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23日,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几乎汇聚了全国教育创新者的智慧,圆满收官的同时不禁引发更持续思考,究竟如何学无边界,尤其,乡村教育。
“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的报告时这样指出。这是在线教育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报告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时为教育划了“重点”,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
那么,当我们将视野折返乡野间,那些“一个人的小学校”是否触动着我们的神经?今天,我国仍有111420所学生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而且大部分小微学校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县。虽然面临规模小、资源不足等诸多发展难题,乡村小规模学校却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起到了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借力“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又能有怎样的实践与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如何真正覆盖这些教育的角隅,共建共享共促教育均衡?
一、课程无边界: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
2016年3月7日,对于四川广元宝珠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一节特别的美术课从电脑屏幕上传来,来自沪江的包子老师在网络上居然可以教孩子们绘制三八节送给母亲的康乃馨,这节课开启了四川广元微校联盟网络艺术课堂的先河,“美丽乡村小学”网络艺术课堂从这里起步。对于艺术教育资源不足的偏远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而言,拥有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孩子们的福音,引用四川广元微校联盟理事长张平原校长的话“互联网+双师课堂让乡村孩子有了艺术教师”。
从本世纪初至今,中国的城镇化加速、大规模“撤点并校”政策使中国乡村小学的数量减少了近70%。2012年,中央叫停了“撤点并校”,但是剩下的乡村小学却陷入了重重困境:大量学生流失、老教师等退、年轻教师等走、学校发展无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指出:因地理和环境所限,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小规模学校都将长期存在,无论在瑞士的雪山顶还是澳大利亚的牧场还是美国西部,有儿童的地方就必须提供教育,这是个世界性命题。在四川广元地区,有20个微型农村学校走到一起形成联盟,和所有小规模学校一样他们也面临着师资短缺、课程难以开设等问题,试图解决乡村微型学校的困难,确保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美丽乡村小学”网络公益课程表2016年3月新学期伊始,联盟学校统一了所有音乐、美术和各科教研活形成大课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率先在全国开设网络美术课让联盟内外优势资源共享,为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缓解师资不足探出一条新路。一年以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四川广元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和沪江“互+计划”共同发起的“美丽乡村小学”以“双师课堂”的模式,借助实时教育互动平台沪江CCtalk已经进行了近五百节网络课堂,全国逾两万小微学校师生通过互联网实时参与其中。
“美丽乡村小学”网络艺术科学课堂,携手夏加儿美术教育、鲨鱼公园、彩虹花和阅汇、名动漫等机构和团队,开设音乐、美术、科学、二十四节气和晨读等课程,并在每周定期开展乡村教师网络培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美丽乡村小学”正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开出一朵朵绚烂的艺术科学之花。
2017年3月6日,一场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发布会在网上直播,由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设计并发起的面向全国的教师培训计划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天南地北的教育同仁都能在网上通过直播走进南科大实验学校的课堂,与这里的优质教师团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乡村教育的发展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提升乡村教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能力,在乡村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硬件基础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前期下,乡村教师软实力的提振尤为重要。
“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是由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联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蒲公英教育智库、沪江“互+计划”共同发起教师提升计划。本项目面向全国小学教师,旨在通过“教育+互联网”的方式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能力。美丽中国是南科大实验学校二年级的统整课程,课程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人文性为主,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培养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对中国地理人文有宏观的认识,让学生在认识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在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浸润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
深圳-马耳岩 · 跨时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近年来的重点工作,而互联网成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提出要缩小教育资源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互+计划”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互联网链接乡村偏远学校,不仅拉近了区域间的教育差距,更激发了乡村教师对于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信心与决心。
“互+计划”是2015年沪江率先发起的“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旨在用互联网链接优质教育资源、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利用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国家教育精准扶贫,让偏远地区的学校也能享有优质课程,让学习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目前已经覆盖全国近30个省份的 1000余所中小学校,影响50多万名学生。
2016年10月27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联合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指出“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协调相关资源,支持贫困地区中小学建立远程教育课室,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对接。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依托现有资源建立面向贫困农村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提高贫困地区学生教育水平,提升贫困户生产技能。”沪江“互+计划”成功入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网信企业参与网络扶贫“双百”项目名单。
