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管理工作。这个概念源于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是构成互联网体系中重要角色。然后这个角色之于传统教育体系,似乎难以寻找到其踪影。
互联网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有四个显著的特征,由沪江创始人伏彩瑞于2015年提出,1、提供普惠性的解决方案: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属性提供易于获取、易于扩展的高品质教育服务,让学习零距离、低成本、随时随地;2、大规模复杂交互学习:能够实现多人实时互动和协同的复杂教学场景,为教学练测提供一站式工具;3、高度重视C端用户体验:让用户可以在桌面和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更方便地学习,学习过程也更加高效和有趣;4、社群化学习:打破传统师生界限,让人人可为师、实时可分享。过去,西方学者把与工厂联系在一起的有形产品的生产称为“production”或“manufacturing”,而将提供服务的活动称为“operations”,趋势是将两者均称为 “运营”。那么之于“互联网+教育”而言,互联网与教育均为产品, 而其中的“+”则意味着运营,上述的四个特征均不是仅凭借产品可实现的,运营尤为重要,并且只有通过运营或决策才实现价值提升。
新运营驱动旨在以“教育的技术链接教育的人”,强调以链接聚合资源的的传播能力、以运营导向目标的社群能力和以模式驱动效能的产品能力,从而将教育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延展。
新传播:以链接聚合资源
在移动新媒体时代有一传播观念为“产品即内容、内容即媒体、受众即媒体”,由传统媒体时代的覆盖导向,转移至新媒体时代的链接导向。在纸媒时代我们通常会看到某份文案的宣发效果以“发行范围覆盖百万人”为计,甚至在桌面时代对于门户网站的banner广告需覆盖多少万人其次再考虑多少转化,而当推进至移动互联时代时,愈发借助大数据推送至精准人群,而精准人群又因为内容的品质卓越而扩散至泛精准人群,这也解释了为何“内容即媒体、受众即媒体”,因为得益于人与人直接的链接,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效率传播将会实现。
教育是同样的。曾有人询问“这个时代缺少教育资源吗”,我的答案是“不缺少”,甚至可以说,“有互联网的地方就能够有公平的教育资源”,那为何尚且有诸多不甚平衡的现状出现,原因在于资源信息的是否对称、匹配与“黏上”互联网的人是否有链接、使用和传播的能力。
常州市北郊小学-爱创课程运作流程 常州市北郊小学-爱创课表家长每周参加“正面管教”学习,孩子每天可以选择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爱创课程”,跟着著名书法家练写字、跟着美国Linda老师学英语……这是常州市北郊小学的直播课表,丰富的课程充沛着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可供任意挑选。然而当众多人认为这应该是一所类似于北京十一学校或者平和双语学校的城市名校时,这却是一所地处郊区的普通学校,甚至一所70%学生由外来的务工子弟组成的城市平民小学,致力于用想法和技术改变教育。
2017年3月,由徐青校长倡议并发起“互加教育联盟”,打造学校教育共同体,他认为——
“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再封闭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时,在几个很少变化的教育者的头脑里。而是在整个系统形成的‘教育共同体’之中积极的、互相的开放、合作、互动、生成、融通、更新与创造,才能形成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如果以上是‘共同体’的社会价值的话,那么,‘共同体’的个人价值就是:促进‘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对于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内在尊严与人性光辉的不懈追寻!”
对于平民学校教育资源不充沛的难题,徐青校长坚持“四个融合”:融合教学。线下与线下的技术融合;课内与课外的时空融合;校内与社会的资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学习方式融合。爱创少年课、爱创家长课、爱创教师课三类课程的完善,尤其是“爱创少年课”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两者之间的互补贯通。“教育共同体”的秘诀在哪里,人与人的直接的链接,并由此产生的高效能社群运营,将学生、家长、教师、网师四个群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常州市北郊小学-互联网+重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预告如果还是能复制的话,那么互动群的鼓励才是我们的绝招。每一个课程我们都建立了一个互动群,平时孩子们就能提交自己的作品,并且和上课教师互动。比如,这是书法家黄老师的互动群,他会在互动群里把每一个字怎么写用微视频的方式拍下来。我们家长都说现在一年级孩子真幸福。他们的写字是由书法家一个字一个字教出来的。作品优秀,还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如果你的字写得有问题,黄老师还会做评价,左边他照你的字描一下,右边他用实例告诉你该怎么写!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下,才有可能把课程价值挖掘出来。所以,我们做的不是一堂课,而是一系列活动形成的系统机制。
我觉得互联网的威力无与伦比。在极少的时间内,能把不同时空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汇聚到一起,有时真让我惊喜万分。在我做演讲PPT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容易做,因为我有大量真实可信的故事和素材引用到演讲中。这就是孩子们去观察自然后,做出的各具形态的自然笔记,真的很漂亮。
——徐青校长谈“课程互动群的公益式鼓励”和“课程活动的开放式跟进”
以社群运营取代行政通知,徐青校长说他的每一天工作“有点忙”。用互联网思维链接优质教育资源,让平民普通家庭的孩子与家长能够在两年中享受学校免费提供的700多节网络直播公益课程,用钉钉实现校园管理、用番茄表单实现学生积分,这所坐落在不起眼弄堂里的学校却在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中随处可见的智能化设备的应用,真正地实现了数字化校园,真正地用互联网重构了学校的教育系统。
