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由人兴,要求的是自身的正行无偏。何为正行?遵从法律规定,不做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正行吗?遵从道德戒条,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是正行吗?如此之类,其实都是向外建立,都是教条。伏妖篇谈的是正行,经过蜘蛛精一事,至少知道正行之起,当约束欲望。人虽然有欲望,但它不该是行为起点。
这就是持戒之要!
欲望本身自有合理,难道人不应该饮食吗?难道人不应该有欲望吗?该有也本就有。但是持戒不是为了消除欲望,而是让人不受欲望的掌握,而能够掌握欲望。身上无戒,则诸欲横流。
戒律这回事,也没有任何的讨价还价,就是确定了不该做的事情。能持,则向上超拔;不能持,则容易陷溺其中。所以持戒的目的,不在戒,而在通过持戒所达到的心境和修为。同样的道理,儒家之中,孟子有一句话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其中的不为,恰恰是之后有为的基础,是自持之力,自由的起点。因为人的自由,不是从纵欲而得,恰恰是从自持开始。不仅为人,哪怕是修学,学任何的技艺,都是从约束开始,而后能通达自如之境。
蜘蛛精造成的矛盾,在玄奘镇压住猴子之后,得到了平衡,师徒重新上路,来到的是一处国度,是为比丘国。在这个段落之中,九宫真人、红孩儿以及白骨精小善都登场了,但是其中次第分明,交代有序。红孩儿和白骨精的故事是因果先后,以九宫真人在其中成穿针引线之效。
从故事而言,以九宫真人接引,首先是红孩儿。蜘蛛精代表的是欲望,那么红孩儿代表的是什么呢?且看其设定就知道了,蜘蛛精在荒野之中,是洪荒原始的本能;而红孩儿却是国中之王,恰如身中之主,正是人之心。
但这颗心却有问题,比如他的言行,身为一国之君,骑着木马,手持糖葫芦一见玄奘就要抱抱,一跑就摔在地上,是孩童的幼稚;玄奘一时错愕,没有及时回应,就立即翻脸,是孩童的善变;听闻玄奘是驱魔人就要他表演,遭到拒绝,就满地打滚大喊,喊话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这是任性唯我的自私。等到化为原形妖身之后,分明是孩童却自称为爷,是自大狂妄……
由此可知,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心?自大自是,狂妄自私,躁动难定之心,易受外界触动,其不安易暴,犹如烈火,正是一颗无定不安之心。这也是为什么选择是红孩儿,取其感外易怒、不安易动、无定易变的意思。
看红孩儿的造型设计,所谓蒸汽朋克的风格,寓意明显。不是肉身,而是机械之身,是心无真实肉身之感,心之浮妄不真;法器为轮,是转动不休,无定不安之象;口吐三昧真火,是易暴易怒,蔓延无边,难以自持。
八戒的一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国王怎么比师父还二啊!”
这不是嘲讽,说的是实话。什么是二?今天的人常骂人为犯二,其实二不是愚蠢,也不是傻,而是在行为之中可以看见两重目的,两种用心,这就是二。人从日常的细节到大事决定,都容易犯二,在此求彼。比如有时候手里拿着四个杯子了,拿不下第五个了,但一念偷懒,想要逞强,往往后果就是一个不小心就掉落一个。因为在完成收拾杯子的时候,又想偷懒。只是偷懒这一念比较隐蔽,会被认为是不小心,其实是犯二。附加用心,想要因利趁便,一个动作完成两个目的,最后一心二用,都是犯二。
为什么猴子说世上没人二得过师父?很简单,欲望往往造成二心。之前玄奘想要度化蜘蛛精,难道不是藏着女色之念吗?正因这一点被猴子看穿了,所以才会小看了师父。把心隐藏在行为里面,自己以为巧妙,却不知旁观者往往洞若观火。