《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二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宋岭《教育作为信息化最后“堡垒”的形成与突破》一文:“有调查显示,仅在‘九五’期间,我国政府就投入了高达500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但实际利用率不及10%。当然,在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最初阶段,大力配备和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当硬件资源到位甚至丰裕之后却迟迟不能实现在教学中较好的应用与融合,便成了问题,更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难题。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5年,国家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投入多达2000多亿元,可成果甚微,出现了高投入与低收益的矛盾。”
在线教育与教育扶贫可以更低成本、高效能、轻量级地形成持续链接和紧密结合。用资源链接取代设备购买、用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的在线社群化研修取代传统的线下集中培训会,基于互联网+,促进优秀名师、丰富资源走进乡村教育,让偏远地区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对乡村教师开展网络研训,提升教师教学思想、网络素养;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机构,向偏远地区学校输送教育资源。
借助互联网的普惠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壁垒被打破,河南三门峡卢氏距离广东深圳1621.3公里,而现在卢氏县的一线教师团队可以与深圳南科大实验学校的教师团队同步教研,并以“双师课堂”的模式将课堂链接至卢氏县各学校,让共享教育、学无边界成为现实。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志娟表示:“未来的学习将打破时间、空间和体制的隔阂,学校、社区和社会的资源将进一步融合,形成更灵活跨领域的学习共同体,简而言之,未来的社会是‘学无边界’的。”
二、教研无边界:从千里奔波到跨越时空
11月23日,大雪封门,全市一大批初中、小学不得不停课一天,正如在市局文件中所述,“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在三个月的线上培训以来,三门峡市涌现了一大批主动分享、积极思考的一线教师,他们不仅拥有丰富教学经验,而且结合互联网跨时空、多趣味的优势,搭建了CCtalk云学习平台,全市的中小学生足不出户与有趣的“网红名师”们一起学!三门峡各县、市、区的教师一起行动起来、齐心协力,经过连夜的备课、梳理,为三门峡市的初中、小学的孩子们“众筹”了全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CCtalk网络直播课程。这一天的“三门峡云课表”共计为全市的初中、小学学生提供了可任意选择了各科30节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8节课程来自于三门峡市卢氏县教研室及各校的准备。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深山区县,卢氏县面临着交通不便、布局分散、教师匮乏、规模极小、资源奇缺的发展困境。地广人稀且山路曲折,卢氏县因其复杂的地形特征造成各级教学点的分散,这对于“集中教研、知识共建”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亦曾经始终困扰着县教研室。无论是寒假如火如荼的全县综合实践活动网络直播,还是近期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县各级期末质量分析线上会议,远非一蹴而就,那在这个过程中,三门峡市卢氏县又经历了怎样“钻木取火”的过程呢?
河南三门峡卢氏五里川镇马耳岩乡小学通过双师课堂解决艺术课堂缺失问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以“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从去年九月初酝酿开展CCtalk网络教研以来,卢氏县已建起了一个全县教师集体活动的卢氏教研平台,各学科建立起20多个学科平台,各学科已多次进行小型网络直播,教师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直播操作技能;各学校建立起30多个班级平台,直播课程近60门,特别是音乐网络课程平台解决了一校一点音乐教学师资短缺的难题。
由卢氏县教研室牵头、各学科教研员组织,全县各学科分别在CCtalk上开展每周定期的集体教研和微课展示,每一次的在线教研参与人数近千,学科教师在校在家、用电脑用手机轻量级地即可参与全市教研,并在讨论区就教学技巧展开深入讨论,这样的教研平台也被卢氏县的一线教师誉为“卢氏的可汗学院”。CCtalk卢氏教研平台在线学习逾5000人次,线下学习达1.5万人次,该县以教研员为主导、以教学骨干展示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直播拉开了大幕。
用兵一时需养兵千日,若是没有上述持之以恒、日复一日的探索和坚持,我相信无论是极端天气下借助CCtalk的“停课不停学”还是此次寒假逾百节的综合实践活动展播,都会是空中楼阁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的行动路径,正因为从县教体局、教研室至各校教师、家长、学生形成合力,借助区域教研、学校备课、名师课堂、家长学校等形式“修炼内功”,所谓钻木取火,方能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形成弯道超车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教育的道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正国在《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中提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面貌,有效提高着教育的效能”。“突破了学习的固有时空限制,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创造了条件;是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大大超出了课堂内师生间的交流,形成了虚拟的交流社区;改进了管理的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统一化与个别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更加灵活多样;是创新了学习的方法,各种学习软件不断涌现,远程学习常态化。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教师最活跃的领域是在他的网络社区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人人可以发言、没有等级、没有高下、不分学术资历的区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充分发挥互动社区的功能,可能是教师培训最值得利用的一个空间。”
全新的培训形式、全新的资源整合、全新的成长之旅,由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发起嘉定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平台——嘉学院。集聚各区域、各学校优质资源,形成联盟优势,以项目形式组团培训,以学科形式借力培训,以参与形式合作培训,打通教师培训在时间上的限制和空间上的壁垒,全面构建了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网络社群式学习培训体系。首次全区230位见习教师网络社群式学习,参与首节直播课程的人数为868人;课后分享帖浏览超过1800人次,留言、分享超过550条,更有来自河南、贵州、甘肃等地的教师同步在线参与上海市嘉定区“嘉学院”的教师学习社群,教师研训跨越了区域边界。
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花洁副院长是这样解读教师网络社群学习的区域逻辑:“我们群体的价值观是我们把培训转变为学习,我们让学习成为一种活动,培训再也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方式,而是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学习活动。在各级的角度看到,我们的培训,我们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每个个体都能够重新发现自己,每个个体都能够在被发现过程当中不断地成长。我们希望我们所有见习教师能够用有趣的人一起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发现自己,他们通过不断的发现自己,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不断的发展。”
上溯十年甚至五年,互联网教育仍然是难以落地的空中楼阁,或者说在很多人的主观感受中是只有教育发达地区或名师名校才有能力去实践的“高端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下一代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互联网原住民”,同时越来越同步的理念和越来越普及的硬件设备为互联网教育降低门槛,打通了必要条件。
互联网的力量打破了传统中交流沟通的边界,让跨校际跨区域的交互成为现实。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诉求,互联网教育促使这成为可能。正如沪江“互+计划”的愿景,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促进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让学习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当拥有共同的愿景和同样强大的内驱力时,卢氏县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孤单的案例”,而是更鲜活的榜样、是互相可以打通的链接点,从千里奔波到跨越时空,无边界的教师教研的星星之火已燎原之势。
三、分享无边界:人人为师的时代已经到了!
