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不是桃花源
20230830
阅读边城,总是绕不开一个情结,那就是桃花源。
体会、阅读和理解边城,总是愿意与桃花源做比,感觉有些牵强,可以列举一二,以说明。
从文体而论,桃花源记与边城,都不是纪实,相对而言,边城要写实一些,但终究还是小说,因此不以空间和地域来论,即抛开空间维度不谈。
边城可以说是茶峒,也可以说是凤凰,都在湘西;桃花源据考证可以认为是湖南常德桃源县,有沅江流过。沿沅江溯流而上,转酉水可达茶峒,转沱江可达凤凰。
如果从地理空间上看,虽然两者相距大约250公里,也还都在武陵山脉,并有水系相连,但是两者的基本构成却是截然不同的。
桃花源是完全的假想之地,边城却只是现实之中作者愿意看见的一个角落。
仅以边城与桃花源的差异,来说明两者的不同。
1。边城里更多的争斗
边城里有多处表现争斗的场景,典型的是抓鸭子和大佬与二佬对翠翠的追求,是一种对于物资与精神索取的写照。如同体育竞技是现代社会对于战争的异化表现一样,边城里的争斗,也是一种战场,也是一种战争的异化。
这种争斗,更多的是为私己的,表现为更多的占有,而不是为他人的。
2。边城是入世的
如果以入世、出世和遁世来描述和说明,边城是入世的,而桃花源是遁世的。
边城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在进行和加强着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也正是这种联系和交往,使得边城有了存在的意义。确切地说,是因为水路交通,使得边城成为了要道、驿站和集散地,并且边城也在积极的进行着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如此一来,世间的诸多事项无一不在边城里显现和存在。
3。边城是扭曲的
善恶美丑向来是有原则的,边城的无欺是由妓女的行为来体现的,可以想见其中的扭曲。
当然也可以说是世道的扭曲,但是也不足以说明边城就是让人羡慕和向往的。现实的扭曲不是边城也可以扭曲的理由,世间的沦丧也不会是个人沦丧的借口。
此处不可多言,谁都懂的。
也因此,桃花源采取了遁世的做法,并告诫来者不可多言,可惜来着并未遵从诺言,才使得世间得知有桃花源。
不只是在《边城》,沈从文的《丈夫》等一系列作品里,都有类似的描写,这种描写不应该理解成为是美誉,更应该是揭露。
4。边城里充满了私欲
翠翠的结局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后的设问,其实就是答案,也就是湮灭了一种最美好的可能,那么接下来的可能又会是什么呢,吊脚楼是一种,且是最有可能的一种。
吊脚楼是湘西的一种常态,湘西,边城,接受了这种存在,那么翠翠也就会顺应这种存在。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走翠翠娘的旧路,只是有些可怜。
谁该为翠翠负责呢,当然是傩送二佬,但是傩送二佬为了自己的私欲,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从而完成了对于私欲的满足。
对于傩送二佬而言,娶翠翠,弃翠翠,都是一种私欲,而在故事的最后,这种私欲表现的尤为彻底,也就更加的残酷。
5。边城是一种熟人社会
边城的种种表现,不过是一种熟人社会的再现,不论是妓女还是乡绅,都在依据一种熟人社会的规矩在做事,而不是可构建的行为规范。因而由此而产生的种种行为,不具有现实的实在性,更像是一种畸形的表现。
6。边城里没有淳朴
妓女的无欺,似乎成为了边城淳朴的标识,然而这种标识似乎毫无意义。
另一个所谓的淳朴的标识是老船夫不接受别人的恩惠,这反而说明了老船夫的迂腐。现代社会已经开始普遍接受和认可了对于一种服务的肯定,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小费,而老船夫却不认可。其实这里反应的并不是所谓的淳朴,而是对于一种行为的排斥。再进一步的说明,就是边城里已经有了现代行为的气息,并且也有了两种气息矛盾与对抗,最终只能是以老船夫的死亡而收场。
那么翠翠呢,翠翠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但是不够真实,最终也还是落得了被傩送二佬抛弃的命运。
也就是说,理想最终是败给了现实。
7。边城遵循的是现实
桃花源里显现的孔孟之道,儒家社会的大同世界,边城里没有孔孟之道,要用妓女来展示淳朴,其实是一种讽刺。
8。边城徒有其表
边城具备了某种桃花源的物理特质,但也不过是徒有其表,不见其精髓。
9。翠翠的结局,标志着桃花源的破灭
如果边城是桃花源,是乌托邦,翠翠还需要等待吗。
10。边城与桃园并存,但是桃园不是桃花源
边城是生存的地方,桃园是流浪的地方。
11。沈从文并不认可边城的桃花源意象
1936 年,沈从文曾这样谈论《边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的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于一处时,各人应占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可以说的还很多,只是这些应该也就够了,只是还想说一些别的。
所谓比较,其前提是要有可比性,如果失去了可比性,也就无法比较,如同风马牛,毫不相及。那么边城与桃花源有可比性吗,我说完全没有。
以上是我的个人之见,显然不足以论,因此也还需要看看别人的意见。在知网上检索了一下,有类似的资讯,不妨看看。
没有看的很多,只看了15篇,显然的,多数都是在说边城中有桃花源的意象,但是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牵强,只有张校铭的《中国文人精神乌托邦的建立与坍塌-<桃花源诗并序>到<边城>》有不同的看法,明确提出了边城不是桃花源。杨砚乔,杨锦涛的《浅析<边城>中人物“下桃源”的行为选择》,指出了桃园的现实存在,以及桃园在边城中的意象。汪树东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则是以分析翠翠的形象,并用小说中的3次死亡事件,说明了边城的现实性。
当然,边城可以有多种读法,不能要求只可以有一种理解和解读,但是需要合理,不要臆想,不能脱离边城本身。
附:相关文献
[1]张校铭.中国文人精神乌托邦的建立与坍塌-从《桃花源诗并序》到《边城》[J].文学教育(上),2022(07):166-168.DOI:10.16692/j.cnki.wxjys.2022.07.050.
[2]刘小艺. 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1.DOI:10.27250/d.cnki.gnjyc.2021.000096.
[3]杨砚乔,杨锦涛.浅析《边城》中人物“下桃源”的行为选择[J].中学语文,2020(18):37-39.
[4]侯敏敏,任强.浅析《边城》的“桃源”情结[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4(01):33-37.
[5]龙静丝. 论沈从文作品中的乡愁与审美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16.
[6]龙云,郑春晓.“隐逸”与“和谐”:“桃花源”的文化表征新解[J].文艺评论,2015(05):82-86.DOI:10.16566/j.cnki.1003-5672.2015.05.015.
[7]曹红群.边城之边:桃花源在哪里[J].高中生学习(学法指导),2015(01):8-9.
[8]张保华.融汇中西颂新“神”:论沈从文边城世界的“意识形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01):177-180.
[9]张淑君.他们的“桃花源”-鲁迅《社戏》与沈从文《边城》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09(19):46.
[10]井维佳. 从《边城》到《奇岛》[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1]李建民.理想中的桃花源-探析《边城》的人性美[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2):215.
[12]傅贵贞. 沈从文的桃花源与三岛由纪夫的伊甸园[D].吉林大学,2007.
[13]彭伊立,覃武陵.《边城》与《桃花源记》-五论桃花源与武陵蛮[J].民族论坛,2006(06):36-37.DOI:10.19683/j.cnki.mzlt.2006.06.018.
[14]汪树东.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汉大学,2004.
[15]毛嘉宾.《边城》-理想的桃花源[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03):30-31+5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