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的最后日子

作者: f4a9ea28a5ee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18:03 被阅读37次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当时曾经与美国并列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的苏联似乎是瞬间崩溃,轰然倒塌。如果现在回顾当时的过程,可能很多人会有个疑问,俄罗斯在当时仍然还具有挺强的实力,那么它为什么不阻止各个加盟共和国独立呢?其实如果要细说苏联的解体,是应该分成两个过程的,第一个过程是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改革,正是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苏联存在的根基已经被严重动摇,可以说在1991年苏联发生政变时,苏联分裂已经很难避免。但苏联在反政变之后迅速解体,则恐怕与当时叶利钦急于踢开戈尔巴乔夫,从而保证自己能够完全控制俄罗斯有一定关系了。

苏联如何走向崩溃

其实苏联作为二战之后和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它走向解体的过程当然是不可能在1991年8月19日政变和反政变之后几个月时间完成的。但说实话,苏联走向解体的过程其实也确实不算长,从满打满算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到最后真正解体,也就6年多的时间。那么这六年多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985年的戈尔巴乔夫

当然一切故事的起点就是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了。而在之前两年多内,年龄并不算很大的两位戈尔巴乔夫的前任,也就是69岁的安德罗波夫和73岁的契尔年科先后去世,苏联的领导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更替,这也成了相对年轻(54岁)的戈尔巴乔夫能够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在列宁格勒发表的一次讲话里开始倡导改革,同时推出了禁酒令,大幅提高伏特加等酒精饮料的售价。而大家不要小看禁酒令这种东西的作用,虽然酒不是好东西,但在人类近代历史上,推行禁酒令最终却都酿成了非常惨重的后果。比如沙俄灭亡前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曾推行禁酒令,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而美国在1920年开始也在全国推行严格的禁酒令(桃花石杂谈另一篇文章对此有详细介绍),最后也引发了无数社会问题,不得不在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危机,也就是大萧条期间黯然撤消。所以戈尔巴乔夫推行的禁酒令,似乎也预示了苏联的命运。

而在推行“改革”的同时,戈尔巴乔夫也开始在苏联中央和不同地方进行了大量的人事调整,选派支持自己改革的人员担任要职。叶利钦也是在此时坐直升机提升进入苏共中央政治局,从这个角度,戈尔巴乔夫也可以说是对叶利钦有知遇之恩的。同时,他在不同加盟共和国也进行了大力度的人事调整,而苏联解体的第一个导火索正是缘起于在哈萨克共和国进行的人事调整。1986年12月16日,戈尔巴乔夫将担任哈萨克共产党主席长达22年的库纳耶夫解职,任命科尔宾接任。结果这一任命导致大量哈萨克学生走上街头抗议,虽然这场运动在几天之类就被平息,但却是苏联几十年之内爆发的第一场民族主义运动,在当时轰动全苏联。结果几天之后,波罗的海的拉脱维亚也爆发了类似示威。

当时发生在塔吉克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示威

1987年5月,最早以研究俄罗斯历史文化象征为名建立的一个民间组织帕姆亚特出动600人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示威。而为了平息事态,叶利钦作为政府代表和这些人举行了会谈,结果在此之后,以这个组织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主义组织成为了叶利钦的左膀右臂,成为了他聚拢人气的强力推手。

1988年2月,原来属于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利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性改革,自行宣布将纳-卡州脱离阿塞拜疆,并入亚美尼亚。之后此事引发了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激烈冲突,双方甚至各派人员展开了不公开的游击战。这也是苏联走向解体的标志性事件,即两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爆发了武装冲突,这在以前的苏联完全是不可想像的。而戈尔巴乔夫尽管发表公开声明表示反对,但却无力控制当地局势,苏联中央政府对各地失控的苗头开始显现。1988年11月,爱沙尼亚发布主权宣言。

叶利钦参加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竞选时的场景

但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仍然继续了自己的改革。1989年3月和4月,作为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改革重要一步的苏联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进行,结果各加盟共和国大量民族主义人士当选人民代表,进入了各地政治决策层。而在后续各地电视直播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辩论其实等于给了民族主义者一把宣扬其民族主义理念的传声筒,加速了其声威传遍苏联全国。