2017月1月10日,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互联网+教育”被写入《规划》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覆盖。
4 月 1 日,在 2017 中国(深圳)IT 领袖峰会期间,沪江联合深圳南山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前海未来教育研究院共同举办 " 与未来共进的课程——基于核心素养的名师网络公益课程发布会 ",推介 4 大版块共计 15 个系列的名师网络公益课程,全国各地的师生均可免费参与学习。是什么让这么多名师从全国各地汇聚深圳,共同发起“基于核心素养的名师网络公益课程”?
有这样一所乡村中学,是幸运的亦是神奇的,因为从互联网教育尚未如此被重视的三年前开始,他们学生的课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而通过网络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名师让这些孩子们相信,“别人不知道的一群丑小鸭,也可以成为各个学校都知道的白天鹅”,这就是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荆家镇中心中学。这个毕业年级仅有102名学生和5位学校在职教师,然而他们的课程资源远不止于此。不同于很多学校早读课时的背诵和记忆,荆家中学的孩子们跟着彩虹花和阅汇时朝莉老师用诗歌唤醒清晨,跟着清扬书院曹亚男老师用吟诵温暖心灵,人文底蕴和传统文化随着每天的浸润早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潜移默化;华丽英语张嵩老师、锐博教育付英东老师用严谨专业的教学方式和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带领孩子们打开个英语学习的新世界;每逢节气孩子们跟着“二十四节气自然学院”高春香老师听节气、测日影,边听讲边实践的节气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着孩子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他们的同桌同学也早已跨越省市和年级,与上海市盛桥中学、常州市北郊小学的同学们成为好伙伴,同上一节课、共读一本书;他们跟着华夏游学景荣老师走中国,跟着央视记者文静老师看世界,他们的老师遍布全国各地。
我们有理由期待,依托互联网的教育公益2.0时代,不再需要长途跋涉,不再需要千里取经,国内最优质的名师名校课程资源以互联网课程为载体,以双师教育为模式,链接到乡村学校课堂,让乡村孩子与名师面对面、心连心,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一个人人为师、学无边界的时代。
深圳 · 基于核心素养的全国名师网络公益课程发布会2016年,被很多人视为在线教育“直播”元年。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微课”、“MOOC”的在线观看课程录播视频阶段后,被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带入到了课程“直播”阶段,催生了全新的在线教育形态。正如沪江创始人兼CEO伏彩瑞在CCtalk合作伙伴大会中小幼专场暨英语周报战略合作发布会所说那样:人人为师的时代正在到来,互联网平台让优秀老师传播更多的知识,优秀的老师会影响和教育更多优秀学生。
河南郑州的全国阅读推广名师时朝莉老师自2015年末,借助网络直播“彩虹花和阅晨读”,用诗歌唤醒着全国孩子们的清晨,迄今已授课近200节,河南、贵州、江苏、甘肃等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在“彩虹花”的陪伴下逐渐成长;清扬书院创始人、全国首届全人教育奖入围奖曹亚男老师创设的国学课程,让每一个生命“活”起来,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自然艺术为媒介,科学探究为路径,格物致知为核心,自2015年开设在线国学课程后至今学习人次超过8万,辐射17个省市;由《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作者高春香老师亲自授课,结合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学校参与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分享自然的主题活动,分为春夏秋冬四大版块,每个版块都主要由节气知识、节气诗歌、自然笔记、节气活动组成,让二十四节气成为一门贯穿全年的传统文化网络直播课程,深受全国中小学生喜爱;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全国首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陈耀老师开创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计划,通过每周末的家庭网络直播科学实践,持之以恒的去进行一项孩子喜爱的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孩子们实现科学梦……
乡村教育的发展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提升乡村教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能力,在乡村教育、贫困地区信息化特别是硬件基础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前期下,乡村教师软实力的提振尤为重要。在线教育与教育扶贫可以更低成本、高效能、轻量级地形成持续链接和紧密结合,用资源链接取代设备购买、用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的在线社群化研修取代传统的线下集中培训会,基于互联网+,促进优秀名师、丰富资源走进乡村教育,让偏远地区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对乡村教师开展网络研训,提升教师教学思想、网络素养;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机构,向偏远地区学校输送教育资源。链接跨界的力量,激活教育内在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区域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从千里奔波到跨越时空,科技发展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路径,借助互联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人人为师的时代,教育正实现着“学无边界”新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