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训明德修身 化药济世

作者: 活着不易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17:30 被阅读2次

    院训是学院教学理念的集中表达,体现学院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传承认知,在润物无声中陶冶着师生的心灵,影响着师生的现实选择,化药一直以来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扎实求学,领导决策英明正直,职工工作勤恳创新,学生态度端正投入,逐渐形成学院积极向上,公平公正,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契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化药一份子,深有体会,斟酌良久,愚选择“明德修身 化药济世 ”为我院院训。

    院训释义

    “明德”最早语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历来被文人墨客推崇,散见诸多文献,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 又如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院训首要是“明德”,原意光明之德、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含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做品德高尚的人。

    大教育家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道德教育,必须摆在首要和最突出的位置,自古以来,德行天下,才有浩然正气,是一切行为的根本,是人行一世的基础。


    “修身”

    语出《礼记 大学》: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修身”乃达到“明德”的唯一途径,也是“明德”的基础,出自《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立身处世;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中国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君贤臣、圣人先哲,无不倡导为人应修身立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丘有云:“君子忧道不忧贫”;孔明曾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道德高尚,服务大众。即使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也应大力提倡修身立德,完善自我,志存高远,坚决贯彻执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化药济世”

    济世,救世,济助世人之意,原义出于《论语·雍也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强调文人墨客为学之目的,乃匡世济民,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认知,学以致用的思想可谓随处可见:《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后汉书·卢植传》"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起义旗至发引凡四十八日》"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宋 陆游 《梦回》诗:"老抱忧时志,狂非济世材。"明·宋濂《看松庵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

    战国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宋杨时: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明王守仁: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化药济世”即利用化药学科专业知识和化药人才专长服务好自己的相关领域,改造世界,改善民生,致力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富强。

    古语言:.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学以致用,强调大学、学院要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治世之道,培养济世英才,积极入世,引领文明,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院训“明德修身 化药济世”凝练了化药学院办学的理念,与“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一脉相承,“明德”切合校训“厚德”,都把德育摆在首位,“修身”承接校训“博学笃行”,强调个人的努力和修行,“化药济世”诠释校训“致远”,突出化药这一具体学科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化药人才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具有化药鲜明特点。

      “明德修身”是学院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化药济世”是学院的办学目的和学以致用,是化药人才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院训明德修身 化药济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wq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