提到都会对比日本,于是便会有很多人出来diss中国制造的质量。一起来访问的老师们也在说,中国的东西确实质量不行。

    站着说话不腰疼。

    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连有没有这样的燃眉之急,都远没有解决,如何腾出手去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的要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两年前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学校一位年轻的历史教师和我说,他读书时代太穷了,只能去买非常便宜的鞋子和衣服,但是总是坏,一年要买很多鞋子。我非常真诚地问他,为什么不把买很多次的钱积少成多,只买一双贵的呢?他没有回答我。很久之后,回忆起来,我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就是因为“穷”啊,你得先解决燃眉之急,才能想长远之事。十块钱一双的鞋子,穿一个月,十二个月十二双,不买的话就是一百二十块钱,一百二十块钱可以买很好的鞋子,穿二十四个月。看起来我真是会算账,他不会。可是,在攒钱的这一年里,穿什么呢?当时的我没有办法考虑这样现实的问题。

    工匠精神也真正是“在哪座山唱哪首歌”。

    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如果像发达国家日本,为了设计一双“舒适”的袜子,动用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防水防霉技术……花上几年时间从人体工学/艺术审美/面料材质……全方位考虑,是“工匠精神”了,做到极致了。但是,代价呢?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穿这双袜子的中国人,因为不是饿死了,就是冻死了。

    如今中国已经发展到可以提“精耕细作”,放弃“粗放生产”的时候了。转型会有很多好处,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然而“习惯”是恶魔。一种路径一旦成习惯,要去改变,困难重重。要改掉快速变现的生产方式,也就需要培养一批对质量有要求的消费者,富裕的消费者;还需要培养一批没有现实温饱问题急需解决的生产者,富裕的生产者;更重要的是,大家要知道如何去“转牛角”,如何去“死磕”。比如,修补一张桌子,正常思维是找一点材质相同的废料,补上即可。如果是工匠精神,那就是要找纹路能契合,色彩相搭配的料子才可以。这样的态度,不是光说就能有的,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没想过/见过,很难说所有人都能考虑到。

    在驱车回来广州的路上,我就在想,有时候,年轻人对一线城市的渴望,很多人对品牌物质的迷恋,是不是就是这种“超英赶美”的幻觉在起作用——在某一方面超过赶上了英国美国,整个国家都脱贫致富;在某一方面能和社会精英共享相同的东西,整个人也像是成为他们的同类。在发达国家见过了精工细作,回到国内就遗忘国情;在读书期间见过了高贵典雅,以为自己毕业就应该直接在那样的阶层。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每一个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成为学生会主席的那段时间,基本都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实际上,学生时代见过/经历过的东西,只能是像“工匠精神”一样,给一个比较清晰的努力方向,告诉你,原来东西可以这样做,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而不是“看见即我得”。

    人生艰且长,憋住,说不定真的能将“看见”变成“我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1-21,工匠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rk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