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新拍的战争影视中,轻机枪的射击,总是连续的扫射,也像重机枪那样“嘎嘎嘎嘎”的打个不停,是非要将那20或30发的弹匣全部一口气打空才肯更换镜头不可的。这样处理很过瘾,可能也很好看,但与战场的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影视中有关重机枪的戏极少,说明编导与观众对此感兴趣的不多,我说起来也没劲。只说一句,即虽然重机枪的射击方法中也同样含有点放和移动点放,但勿庸置疑,重机枪的射击是以连续射击为主的。
轻机枪的射击与重机枪截然不同,按国军操典的规范,其射击方法,从技术的角度,区分为单发射击、点放和扫放;从战术的角度,区分为间隙射击、超越射击、侧防射击、隐蔽射击、急袭射击和冲锋射击。其他咱都不忙说,就单说这“点放”中的“短点射”。为什么单说这个,是因为这是实战中用的最多的射击方法。
何谓短点射呢?就是每扣一次扳机连发2~4颗子弹的射击方式。一次连发5发子弹的就是长点射了。
颁行于民国25年的《步枪轻机关枪手枪射击教范草案》中第2篇第1章第1节第312款中明确,“轻机关枪对于单发射击,及短促之点射,尤其在近距离,为特别有效之自动兵器。”至于像影视中惯常表现的那种扫射,操典中是明确给予禁止的。同一草案同一篇章的第13节352款规定,“轻机关枪的特性,不容许作连续的发射。”在颁行于民国26年的《近代九种步兵轻兵器教练与说明》中,更严重地强调,“轻机关枪之射击法,须适合时机及目标之景况,以发挥其强大之威力,且因构造精巧,决不适于连续不断之射击,”
为什么轻机枪不适合实施连续射击而必须使短点射呢?
一是保存自己的需要。轻机枪的主要任务是随伴一线冲击的步兵小分队(主要是步兵班),遂行压制与支援任务。这样的任务,就注定了轻机枪不可能像重机枪那样在距敌8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上较长时间不变换位置地开火,而必须是步兵冲到哪里,它就随伴到哪里。也就是说,轻机枪往往是在敌兵用肉眼能够清楚地看到的距离内进行作战。在轻机枪最活跃的民国时期,一线步兵装备的全都是三八、毛瑟、水连珠等手动步枪。这样的步枪射速慢,但精度高,而这类步枪的主要射击方式又与今天的突击步枪不同,它们主要是进行精确瞄准射击,要求的是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那时,步兵分队往往缺乏像今天这样配套的随伴火炮的压制与支援,轻机枪便成为对方最危险的兵器,因而也就成为对方集中火力打击的首要目标。如果那时的轻机枪都像影视中表现的那样扣住扳机弹匣内子弹不打光不松手,会很快被敌人锁定位置,然后集中多支步枪和轻机枪瞄准射杀。因此,为了不被敌人射杀或少被敌人射杀,机枪手便只能采取短点射和不断变换射击位置的方式,以减少被敌捕捉的机率。当时的轻机枪多数没有单发射击的选择,控制射速全凭射手的经验,老练的机枪手往往将射击速率控制在两到三发这样的短点射,甚至可以打出单发的效果来。这看起来像是今天突击步枪的射击方法了。没错,轻机枪在当时的射击方式,真的就和今天的突击步枪差不多。
二是枪管寿命不允许。每分钟几百发的射击速度,是很容易造成枪管受损的。早期的重机枪,为了保证在连续射击时枪管不至于过快发热导致受损甚至报废,往往用粗笨的水桶套住枪管,用水来冷却枪管,是为水冷式重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即用此法。也有的不用水桶,而采取加大枪管厚度并在枪管外增加螺旋形散热片的方式,其目的仍然是为增强连续射击的持续力,是为风冷式重机枪,哈其开斯重机枪系用此法。但采取这种水冷或风冷的冷却方法后,机枪往往很笨重,不过对于基本是采取远距离固定射击方式的重机枪来说,倒也没什么大的不便。可轻机枪就不同了,因为要随伴步兵机动,枪太重了就带来机动的不便,因而轻机枪一般都没有那么粗笨的用于降温的水桶和大型的螺旋形散热片,可这样一来,枪的体积与重量倒是降下来了,但若想像重机枪那样连续射击,那你就等着枪管报废吧。
后来的捷克ZB26轻机枪采取了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枪管受损,但更换枪管对于与敌纠缠在一线的步兵来说,也不是那么一件轻松的事。于是,尽量使用短点射以避免枪管很快发烫受损,也就成了一种对机枪的爱护措施。
三是子弹数量的限制。重机枪多采用弹链供弹,每个弹链一百发二百发甚至更多,可以提供不间断的火力。轻机枪受枪重的限制,多采用弹匣供弹。在民国时期,以捷克ZB26式为主的轻机枪,其弹匣装弹只有20发,如果像电影电视剧那样的射击方法,那么这20发子弹会在两秒钟打光,打光以后怎么办呢?可以再换弹匣,可一边近距离地射击一边换弹匣也未必那么坦然,再说了,一个轻机枪手,即便加上副射手,随身又能带多少子弹?民国时期,不唯中共军队,即便是国军中的中央军,子弹也是相当宝贵的,一挺轻机枪,每天的基数就只有1000发。每天1000发似乎不少,可要知道,那时每月是只按五个战斗日计算的,那么也就是说,轻机枪每月也就只有5000发子弹供你打。要是都像电影中那样的打法,只消几分钟,一个月的子弹也就打光了,打光了怎么办?没办法。那时子弹的供应,除了步兵随身携带,基本没什么其他途径,带不了多少。再说这子弹不裕,也不全是携带方面的原因。稍稍对民国战史有兴趣的可能都知道,在当时,携带一两个基数的子弹坚持战斗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那个时期,子弹对于机枪手来说,都像宝贝一样,根本不可能像电影电视剧中表现的那个打法的。
轻机枪用短点射,在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已经被摸索总结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机枪手都知道的。实际上,在长期的战争中,不论什么旗帜下的军队,对轻机枪战术地位的认识和使用方法,都是一致的。淞沪抗战时,时任国军左翼军总司令的陈诚在对机枪手讲话时,有一段很风趣的话,他说:日本人打机枪,都是“啪啪啪”、“啪啪啪”的三发点射,那意思似乎在问我们:“怕不怕”、“怕不怕”,我们有些新的机枪射手,由于不会打短点射或不知道打短点射,便用“啪啪啪啪啪”的连续射击回答敌人,就像是在回答“怕怕怕怕怕”,结果往往被敌人打死,而老练的机枪手则用一击两下的短点射回击敌人,那意思就是在告诉敌人,“不怕”、“不怕”,这样敌人反倒怕了。陈这段话,很通俗地讲明了轻机枪应该采取的射击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