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休息,学生A跟我说我的另一个学生B买了两套书,是那种网文小说。因为嫌网上更新的慢,而那两本小说已经有纸质版的书籍面世。于是学生B就花了一千多块钱,把这两套书,共计20来本,买了下来。
虽然知道书是最便宜的商品,作者花大量时间思考,写出来一本书,最终把他那段时间的感知以约等于纸张的价格卖掉。对读者来说,花一点钱,就可以获得那个作者一段时间内的思考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
而且,不管是何种形式和体裁的书,只要能被出版出来,是有它的一定价值的。
但在听到学生B花钱买那种一套十几本的网文小说后,我第一反应是:这也值得买?值得看?这不浪费钱浪费时间吗?这样想,是基于对网文小说,特别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架空的网文小说的不看好。觉得一个主题动不动就写十几本二十几本的,这不明显在凑字数吗?文字还有多少可读性?另一方面,觉得学生的审美堪忧,有那时间,看其它的含金量高文字质量好的书不好吗?非得看这种故事情节大于思想,主题,以及语言美的书?
总之,听到这个消息后,脑子里全部是不解,不屑。
没想到,学生A接下来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穷爸爸富爸爸》的真实演绎版本,让我上了一节经济学课。
她说:他(学生B)可以把书拿出来租给其他人看呀。我们班里有很多喜欢看这类小说的,应该有很多人会租借。而且,B已经在微信群里广而告之,邀请大家去他家里一起阅读小说了。
我惊呆了。
我还盘桓在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不值得”的思绪里。然而我那10多岁的学生却压根儿没被这个所禁锢,人家买的时候,想的是除了方便自己看之外,还可以利用它赚钱。不仅想到了,还积极地做宣发。
我的嘴巴被震惊的半天合不回来。
紧接着,学生A的一番话,让我的嘴巴进一步张大。
她说:前年我们在美国夏令营的时候,B卖鸭舌。一根鸭舌6美元。他还找了一个同学,帮他宣传推销,然后给那个同学提成。
……
!!!
“那有人买吗?买的人多吗?”
“超级多!”学生A说到,“我们要在那里三周,刚开始,大家对美式汉堡薯条披萨什么的挺感兴趣。但这些哪能长期吃呀。大家都特想中餐。”
“他为什么会带那么多鸭舌?”
“她姐姐赞助的。她姐姐在美国留学。给了他很多零食。他拿出来卖了。”
夏令营的故事还没完。
学生A说:我们还有一个同学,带了一箱泡面到美国去。然后以25-30美元的价格卖给其他同学。大家都抢着买。
“为什么这样定价?”我问。
“因为那边中餐厅的一碗面要25-30美元不等,还超级难吃。比泡面难吃多了。”
“所以最后的泡面全部卖出去了?他没有给自己留一些吗?”
“没有,全部卖了。他自己吃其它的东西。”
……
“出国的时候,他拿了800美元。回来的时候,他带了1300美元。”学生A继续说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