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接触过语义表面的意思,但是今天见识了语义效应,它的力量到底该有多大你知道吗?那是因为我今天阅读了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实践篇》。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我有个朋友,在医院负责疫苗接种工作。她有一件事很苦恼,当她询问“想打疫苗”,和“不想打疫苗”时,有超过一半,58%的人选择“不想打疫苗”。大部分人都不想打疫苗,可打疫苗真的很重要,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出在了提问的方法上。“打疫苗“,比“不打疫苗”,不但多花钱,还疼。这种提问,引发了人性中的“损失规避”心理:打疫苗感觉损失很大,所以大部分人会选:不打疫苗。
在《刘润·5分钟商学院 | 实战篇》,今天我要专门介绍一招破解“损失规避”的格斗术:语义效应。
概念:语义效应
到底什么是语义效应?损失规避,让人们非常厌恶“失”,而期待“得”。这就导致,通过调整叙诉方式中“得失感”,影响语义,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这就是语义效应。语义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术”。
那我这个朋友应该怎么办?她可以利用语义效应,调整一下提问的方式。问题的两个选项可以改为:
A:想打疫苗,因为我想降低得病风险,并节省50元;
B,不想打疫苗,即使这意味着我得病风险会提高,并无法节省50元。
这里的50元,是打疫苗的优惠。改完之后,选项A的语义,就变成了“得“:降低得病风险,还获得了优惠;而选项B的语义,就变成了”失“:可能会生病,还失去了优惠。
在新的表述下,选择打疫苗的人数,居然从42%上升到了75%。这就是语义效应,这招格斗术的威力。
2.语义效应,是专门用来破解或利用“损失规避”心理的格斗术。损失规避,让人们非常厌恶“失”,而期待“得”。语义效应,就是通过调整叙诉方式中“得失感”,影响语义,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说话是一门艺术。但在是艺术之前,它其实首先是一门技术,一门关于语义的技术。
二、今日应用:
1.在学生不愿意写作业的时候,可以给他们两个选择进行反思:
A:每天认真完成一次作业,获得的是一生的好习惯,赢得的是中考的最终胜利。
B:每天偷懒儿一次,那是坏习惯的扎根,中考失利败兵的前奏。
2.在客户犹豫不决是否挑选编织礼品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下选择。
A: 选择手工编织,节约时间成本,得到美丽的价格,用双手传递着真诚有温度的友谊同时,默默在传播着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
B:在礼品间犹豫,浪费的是宝贵时间,琢磨不定的焦虑,胡乱挑选后的愧疚,你在朋友的“情感账户”中悄悄的友谊贬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