之后,格鲁吉亚、乌兹别克、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摩尔多瓦也先后发生了要求脱离苏联的民族分离运动,并且越演越烈。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为了实现自己“民主苏联”的构想,同时也继续维持自己刚刚加封的苏联总统的权威,在苏联境内举行了第一次全民公决,主题就是是否还要维护苏联。虽然公决结果以76.4%的高票做出了继续维持苏联决定,但因为当时几个加盟共和国的分离主义运动已经非常激烈,所以全民公决只在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中的9个得到开展,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6个共和国公开抵制了此次全民公决。虽然因为这些共和国人口很少,即使全都投反对票也不可能扭转多数人支持维持苏联的公决结果,但他们的公开抵制,其实反而使这次本应成为苏联续护身符的全民公决成为了苏联全国局势已经走向失控的“宣言”。

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争夺决定苏联命运

1991年6月12日,一个后现代超现实的抽象主义事件发生在了苏联。作为苏联主体,甚至被认为就是苏联本身的俄罗斯竟然宣布独立!而这个决定就是刚刚当选苏维埃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所做出的。所以到1991年8月19日那些苏共党内的保守派试图发动政变搞掉戈尔巴乔夫的时候,他们其实确实是在尝试拯救已经濒临瓦解的苏联。但这次政变在几天之后就宣告失败,叶利钦掌控了局势。

1990年9月戈尔巴乔夫还与美国总统布什会面,布什还为他帮腔谴责政变

不过这时虽然苏联已经风雨飘摇,但应该说苏联的解体还没有成为定局,因为苏联的核心成员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独立表态,而只要这两国还愿意和俄罗斯站在一起,苏联就不能说解体了。而这三国同为血缘和语言接近的东斯拉夫民族,在当时相互之间的矛盾并不大。如果再加上中亚五国和亚美尼亚,可以说1922年建立的苏联主体仍然存在。

这张图里两人的关系可能是苏联迅速走向解体的一个注解了

但如果继续维持苏联,那么叶利钦是没法确保自己对全国的控制权的,因为他只是俄罗斯总统,从法律上他和他背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并没有对其它加盟共和国发号施令的权力,其它加盟共和国的地头蛇也不可能听命于他。而虽然当时戈尔巴乔夫已经权威尽失,但如果不趁热打铁,让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在法律上对苏联全国仍然拥有权力的机构缓过来,叶利钦恐怕也难保在未来不会重新为他们所制。

判处了苏联死刑的《别洛韦日协议》签字现场

而要从根本上瓦解维持苏联最后的苏共势力(无论它以后还叫不叫这个名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瓦解苏联。所以此时的俄罗斯在叶利钦的带领下,不但没有阻止苏联解体,反而成为了瓦解苏联的排头兵。而在1991年12月1日,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乌克兰决定是否独立的全民公决姗姗来迟,当然此时举行全民公决结果已经没有悬念,乌克兰在法律上给了俄罗斯肢解苏联最强力的支持。12月8日,俄乌白三国在白俄罗斯比来沃维耶扎森林达成协议,三国一同宣布退出苏联,苏联解体成为定局。

所以其实在1991年政变失败之后,因为之前几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混乱局面,苏联的分裂确实已经不可避免了。但苏联解体却并没有成为定局,如果当时的当政者有心维持苏联,其实苏联还是有机会幸存下来的。但问题是当时在苏联的主体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已经在苏联最后几年的改革中掌权,而他们要完全掌控局势,必需把苏联给踢开,所以俄罗斯政府在当时领头肢解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解体也就成为必然了。

相关文章

  • 苏联解体前的最后日子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当时曾经与美国并列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的苏联似乎是瞬间崩溃,轰然倒塌。如果现在...

  • 20.7.1苏联解体前

    苏联议会通过私有化法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7月1日通过了《关于企业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原则法》,即私有化法...

  • 苏联解体前,留下的最后杀手锏

    1986年3月,一架专机从莫斯科飞往纽约,偌大的机舱里只有两名乘客--尤里.多勃雷宁和他的夫人伊莲娜。 大使离去 ...

  • 苏联解体

    阿光和妈妈在晾台上拾掇杂物。当把一个模型飞机拆掉不要时,阿光感叹道:“苏联解体啦!”

  • 未来没来,只能二手——《二手时间》读书笔记

    苏联解体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事件。针对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

  • 苏联解体之我见

  • 苏联解体原因

    从作者胡珺的《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苏联解体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经济滞后论 经济在社会生...

  • 给《人类简史》勘误

    1、P55,在苏联的松希尔。“苏联”作“前苏联”,苏联早已解体。P188、P190处同。(这条有争议,一说用“苏联...

  • 读懂【二手时间】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严重弊端。 ...

  • 2022-01-08

    中国和苏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进行了改革,最后苏联解体了,中国成功了,为什么呢? 一是中国是至下而上,如土地承包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联解体前的最后日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vp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