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互加教育研究院教育@IT·互联网
双师课堂与乡村教育精准扶贫

双师课堂与乡村教育精准扶贫

作者: 互加计划_陈嘉谊 | 来源:发表于2017-05-10 02:32 被阅读1472次

2017月1月10日,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互联网+教育”被写入《规划》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覆盖

互联网助力乡村教育精准扶贫并非“理想主义”,而很真实地发生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支持指出:“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依托互联网的乡村教育2.0时代,不再需要长途跋涉,不再需要千里取经,国内最优质的名师名校课程资源以互联网课程为载体,以双师教育为模式,链接到乡村学校课堂,让乡村孩子与名师面对面、心连心,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一个人人为师、学无边界的时代。(《乡村教育2.0时代如何学无边界》)

“双师教育”的理念首先由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提出。“双师教学”项目是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发起、主办的远程教学模式, 是一种旨在促进教育均衡的、 公益性的、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双师教学”项目尝试用远程的方式解决乡村学校师资不足,优秀资源匮乏等问题,从而探索城市优质教学资源补充乡村的可操作性。(载自友成常青义教)

“双师课堂”的模式是否可以推动乡村教育精准扶贫,而乡村教育究竟可否受益于“双师教育”。带着如上疑问,我们首先分享以下三个“双师课堂”的案例,分别来自四川省、河南省、甘肃省,并以此为模式形成的“美丽乡村小学”网络公益课堂已然辐射全国乡村教育。

四川广元:将双师课堂纳入课表的“美丽乡村小学”

从本世纪初至今,中国的城镇化加速、大规模“撤点并校”政策使中国乡村小学的数量减少了近70%。2012年,中央叫停了“撤点并校”,但是剩下的乡村小学却陷入了重重困境:大量学生流失、老教师等退、年轻教师等走、学校发展无望。在四川广元地区,有20个微型农村学校走到一起形成联盟,试图解决乡村微型学校的困难,确保孩子“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春季新学期伊始,联盟学校统一了所有音乐、美术和各科教研活形成大课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率先在全国开设网络美术课让联盟内外优势资源共享,为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缓解师资不足探出一条新路。

“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四川广元利州区微型学校联盟理事长张平原校长如是说。“乡村教育总是与落后挂在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下的这些孩子,都是走不起的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后百分之二十的国民。办好了给他们留下希望。艺术课程是乡村课程薄弱的环节,农村学校的艺术老师不够,让孩子们错失了学习文化和艺术的最好时机。过去一个老师只对着几十个学生,现在我们有更大的舞台,成百上千的学生可以跟着学,这是老师的幸运。因此希望老师能够认识到,互联网+教育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我们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我们能够给孩子们播下艺术美的种子,这实在太重要了,为了教育的均衡。”

四川广元范家小学杨秀丽老师 · 在线音乐直播课程

自2016年3月起,四川广元利州区小微学校统一课表,常态化地以“双师课堂”的模式开设网络公益课程。所有学校按课表准时打开电脑和投影,线下教师作为助教组织班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课程,专业的美术教育机构夏加儿美术教育、科学教育机构鲨鱼公园、“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时朝莉老师等负责课程设计和在线教授,到目前为止已辐射全国十余省数百学校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小学”网络课程正式开通极大缓解了长期困扰的乡村学校艺术教师匮乏的难题,激活了乡村孩子对艺术、科学的极大兴趣,一个影响全国的农村微型学校联盟正在形成,并可以快速复制,极大的促进教育均衡。

四川广元利州区微型学校联盟理事长张平原校长评价双师课堂:“传统的走教无法保障教师交通安全,走教最多关联一两所学校,更多的乡村学校山高路远,基本不可能大面积实现,且增加了教学成本,送教无法保障教学的持续性。网络直播的双师课堂,可以免除教师奔走之苦,一个专业教师可以关联几十上百所学校,同时也有效的保障了教学内容的持续性。”


