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世界心情随笔散文
不圆满是人生常态,缺陷也可以成就美好

不圆满是人生常态,缺陷也可以成就美好

作者: 萨拉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01:39 被阅读6次

进阶四班  105萨拉

    月圆为少,月缺为多。人生总是如此,快乐总伴随着痛苦,美中往往会有不足。

  在这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生活过得行云流水,人生各有百态,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圆满是非常态,不圆满才是常态。世间并无完人,也没有完美无暇之物,有时,缺陷也是一种美。

                            1

    如何对待人生的不圆满,苏轼的《前赤壁赋》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游兴正浓的时候,同船的游客伴着歌声吹箫,充满了失意和哀伤,一时间,游船上的氛围由欢乐顿转入了悲凉,感慨世事的变幻莫测,和人生短促无常。

  于是,苏轼劝慰游客,人生本就是变幻莫测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从变化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转瞬即逝,永不静止的,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类和事物都是没有穷尽的。如果有永恒,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太圆满,不幸也就离之不远了。

  天地万物都在瞬息万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真相便是如此,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不圆满的,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幸福和甜蜜的时刻,也难免会有孤独、悲伤和落魄,并不断地在告别、失去和错过。

  我们不能因为人生短暂,而虚度光阴,也不应自我的不完美而自暴自弃,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充满艰辛与不易,我们只有看淡荣辱得失,超脱苦难,在逆境中奋斗,把缺陷转化为向上的动力,才可以收获人生的美好。

                          2

  《我想看看》的作者达赫是一个已经整整瞎了半个世纪的女人。

    她在书里写道:“我只有一只眼睛,眼睛上布满了深深的疤痕。我只能透过左眼一条细细的窄缝来看看这个世界,也只有把书拿起来贴到脸上才能看见,而且还要竭力睁大左眼才行。”

  达赫不愿别人可怜她,也从来不愿意别人把她看作是一个特殊的人。小时候和小朋友玩跳房子,她看不见地上划的线。于是,等其他小孩回家后,她蹲在地上把眼贴在地上,顺着线找认,记住了地上每一个画线的部分。下一次,再玩这个游戏,她居然成了个小专家。

    在家看书时,达赫也得吧印着大号字体的紧紧贴在眼睛上,贴的太近,眼睫毛都能刷着书页。就这样,她获得了两所大学的学位,明尼苏达大学本科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达赫毕业后一开始在双子谷小镇教书,之后不断晋升,成为南达科他州索克斯泉奥古斯塔纳学院的教授,她在那教了十四年书,同时还在妇女俱乐部做协调员,在电视台参加谈话节目,介绍各类书籍和作者。

  她52岁时,在梅沃诊所做了眼部手术,视力比从前好了近40倍,一个崭新的、充满爱意的世界从此出现在她面前。甚至连水池里洗碗看到的肥皂泡、窗外飞过的麻雀都让她狂喜不已。

  她的书是这样结尾的:“亲爱的主啊,我轻声说道,我们在天的父啊,我感谢你,感谢你,感谢你!”

    达赫用自身的缺陷成就了人生的美好,而这是常人多么容易得到的快乐啊!可多少年来,多少日日夜夜,我们却选择了忽视,只关心着自己未曾得到的,只看到那些远方的幸福。我们蒙蔽了双眼,闭塞了心胸,从来不懂得欣赏眼前的美好。

                            3

    初次了解于娟是看了她的《此生未完成》,她是复旦的一名教师、海龟女博士,于此同时,她的身份是抗癌斗士。

  于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告诫人们:“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她在最后弥留之际,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让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及关注自身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在她最后患癌的时光里,尽管遭遇了无法忍受的巨大的痛苦,可她仍然坚持写书,以自己的经历告诫世人,旨在让旁人不再经受她的种种炼狱般的遭遇,让人们珍惜生活和亲情,珍视健康和生命,这是她最后的梦想。

    她的所有文字里都没有刻意地提及患癌的痛苦,虽然你能从她一带而过的只字片语对病痛的描述中感受到那种锥心刺骨的痛。她想传递给大家的依然是对待人生乐观的心态,给大家的是积极的劝导,和对癌症客观的认识以及防范意识。

    于娟有着无比强大的正能量,从她的书里你感觉不到悲哀,有时甚至会被她幽默的语言在悲哀中戳中笑点与泪点,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

    她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思指正,和对人生意义的正面思考,有着作为中国社会的脊梁者的使命感与自我价值追求。

