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每天写1000字旅行·在路上
60公分的距离:外滩23号你不知道的秘密

60公分的距离:外滩23号你不知道的秘密

作者: 不精致女孩6677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9:59 被阅读28次

    外滩一片,想必是来上海的游客必“到此一游”的景点之一。

    游玩路线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常见的观光游览购物路线。从人民广场出发,途径南京路步行街,沿街的商场商铺商品琳琅满目,最终抵达外滩源。你可以向北去看看《情深深雨蒙蒙》中依萍跳河的那个百年历史的外白渡桥,也可以一路向南,至十六铺码头乘坐轮渡前往对岸的陆家嘴。由于本条游览路线途径知名景点较多,以至于每逢节假日、双休日纷至沓来的人群摩肩接踵,更不用说到了国庆十一专为旅行出游准备的七天长假,人山人海,如果你个子不高,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都觉吝啬。

    南京路步行街(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种路线仿佛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从豫园沿着人民路到十六铺码头,转而向北行走,一路上,左边是租界时期“国中之国”留下的产物——万国建筑群,隔江是现代改革开放后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侧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屈辱史,一侧是中国发展的伟大复兴。选择此路线的多为历史、建筑爱好者,沿途一幢接连一幢的万国建筑群,你依然可以感受到,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在这里落幕,它们矗立在十里洋场中,再现着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

    万国建筑群(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绝大多数的游客而言,满眼看到的似乎都是银行,汇丰银行旧址、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然后不经感慨,果然最有钱的就是银行啊。或者是,这个建筑好漂亮,这个好霸气,这个我好喜欢,快帮我拍张照片,至于那一座是意大利风格,一幢是英式,傻傻分不清。

    当然,这都没有关系,但这其中有一座建筑你一定要记得——外滩23号,这个隐藏在外滩的“秘密”。

    中行大厦正面图(图片来自网络)

    外滩23号之所以会如此不同,是因为它是外滩一排洋楼中唯一一幢带有浓郁中国风的建筑。是的,这座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座由中国建筑设计师参与完成的作品。这位伟大的建筑师名叫陆谦受。

    华人建筑师陆谦受(图片来自网络)

    倘若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满满的中国元素。在外滩诸多满载异国情调的大厦里,外滩23号凭借庄严、祥和、典雅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将中华民族特色历历在目:

    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用传统斗拱装饰,檐下围以独特的凹凸对应的如意云纹;

    顶尖云纹(图片来自网络)

    清一色米黄金山石外墙,显得温暖而明亮;面向外滩的东立面,每一层两侧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底层高达十米牌楼式石砌门框,上方镌刻约一米二见方的“中国银行”四个柳体大字,乃当年著名银行家、中行总稽核汪愣伯先生所题;

    底层柳体大字、浮雕(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银行四个大字下,有一排浮雕,仔细辨认这些浮雕人物,似乎有打渔者、行船者、裁衣补锅者、吹拉弹唱、耕种读书者……不知设计师是否想要借浮雕人物传达农商耕读为金融之基的金融业理念;

    下方有孔子周游列国画卷式石雕,但见孔子端坐中央,两根粗大方柱上刻有如意云纹;

    门框边侧,各有一个硕大的中式石质花格窗;两扇雕饰经典缠花图案的紫铜正门,乃外滩第一大铜门……

    镂空花窗(图片来自网络)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浓浓的“中国味”。

    当然,前辈们并非泥古不化,若不是经人介绍留心观察,我也不曾在一群西方建筑中区分出它来,因为它的另一个出品人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公和洋行,所以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大楼同时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建筑技术,如高层建筑结构、超大现代金库、中央空调、高速电梯、楼层信息显示等。可谓是西方技术与中国风格结合的典范。

    建筑背后的故事,远比建筑本身还要精彩。

    外滩23号的前身是原德国总会大楼。这是一幢三层楼的巴洛克式建筑建于1908年,由德国在沪侨民集资砖木结构,由倍高洋行设计,楼顶由南北两个不同形状的巴洛克式塔楼,中间屋面上有山墙。二、三层有内阳台,门窗为券式。从1908年到1917年的十年间,他是在沪德国侨民娱乐、聚会的场所。

    原德国总会大楼(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对德宣战,总会被没收。据史料记载,1921年,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的拍卖最高价,向政府购入外滩23号。1928年,中行总行管理处迁入上海,因业务发展,人员增加,大楼不敷使用。如果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保留至今也会是现在外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可惜受隔壁沙逊大厦的影响,导致地基不稳,只得拆除重新建造,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中行大楼。

    外滩23号,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见证,也是对世人爱国主义的警醒。华人在外滩、在公共租界建楼,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何况当年我们想要在外滩建最高的大厦。

    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曾撰文写道:“很多人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这座大厦上,公和洋行与中国建筑师希望它是外滩最高的建筑,宋子文(时任中行董事长)希望它能在英国人的外滩显示中国银行与一切外国银行平起平坐的实力,中国商人希望它象征着中国资本的力量。”

    1935年钞票上中行大厦远超沙逊大厦(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保存下来的民国23年(1934年)9月27日中行大厦管理处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记录,中国银行原打算建造一座34层的巨厦,原定设计方案是造306英尺高楼(折合93.27米),比当年刚开业的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高近6米,但洋人把持的工部局(负责管理公共租界的市政建设)不允。工部局为照顾其利益方——沙逊大厦之“颜面”,只因后者与将建的外滩中行大楼毗邻,在层高上落后,极为不爽,“保护伞”工部局遂出阴招,压着不批,最终迫使中行让步,将大楼“定格”于十七层(合74.5米,比77米高的沙逊大厦略低),方始作罢。

    还记得陈丹燕老师在《永不拓宽的街道》一书中提到,上学的时候,学校只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老师都会带我们到这里,抬头仰望中行大厦与沙逊大厦之间60公分的距离。

    60公分的距离(图片来自网络) 

    是的,中行大厦之只比沙逊大厦矮了60厘米。我们现在站在楼下,完全看不出60公分的差距,但每一个前来的中国人,都应该抬头望望,把这60公分的距离铭记心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不应该只是属于每个在1970年以前出生孩子的记忆,而应该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熟知的往事。

    下一次经过外滩23号的时候,别忘了抬头看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0公分的距离:外滩23号你不知道的秘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zq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