2016年7月23日,CCTV-NEWS《重建乡土中国》五集系列报道拉开序幕,首集《乡村微型学校联盟》详细报道了沪江“互+计划”给四川广元微校联盟带来的改变

河南卢氏:“三五教学”的双师课堂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深山区县,卢氏县面临着交通不便、布局分散、教师匮乏、规模极小、资源奇缺的发展困境。地广人稀且山路曲折,卢氏县因其复杂的地形特征造成各级教学点的分散,这对于“集中教研、知识共建”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亦曾经始终困扰着县教研室。

从去年九月初酝酿开展CCtalk网络教研以来,卢氏县已建起了一个全县教师集体活动的卢氏教研平台,各学科建立起20多个学科平台。由卢氏县教研室牵头、各学科教研员组织,全县各学科分别在线开展每周定期的集体教研和微课展示,每一次的在线教研参与人数近千,学科教师在校在家、用电脑用手机轻量级地即可参与全市教研,并在讨论区就教学技巧展开深入讨论,这样的教研平台也被卢氏县的一线教师誉为“卢氏的可汗学院”。例如中心校和乡镇教学点的教师队伍无需翻山越岭,借助网络即可实现常态同步教研,打破地域边界,为“双师课堂”的落地实践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马耳岩乡小学校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教研室王群力主任将卢氏县的“双师课堂”模式概括为“三五教学”即播前三步(意、传、暖)和直播五步(播、练、展、结、测)——意,提前备课教研以达成各听课点线下教师会意的预习效果;传,网上提前上传和接收课件和视频,双方做好课前准备;暖,直播前互动与暖场,联结线上与线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播,直播教师在线授课,受播教师线下组织班级学生学习;练,线下各班级组织学生练习;展:线下各班级在线展示成果;结:课后在线集体教研,各学校总结分享当堂课收获和不足;测:互动检测学习效果。

以卢氏县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为基础,三门峡市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发展联盟随之成立,宣言指出:“为充分借助‘互联网+’,打通教育信息壁垒,促进校际资源共享,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实现‘小而全、小而美、小而优’,更好的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农村教育的需求,我们发起成立三门峡市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发展联盟。”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的行动路径,正因为从县教体局、教研室至各校教师、家长、学生形成合力,借助区域教研、学校备课、名师课堂、家长学校等形式“修炼内功”,所谓钻木取火,方能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形成弯道超车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教育的道路。

卢氏县网络直播同步课堂送课课表

甘肃定西:双师课堂推动资源共享、教师共享、课程共享

李家堡镇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南部,距离市区18公里。李家堡学区包括了李家堡中心小学、山岔小学、联合小学、唐家湾小学、姜家曲小学、铧尖小学、鹿马岔小学、沙滩小学、菜坪学校(仅学前班),八所小学和一个学前班与众多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问题相似的是,受限于教师资源缺乏导致的教学课程不足,受限于培训资源缺乏导致的教师成长缓慢以及综合于以上两者导致的学生幸福感缺失。

所谓的“阳光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的“1+1+X”模式,即“一位线上导师、一位线下助教和若干教学点同步听课”,利用国家配齐的硬件和网络设备以及免费的实时教育互动平台CCtalk,在新学期初一个月的时间内将“阳光课堂”搭建完成并以“一校带多校”的形式让乡村教学点不再匮乏素质类课程资源。

李家堡学区“阳光课堂”网络直播课程表

或许你很难以想象,这样一份网络直播课程表,真实地发生在甘肃黄土高坡上的乡村教学点里,并且每周更新。每天他们跟随着“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时朝莉老师晨读,在“彩虹花和阅晨读”的网络课堂里用诗歌唤醒了一个又一个清晨,用诗歌温润着童心。改变正在发生,孩子们从起初的缄默不语,到现在积极阳光地展示自己的晨诵,甚至改编了诗歌、绘制了诗配画“请求”老师拍下来向全国彩虹花的同学们展示“李家堡娃娃”们的创意和想象力。每周的音乐、美术、手工、安全教育、班会等课程都亦常态化地线上开展,一改传统走教、送教的模式,接好网线、打开摄像头,中心大校的一位老师即开始授课,同步辐射至九所村校,教学资源在当地得到最大化延展。

