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支教”时,首页除了机构和项目推介外,只有三则新闻,分别是《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和《支教:危机四伏的“崇高”》,具体内容不予以详解,感兴趣者可搜索后阅览,然而随着支教者人数的逐年上升而言,这些声音则更显得“危机四伏”了。
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乡村支教?
支教的定义将更加宏观
在大部分人的定义中“支教”被狭义化了,即“大学生暑期短期实地支教”,事实上这个定义已经被浓缩至一个具象了。真的只是这样吗?
有这样一所乡村中学,是幸运的亦是神奇的,因为从互联网教育尚未如此被重视的三年前开始,他们学生的课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而通过网络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名师让这些孩子们相信,“别人不知道的一群丑小鸭,也可以成为各个学校都知道的白天鹅”,这就是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荆家镇中心中学。
荆家中学王菲老师和她的“网络同事”们荆家中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没有雄厚的师资、没有优秀的生源,然而他们却是中国农村BYOD(自带设备)最早的学校。三年的坚持与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学校网络学习的新路径,把更多的优质资源引入进来,让农村娃焕发出阳光、自信的生命光彩。
这个毕业年级仅有102名学生和5位学校在职教师,然而他们的课程资源远不止于此。不同于很多学校早读课时的背诵和记忆,荆家中学的孩子们跟着彩虹花和阅汇时朝莉老师用诗歌唤醒清晨,跟着清扬书院曹亚男老师用吟诵温暖心灵,人文底蕴和传统文化随着每天的浸润早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潜移默化;华丽英语张嵩老师、锐博教育付英东老师用严谨专业的教学方式和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带领孩子们打开个英语学习的新世界;每逢节气孩子们跟着“二十四节气自然学院”高春香老师听节气、测日影,边听讲边实践的节气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着孩子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他们的同桌同学也早已跨越省市和年级,与上海市盛桥中学、常州市北郊小学的同学们成为好伙伴,同上一节课、共读一本书;他们跟着华夏游学景荣老师走中国,跟着央视记者文静老师看世界,他们的老师遍布全国各地。这亦是一种正在长效实践的乡村支教。
苞谷堆前的互联网课堂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师资薄弱、生源流失、城乡差距加大是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荆家中学不是一个个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也通道了大部分乡村学校,互联网正带给乡村教育的巨大改变,乡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优质课程的需求让我们正在改变传统扶困帮贫的模式。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可以拥有与城市学校一样的优质课程资源吗?他们可以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名师吗?答案是肯定的,互联网的本质是“心”联网,而乡村支教是一个以心换心的过程,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在我们面前打开。
这是发人深省的。乡村支教的主体不止于大学生而应该是全社会,受众不止于乡村儿童而应该是全乡村,这里的“全乡村”包括或缺优质学习资源的乡村儿童、或缺家庭教育资源的家长群体和或缺持续成长资源的乡村教师,并且这里的资源同时包括物质和精神。
支教的模式将更加多元
在乡村教育底部攻坚的实践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的力量无法被忽视,乡村支教。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鼓励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充分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促进广大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缓解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问题。2006年2月25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互联网+支教”将成为“三支一扶”的新路径之一。
上溯十年甚至五年,互联网教育仍然是难以落地的空中楼阁,或者说在很多人的主观感受中是只有教育发达地区或名师名校才有能力去实践的“高端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下一代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互联网原住民”,同时越来越同步的理念和越来越普及的硬件设备为互联网教育降低门槛,打通了必要条件。十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深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支教也被赋予新的模式和路径,更持续、更高效的“互联网支教”逐步链接了高校中的广大青年和乡村教育。
“互联网+支教”现场实况“和光计划”支教队队长郭国栋说:“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英语课,从简单的音标和26个英文字母开始教起来,发现完全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之前是从来没有上过这类课程的。”截止到2017年9月1日,“和光计划”链接的乡村学校已经达到九所,覆盖了四川、贵州、河南、河北等多个省份,受益的学生已达2000名。
如今,决定将这份支教事业作为正式工作的郭国栋是这样设想的:“要把我现在做的事情当做一个模板复制出去,甚至影响到全上海、全国支教的一些现状。你没有办法改变现在中国2万多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这些教育落后的现状,反倒是中国有这么多的高校资源,能不能把两者非常好的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去帮助到当地的一些孩子。”(部分文字载自央广网《90后弄潮儿之二 | 郭国栋:在线支教进行时》)
村小壁画上的“互联网+支教”课堂2017年3月1日,由沪江“互+计划”联合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和上海灵青公益发展中心共同发起的全国“互联网+大学生支教”行动正式发布。“互联网+大学生支教”行动希望通过互联网直播课堂链接高校与乡村学校,关爱留守儿童陪伴乡村孩子们共同成长,丰富偏远地区学校素质课程、帮助乡村学校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中国信息学会教育分会副会长、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魏忠表示,“在中国,越是贫穷的地方,风景越好、特产越丰富,当地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聪明得多,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平台、一个机会。如果大家能够发现那个地方的价值,你在支教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就会更多,支教就会变成一件对双方都有价值的事情。”
支教的理念将更加清晰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撤点并校,使农村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师资结构性匮乏、教育质量亟待提升等难题,农村教育底部攻坚是当务之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2016年10月3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文,加快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对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所以,我理解的“乡村支教”,是“基于乡村教育需求并借助互联网形成长效链接”的补充教育形式。并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一、链接名师面对面的新方式:即借助互联网探索乡村学校链接名师资源的可行性。低成本、高效能地汇聚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多角度、多选择地匹配优质教育资源和薄弱教育区域,以显著的综合效能有力地促进学校、区域教育的方式革新和质量提升。“名师”的价值将不仅在于丰富乡村儿童的学习空间,而且将促进乡村教师的能力提升,并且让乡村教育获得更大可能性。
二、跨区域群体交流的新社群:创新教师研训和培养方式,以跨时空的平台和交互性的社群研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大幅降低师培成本,提升教师教学思想、网络素养。提到“乡村教育”,有两个词汇会同时高频出现,一是“底部攻坚”,二是“抱团取暖”,而这两者均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持续性成长。现阶段乡村教师普遍处于“成长无门”的状态,有热情而无路径,若是能为这样的群体创建一个跨空间的成长社群,是夯实乡村教育根基的。
三、持续性资源共享的新路径:持续性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偏远地区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实现网络课程全国各地的共建共享,改善偏远地区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资源短缺的状态。在乡村支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乡村教育搭建一个Virtual Tunnel(虚拟隧道),以获得与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双向通道,不仅是“获得”,而且有“反馈”,并且为何是“资源共享”,因为乡村教育同样具有其别致性,它亦有极大的输出价值,所以这并非单向传输的管道,而是双向共享的隧道。
四、推动大学生支教的新模式: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满足个性化教与学需求。创新发展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模式,推进高校教育与乡村教育共建全方位协调发展。以假期线下支教为基础,以日常线上支教为链接,搭建大学生与乡村持续对话的平台。
乌镇 · 世界互联网大会最后以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魏忠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分享为总结——
用技术,而不是用情怀,提高效能效率;
用市场,而不是用行政,提供连接连续;
用商业,而不是用梯度,保证精准精致;
用网络,而不是用村络,优化关联关系。
互联网教育第一次给所有人最低门槛的机会链接丰富的教育资源,“乡村支教”已经在这个时代被重新定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