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僖公四年正月,齐桓公会同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七个国君,率领八国之师,浩浩荡荡开往蔡国。
蔡穆侯原本是铁了心地准备和齐国人扛上一扛,誓死抵抗到底。但是,蔡国人民自打出生以来,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表示这个锅吃不消背,纷纷自行退场,跑路了。
所以,这仗还没开打就结束了。
本想好好教训教训蔡国人,没想到他们自己崩盘了,简直有点莫名其妙。
齐桓公看着声势浩大的联军,感觉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唉!这阵势好像是大了点。劳师动众,人山人海的,结果却啥事没有,真是杀鸡用牛刀,要是让诸侯们知道,纯粹是自己冲冠一怒为红颜,会不会暗地里笑话自己呢?罢了,罢了,如今事已至此,也只能这样了。
图片源自网络此时,旁边的管仲看着齐桓公患得患失的表情,知道时机已到,该出手了:君上,这是联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你看如何?
他边说边递上一份行动计划书。齐桓公看着计划书,嘴角开始慢慢上扬,最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管仲的一下步行动计划是什么?为什么齐桓公会高兴起来?
让我们来看一看管仲的计划书都写了些什么。
鲁庄公二十八年,楚子元伐郑,诸侯救郑。
鲁庄公三十二年,齐桓公和宋桓公在宋国梁丘(今山东成武一带)进行非正式会面,商讨伐楚事宜,后因戎狄侵扰邢、卫,事情被暂时搁置。
鲁僖公元年秋天,楚国因为恼火郑国亲近齐国,再次伐郑,诸侯在荦地会盟,准备谋救郑国。
鲁僖公二年冬天,楚国再次侵郑。此次侵郑,楚将斗章还囚禁了郑国大夫聃伯。
鲁僖公三年秋天,齐桓公、宋桓公、江人、黄人在齐国阳谷(今山东阳谷)相会,商量伐楚事宜。
同年冬天,楚国又伐郑,郑文公被搞得不厌其烦,差点妥协,和楚国讲和了。幸亏大夫孔叔出面制止说:齐国正要来救我们,抛弃这种恩德不吉祥(齐方勤我,弃德不祥)。郑文公这才打消了念头,坚持了下来。
这些年来,楚国恃强凌弱,侵扰中原。伐楚之事,已迫在眉睫,而且我们也有多次计划,后因事搁置,终不成行。如今大军已到蔡国,楚国近在咫尺,不如趁此机会,掩其不备,顺势征伐,责其不恭,斥其狂妄,以付众望,成不朽之大业。
妙,实在是太妙了!
仲父不亏为仲父,原来早就有此一算,难怪把场面搞得这么隆重。该死的楚国人确实应该教训教训了。而且这么一来,原本为了一己私欲的伐蔡之旅,一下子变成了为中原各国分忧解难的高大上项目了,笑话成了佳话。
哈……
正义,我是正义的使者,我为正义而来。
就这样,联军兵不卸甲,直奔楚国而来。
本来诸侯伐蔡,楚国人作壁上观,隔岸观火,看个热闹,图个乐呵!可是没想到眨眼工夫,竟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火烧到自己头上了。
楚成王一方面赶紧调集军队,准备抗敌。另一方面,他向联军派出使者,去问一问他们为什么会无缘无故跑到自己的地面上来?
虽说楚国有小霸王之称,喜欢蛮力,不讲道理,但是如今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不免也有几份心虚,不敢贸然开战。
不过,这位出使联军的楚国使者,倒是气场十足,丝毫没有怯懦。可惜的是如此一位杰出的使者,历史上却没有记下他的姓名。这里,我们暂且称他为楚使。
楚使到达联军营地,面见齐桓公,一番礼节之后,便开门见山,振振有辞地责问:贵国在北方,我们在南方,大家天南地北,各此一方,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现在你们却跑到我们的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啊?
一旁的管仲见楚使出口不凡,也不示弱,一边回答一边反问说:当初如召康公(召公奭)向我们先君传达过周天子的命令:天下诸侯,如果谁有错不改,你都可以去征伐,以辅佐王室,而且还给我们先君划定了征伐范围:东面到达大海,西面到达黄河,南面到达穆陵(约在今湖北麻城西北一带),北面到达无棣(今河北和山东交界处)。现在,你们楚国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
第一个,为什么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害得天子祭祀时缺这缺那,影响正常祭祀;
第二个,周昭王南巡到汉水,却没有再回去,这又是怎么回事,你们必须解释清楚。
管仲抛出的两个问题,个个都是响雷,暗藏杀机,措辞稍有不当就会让楚国陷入尴尬局面,尤其是第二个问题,还涉及到西周时的一桩陈年旧案。
相传西周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曾经三次南征荆楚,这里的荆楚,并不是现在的楚国,而是指当时在汉水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称荆蛮。结果,第三次南征却出现了意外,没有再回国。
关于他的死因:
有人说周昭王在汉水过桥时,桥突然崩塌,落水而亡。
也有人说周昭王多次南征,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感。于是,他们用胶水做的船进献给周昭王,当周昭王坐船渡汉水时,胶溶船解,落水而亡。
反正周昭王没回来,属于不正常死亡,所以周人比较讳言,史料也是语焉不详,只记载了昭王南巡不返,死于江上几个字。
这件事最终成了历史谜案。
如今管仲旧事重提,完全是没事找事,找借口向楚国问罪而已。
不过,这个楚使很聪明,他马上就掂量开了:
第一个问题没办法抵赖,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但是不进贡虽说有罪,却也不大,现在不进贡的诸侯国多了去了,大不了以后改正就是;
第二个问题就不一样了,这雷太大了,根本吃不消顶。但是这事本来就是笔糊涂帐,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的,而且周昭王时期,汉水也不是楚国的领地,和楚国扯不上什么关系。
所以,他该承认的承认,该撇清的撇清。第一个没有按时进贡的问题,确实是我们不对,我们以后改正;但是第二个周昭王南巡没有回去的问题,您还是去汉水边打听打听吧,我们没办法回答你。
一番交涉之后,楚使知道了联军的大致来意,他迅速返回楚国复命。
联军因为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继续向前进军,逼迫楚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