引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邵锦堂校长对“阳光课堂”双师模式的解读——

“阳光课堂”就是“双师课堂”,由“线上”老师和“线下”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线上”老师是从全学区骨干教师队伍中选拔出来的专业性强的教师,是“优中择优”,其工作任务是“线上主讲”和“巡回指导”,即通过网络给学区内所有村小的学生线上直播教学,并且定期以走教形式到各个村小现场巡回指导,了解学习状况。“线下”老师从村小普通教师中择优选择,其主要任务是“课堂辅导”和“线下服务”,即配合“线上”老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阳光课堂”的诞生,是对政府提倡的教师“支教”和“走教”的补充和完善,因为有了“阳光课堂”,才使得教师“支教”和“走教”变为可能。现实中的教师“支教”和“走教”可以缓解少部分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短缺的困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可能保证质量,尤其是“走教”,在山大沟深距离远的农村根本不可能实现,交通怎么解决?安全由谁保障?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在“阳光课堂”中,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网络支教,再通过定期巡回,实现了教师走教,使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而且效果良好。

“阳光课堂”的诞生,解决了多年来村小因艺术类老师、心理健康等专业老师缺乏,导致课程难以开齐、课时难以开足的瓶颈问题,实现了以“资源共享、教师共享、课程共享”为主体的教育均衡,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惠教育。“阳光课堂”是山区孩子通往外界的桥梁,在“阳光课堂”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圳、知道了上海……,是“阳光课堂”带他们走出了校门、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繁华的城市、来到了平原……,是“阳光课堂”让孩子们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信……,不再那么孤独。

“阳光课堂”给山区小规模学校的孩子们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结束了除读书再没有语言交流的枯燥生活,开始讲普通话了,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因为他们知道在网络的那头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在美术、手工方面有了自己的作品,在礼仪方面受到了网络那头的熏陶,特别是“线上”老师一句句“亲爱的孩子们、小朋友们”的问候,深深的触动了他们缺乏爱的灵魂,体验着爱、感受着爱、传递着爱。

所以在“互+计划”实践探索的历程中,我们发现大众对“双师课堂”依旧存在部分误读,所以在乡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中,基于互联网展开的“双师课堂”可以有线上侧、助教侧和内容侧三个元素,有以下的思考分享:

1、线上侧由名校名师转向因地制宜。在谈至“乡村教育精准扶贫”时大众有一个固化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输送最好的教育资源至乡村”,而其中的“最好”又被广泛地定义为“教学质量的最好”,或者以学校或教师社会奢望论断的“最好”,即所谓的“名校背景”。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国内名校几乎都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架构,而因社会环境、教育基础等综合因素,其课程内容理解诚然与乡村学生的接受度有距离、其课程设计理念诚然与乡村教师的接受度有距离,当互联网教育再向后推进逾五年,首先打破城市与乡村教师教研的时空边界并形成常态有效的持续性链接,这会存在的。但如果将话题着眼于现在,我更认为线上的师资选择应当由名校名师转向因地制宜,教师更有条件同步教研的、学生更有基础同步内容的线上师资将是更合适的选择。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最合适的梦想不是心比天高,应该是“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教育资源亦是如此。

2、助教侧由授课职能转向教练职能。教师是需要重新定位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而教师也始终是学生和学习的中心。而现在面对双师课堂的形式,作为助教的角色,线下教师已经不是“唯一授课者”,学生更成为课堂的中心,线上和线下的两位教师成为“学习的服务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学习空间,推动(线上教师)和引导(线下教师)学生的主动思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在在此同时弥补了众多乡村小微学校因教师资源短缺导致难以开足开齐课程的状态。从授课职能到教练职能,并不意味着线下助教的重要性在降低,反之是一次提升,这对“教练”的课程理解、知识储备、思考引导等方面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3、内容侧由慕课输送转向实时交互。2016年,被很多人视为在线教育“直播”元年。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微课”、“MOOC”的在线观看课程录播视频阶段后,被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带入到了课程“直播”阶段,催生了全新的在线教育形态。定位于“直播”的网络课程具备了实时交互的性质,这亦区别于传统“光盘”名师课程、有线电视名师课程等形态,紧紧抓住学生的聚焦点,让知识不再单向传输。2017年2月21日,河南省教育厅率先公布《关于开展网络课程建设 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有关问题的通知》,表达了河南省将搞好网络直播互动教室建设,大力开展“名校网络课堂”应用的规划。由乡镇中心小学通过网络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师生进行远程授课,实现“一校带多校,一校带多点”,挂钩双师课堂与乡村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亦是国内首先提出“双师课堂”理念的教育先行者,他颇有信心:“我心目中的教育理想状态是:第一,教育更公平;第二,教育更创新,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第三,教育真正惠及所有的人群,而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能做很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