得益于人与人直接的链接,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效率传播已经实现。
新社群:以运营导向目标
社群是利用终端平台,把一群有共同兴趣和任务需求的人,有组织的结成群,开展目标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在《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中提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面貌,有效提高着教育的效能。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教师最活跃的领域是在他的网络社区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人人可以发言、没有等级、没有高下、不分学术资历的区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充分发挥互动社区的功能,可能是教师培训最值得利用的一个空间。”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社群活动“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青椒计划)即创建了如此的社群,并以运营导向目标,卓有生机地驱动着教师培训的开展,并将“成长发起的中心”由他组织转向自组织。如以数次社群活动为例,从“九宫格教育故事”引导教师与自己对话,以九张手绘回望选择成为教师的初心;“蓝丝带感恩班会”与学生对话,借由班会设计感恩教育;“互加行动历”与未来对话,思考我想成为成为的教育人并规划二零一八;“21天充电行动”以打卡的形式再次与自己对话,设定目标并坚持21天为此行动,有老师用21天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有老师用21天为班级全部的42位同学走心地写了成长评语、有老师坚持完21天后又带着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开启了新的21天……原本在发起社群活动前我们会担心,是否21天之后社群的热度会逐渐减弱、老师会越来越少了,然而现实是一针兴奋剂,出现了一批如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拜泉县兴农中学李桂娟老师、河南三门峡灵宝程村小学雷书红老师等,在青椒计划以来短短不到半年简书专栏里已累计十万字的内容,也是青椒社群里大家耳熟能详的KOL(Key Opinion Leader),从自己进步到与社群共成长,“青椒计划”首批的两万名学员更像是乡村教育的两万颗种子,孕育着教育变革的勃勃生机。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证明了“优秀不是靠别人推动的,而是内力”。
并非拉个教师的微信群就是学习社群,也并非有核心内容就一定能拉拢一批拥趸,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优质内容大概率“有价无市”的时代,消费升级促使“时间”逐渐取代“金钱”成为意识中成本的核算标准,基础设施升级促使信息愈发对称、越来越少的人停留在传统纸媒时代的“权威意识”,而更注重自我思考、自我表达,换而言之,自我之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所以,以受益者为核心的教师社群的形成是时代所趋,实时互动的教育技术成为必然,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家创作内容)向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转型成为必然,教师培训的社群化转型成为必然。
社群化学习建立了教师发展的生态支持系统,教师相互连接组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使跨界、跨地域的合作成为必然,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赋予可行性,通过表达、分享、传播,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为自媒体,使软件从传统远程教育的工具化属性改变为互联网学习的社群化属性,有温度的运营实现“用教育的技术链接教育的人”。尤其对于乡村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培养教师网络学习习惯,让教师在虚拟的社群空间里找到共同成长的归属感,让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推动者、变革者。
新产品:以模式驱动效能
借用百度百科对互联网产品下一个定义:通过互联网介质为用户提供价值和服务的整套产品体系,好的互联网产品有两个特性: 首先它要能在一个点上打动用户;第二,它一定是一个靠持续改进、持续运营出来的东西。所谓产品设计,主要指通过用户研究和分析进行的整套服务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设计过程,包括关于需求的调研、规划、共识、管理与信息架构、UI设计、测试、开发、迭代等。看似很复杂,然而近乎于每一个成功或些许不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均历经了这些过程,继而问世。
对互联网教育亦是如此,只是在旧有的项目设计体系中,需求的调研与规划尚且停留在固有经验的决策、UI设计与宣发尚且停留在指令式的通知、测试开发与迭代的周期尚且过于冗长,腾讯对产品研发的理念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同时形成的是“10/100/1000法则”,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自媒体、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通过这种双向交流反馈的机制使主动变化的产品趋于完美。曾有人戏言,传统教育里从来都不缺少好的产品,缺一位好的产品经理。