      在满是自我调侃与睿智的自我检索中,也沉淀出生活的真相:幸福其实无关于物质,无关于他人的眼光,爱自己并更多地爱别人,给这个世界多一分贡献、多一分惊喜,让他人的生活因你而愈发美好,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的人生。

      她用自己最后的时光,一边与癌症做斗争,一边至死也要发挥自己的余热,用自己的痛苦经历告诫大家,让大家在忙碌的物质追逐中放慢脚步,思索人生最终的意义和价值。

      她说到:“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看清活着的意义?”从她的反思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的缺陷,成就了更多人的美好人生,警醒了无数的世人,让他们看清了人生的意义。她的此生未完成的也正在完成。

  生命短暂易逝,唯有精神才能创造永恒。人生尽是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创造,哪怕是缺陷,也可以让它成就另一种美好。

                            4

    四川峨眉山的74岁蔡冬凤让无数人为之感动。她4岁时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双手双脚,跪着走路70年,虽然她双手、双脚都不方便,但她不仅能熟练地操持家务,还把105岁的老母亲照顾的十分细致入微。

    她告诉记者说,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会把老母亲一直照顾下去,她无手无脚,却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视屏中在操持家务忙着照顾母亲,事无巨细必须样样靠自己,大到各种庄稼农活、小到为老母亲洗脸擦手,一年四季刮风下雨一天从早到晚事必躬亲,她没有一刻是闲着的。

    在她脸上,看不到对生活的不满,只有乐观和对生活的感恩。她真诚地对记者说道:“怎么会累哦,我不会累,如果没有她,我的老母亲,我一天也坚持不下去,这是我的责任,我不照顾她谁来照顾嘛?这就是责任,这是我最大的责任。”

    她乐观、勤劳、勇敢、孝顺,最大的心愿就是自立自强,照顾好老母亲,不给他人和政府添麻烦。她不仅不需要其他人的同情,还用孱弱的身躯撑起来整个家庭。一旁的村民提起她时都由衷地感到同情和钦佩。

  一位村民说道:“哪个不佩服噢,自己都是需要照顾的人,还无时无刻地忙碌着照顾别人,这就是榜样啊!”

    她不仅成为一名党员,还被评选为三八红旗手,获得国家颁发的许多荣誉称号,成为大家心中真正的楷模。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生活。人生不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悲伤与不幸,但正是如此,我们在苦难与缺憾的历练下,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台词:“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我们只有勇敢面对人生,接受不圆满的现实,才能适者生存,采摘到生命那朵最美的彼岸花。

作者简介:黄冈市作协会员,砍柴书院特训营三期学员,爱读书,爱健身,爱旅行,愿止于至善。

微信名称:萨拉

微信号:Lisa308143057

   

相关文章

  • 不圆满是人生常态,缺陷也可以成就美好

    进阶四班 105萨拉 月圆为少,月缺为多。人生总是如此,快乐总伴随着痛苦,美中往往会有不足。 在这光怪陆...

  • 不圆满是人生常态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北宋大文豪苏轼则说,只看一二。 不如意常伴左右,不如意就是不圆满,有缺陷是不圆满的另一...

  • 人生的常态是不圆满

    不圆满,是人生常态。 一位年迈的老人,一只飘摇的小船,一条十八英尺长的大鱼,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 70年前,海明威...

  • 日子静静的过,人生不圆满是人生常态,唯有自己静静的努力,淡看名利得头。

  • 不圆满 才是人生的常态

    因为妈妈是幼师,从幼儿园借阅各种少儿读物非常方便。所以《白雪公主》、《灰姑娘》、《豌豆公主》、《睡美人》等等唯美的...

  • 不圆满,才是人生的常态

    生活中,一些人常常会因为梦想的破灭而感到绝望,而只有那些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做到逢凶化吉,处事不惊,不管命运如何颠簸...

  • 感悟

    善业虽小,不积累不足以圆满; 分秒虽短,不珍惜不足以成就人生。

  • 缺:感谢生活中的缺憾与不圆满

    缺是一种美,缺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人生离不开缺。 遗憾、不圆满也是生活常态。 完美、圆满的生活是不存在的,...

  • 是挑战也是机遇

    “人生一世十有八九不如意!“求不得”是常态,“不圆满”是生活。所求非所得未必是遗憾,也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圆满……...

  • 学会接受残缺,是人生的成熟

    学会接受残缺,是人生的成熟。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鱼和熊掌,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圆满是人生常态,缺陷也可以成就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el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