借助双师课堂模式链接优质教育资源并以此带动乡村教师社群式成长,或将成为互联网助力乡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会宁248南有亮:双师——未来职业的开发!有人生万物!人要类聚!在共享共赏中前进!
  • 9d6d30394c81:经过一年的摸索和思考,王二保小学跟着沪江cctalk一路向前,获取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现如今,随着见识的不断扩大,我们也在逐步的明确方向,并为这个方向付出努力。
    其实真正的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他应该真正发挥的是对每个孩子的精准扶智,只有这样,农村的孩子才能找到根,才能有为家乡付出自己辛劳的机会。
  • 陽光_845b: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每天都在前进。但是乡村学校受客观条件限制,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乡村的老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缺乏……这无一不制约我们乡村教育的发展。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加大对乡村学校的经费投入,通过特岗教师等形式解决师资问题,或者直接撤点并校……但是旧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就我们所在的乡镇来说,有三所完小,四个教学点,三个空壳学校,资源浪费不说,给当地老百姓也造成诸多不便。
    如今,通过沪江网,好多形式的联盟学校如雨后春笋,这是顺应时代的、中国特色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要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一个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双师课堂由此诞生!
    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真的是最有发言权了:前几年的艺术类课程是随心所欲,六年的小学教育,毕业后孩子们连简单的简笔画都画不好,起码的乐理知识什么也不知道,只会哼哼一些爱呀恨呀的流行歌曲。现在孩子们每天的艺术课记的比老师清楚,早早打开电脑,盼着上这些直播课程。
    对,乡村教育的精准扶贫,就是解决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沪江做到了,这是千秋伟业,一定会被载入史册。加油沪江人,加油教育人,加油中国人,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奋斗吧!
  • 沙滩王兆:双师课堂,是教师互补的课堂,是教师共同发展提升的课堂,是学生能想启航的课堂
  • 学区办公室刘洮林:大大的缩小了城乡差距,让村小孩子享受优质的资源。
    互加计划_陈嘉谊:@甘肃定西李家堡刘洮林 感谢我们共同探出了一条路!
  • 笙未辞:在广元利州区待了快一年了,我看到的是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是很少部分,多数学校的硬件设施根本做不到这样,甚至有些学校连每门课有不同的专业老师的要求都达不到,只能说这种试点是个别。
    笙未辞: @咖喱陈 地方经费有限,有些地方网络配置达不到
    互加计划_陈嘉谊:@笙未辞 教育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儿,一个尝试可能需要数十年。尝试一定是从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循序渐进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探讨可能性并优化实践策略。双师理念提出至今,从单校试点到区域试点,这样的良性发展还是有很多可喜的。
  • lucky_luciano:自己写的吗?单位上写材料的?哈哈
    我觉得教育+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就像网易的公开课,我都用了很久了,听了很多很好的课程。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公平。
    只是,但愿不要弄成了形式主义,不要弄成了走过场就好了。
    陽光_845b:@lucky_luciano 体制内的工作在纸上,是新时代的浮夸。咖喱的文章是我们乡村教师的切身体会,是那些高墙大院里的只看见四角天空的纨绔子弟难以理解的。
    互加计划_陈嘉谊:@lucky_luciano 哈哈哈哈哈如果是为了材料才写恐怕就没那么认真啦: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本文标题:双师课堂与乡村教育精准扶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wi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