“栖霞网络名师课堂”是南京栖霞“互联网+教育”实践中一个闪光点。 南京市栖霞区于2015年7月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共享区域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成为全国首个区域推进“互联网+教育”成功实践案例。南京栖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近年来栖霞区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与沪江的携手,促进教育界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用“互联网+”理念放大栖霞区优质教育资源,链接跨界的力量,激活教育内在发展的驱动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栖霞-沪江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所谓“互联网+教育”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将名师内容搬迁至线上即是互联网教育。在学生受益、家长好评的背后,是南京市栖霞区教师教研团队对“栖霞网络名师课堂”产品化地打磨:课程内容由区教师发展中心集体设计,由区名师团队授课,并根据反馈即时调整授课风格、内容重难点;课程运营由专人负责,正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课前设计对学生的引导内容,以话术引导而非功能强制规范学生听课行为,课后设计社群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持续地思考课程内容,培养学生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及时将课程数据向各学校反馈;课程传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每一节课程的直播封面都是精致设计的,每一次系列课程的课程预告都是提前发布预约的,“栖霞网络名师课堂”不仅是面向全区初三学生备考的加油站,同时是栖霞区向社会展示教育质量的窗口。区教师发展中心刘莉莉主任形容这样的课程是“十有”——区域集中有组织、有计划、有课程、有名师、有培训、有要求、有管理、有指导、有交流、有研讨的课程,以及有着一套有条不紊的管理系统。
在这两年中,“栖霞网络名师课堂”实现了由“内容聚合发布”到“精选内容聚合、特色内容分散”的内容呈现体系。从由区教师发展中心发布“栖霞网络名师课堂”两年半以来,栖霞实验小学发布“巫婆讲故事”系列绘本阅读课程、张明红名师工作室发布“趣味数学”魔方数独系列数学兴趣课程、金陵小学发布“金陵慧语文”古诗词系列课程、栖霞中心小学发布“小巍带你游栖霞”风俗文化系列课程等等,千余节网络直播课程让栖霞区各校的特色教育一览无遗,同时这些直播课全部为开放课程,免费向乡村学校学生开放,影响与带动了更多区域共同发展。“栖霞网络名师课堂”成为栖霞互联网教育的名片,以模式驱动效能,探索出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翔宇年课堂第四季-狗年说狗当谈到“以模式驱动效能”时,就必须谈到第一个以网络直播课程带动名师资源辐射的民办教育集团——翔宇教育集团,与每年一度的“教育春晚”——翔宇年课堂。“翔宇年课堂”是由翔宇教育集团与沪江互+计划联合策划的线上博识教育计划,以十二年为课程周期,融合更多名师资源,打造具有翔宇特色、学生喜爱并受益的年文化课程。
三年前,当卢志文总校长携团队到访沪江时,翔宇名师们谈到彼此的教育梦:“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式的教育体验,为传统教育者带来的感动和希望是巨大的;它跨越了地域,为所有地区的孩子输送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解决了许多资源不平等的实际问题。同时,互联网教育让教学变得更具孩子气,更有生活味,让学习慢慢抹去了教学的感觉,带来更多自由和趣味,而这些都是所有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
三年来,“翔宇年课堂”走过羊年、猴年和鸡年,就在今晚,卢志文总校长正式授课《狗年说狗》,将“翔宇年课堂”再次推向一个新高度,在参与直播学习的2.5万名学生中,不仅有来自翔宇教育集团4省9校覆盖小学至高中12年级的数万学子,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教师与学生,拥抱新年,“翔宇年课堂”更充分地发挥名校内容资源优势,链接更多乡村区域,辐射文化教育内涵,让更多孩子共享年文化的魅力。三年前的教育梦圆了!
卢志文校长授课《狗年说狗》“来到沪江后,我找到了方向,明白了担当也坚定了信心,我们一直在努力去换来互联网教育让中国教育产生质变的这一天。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着互联网教育先驱者的身份,所以,我们必须走下去!”
——2015.2.13 卢志文总校长携翔宇教育集团名师莅临沪江
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与同学们又度过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生肖年话”会一直进行下去,十二生肖一个轮回,让我们通过生肖来扩大我们的眼界,了解生活当中有趣的故事。谢谢大家,祝大家狗年身心两健、福禄兼通!
——2018.2.13 卢志文总校长在“翔宇年课堂”第四季为2.5万名全国学生授课《狗年说狗》
有人曾认为互联网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外部技术,其实不然,互联网还改变了教育的理念、结构、科技,其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现在,应该去拥抱互联网,去思考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用互联网重构教育生活,改变教育的生态,进入教育的主阵地,只有那个时候互联网教育才是现实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么办?必须探索一个路径,去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地步,才能做成一件伟大的事。用行动去创造条件,用变革去繁衍出希望,用坚持去磨砺出成功。
而“这个路径”在三年后已经愈发明晰,并在今日的“翔宇年课堂”已经成为现实,即用教育的技术链接教育的人,优质的教育资源正在实现最大化的延展,在此过程中教育创新迸发出的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正愈激发教育人的能力、思考力和内驱力。那么当我们再去反思“乔布斯之问”时,我们是否已经有了答案——
“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