通常而言,人的行为要不是来自内在驱动,就是外在激发。既然欲望已归戒,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拷问内心受到外在触动而发。
表现红孩儿象征人的内心的还有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情节,那就是听话符。玄奘的一番表演,不是出自自身的意愿,而是来自背后的猴子。为了应付国王的要求,满足一个目的,所以肉身受到了驱使,正是身和心的关系。尽管明知有问题,也对对方不信任,但是无奈之下,还是只能如此。表面看是猴子强迫,其实玄奘的半推半就。如果他抵死不从,猴子是不可能将听话符贴上的。
应付当下,所以事急从权,是失了定力。所谓外在环境对人,往往有两重逼迫,一种是诱惑,另一种则是威逼。事情之中的人,容易着急上火,往往妥协现状,只要应付了当前就好,是心无主见。这一段表现的玄奘,就是慌乱、多思、无奈和屈从。
心有主见,才能有定。然而一颗定心,又何其困难。心不能定,则观照总迟慢,所以玄奘的反应显得迟钝而被动。这就如在生活之中,人坚定了,取舍就快,相比一般人更能认清当下的现状,不受外界的迷惑和干扰,能够保持自我。
比如玄奘,既然进入了国境,国王来抱,自然入乡随俗就好,何必惊讶呢?比如对待国王要求表演,开始说的驱魔不是表演,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演?再比如对待猴子的提议,既然知道势不可避,要么相信要么就不信,不信就坚持到底,相信就不必疑虑,扭扭捏捏,最后还是不得不为,其间的心念拖沓,究竟为何呢?
听话符之中,玄奘为什么不让八戒变化代替?经历之前的蜘蛛精,此心已受戒,所以不从欲望。但是面对生死之间,情绪躁动而起,仍旧是不得不听猴子的。至于代表理性的沙僧,生死之间,早就不知身在何处了。所以在小屋子商量的时候,根本就不见沙僧在其中,是无理性也。
玄奘为什么不想表演?而影片之中又为什么明明白白提及“西游路上,应急客串,猪鱼猴精彩表演,兼送驱魔服务。”这说明,可以表演的,展现神通变化的,是三个徒弟,一路上折腾的情绪、理性和欲望,至于他玄奘,作为本心,其实是不动的。他一动,就是真的驱魔了!
玄奘和九宫真人关于法术有一段对话,他问九宫是不是故意把法术做的那么假。九宫回答,世上的法术怎会有真,真真假假,何必在意。九宫说的是实话,以佛法观之,一切如幻。三界五蕴,本自如幻,又怎会在幻中演幻,使人追逐神变呢?恰如师徒几人进入比丘国城之时,就有一个暗示,城门口有一变戏法之人,进行的表演正是大变活人,而且招牌上写的就是“东土大唐、幻术世家”。
意思是,若论幻术,东土大唐已是世家,何必前往西方呢?前往西方不是求幻,而是求真。所以九宫说,修法不同于变戏法,重要的是内心。这一句话,正是点出了玄奘之遇红孩儿,外境所遇,变化所行,考验的岂不就是内心嘛!
玄奘一路总是在说补妆,意思也在这里。很多人也猜测所谓表演、补妆,说的是周星驰在说演员,未必不是,但是我更喜欢另一层的解读,出自佛家的一个说法。在佛家,佛祖出世,本就是为了示现。
什么是示现?
以佛身而经历众生的烦恼,这就是示现。明明可以避免,却选择与众生无别同受,唯此才是度化众生。在同样的烦恼之中,开出解脱之途,才是真的修行之路。
玄奘一路所谓的表演,就是做众生,以一个普通人的存在而实践正行,是佛在人间。如果在人间的是佛,那众生就没有出路。因为众生不会如来神掌,众生没有齐天大圣的神通法力,众生只是众生。如果不能以众生的身份给众生以一条出路,那就不是佛的度化,而是妖邪。
玄奘为什么总是在要补妆,因为每当这时候,都是他以凡人之身解决不了的时候,面临的生死之危。演不下去了,就要动用如来神掌了。所以一次是他一举手,天空降落光芒,猴子以为他真的要使出如来神掌了。一次是他被侍卫推出去要砍头,说要补妆表演,进入小屋子,猴子就让他使如来神掌。
什么是使如来神掌?就是以佛境界,镇压一切。佛境界可以镇压自己,但不可以镇压他人。以善欺人,仍是欺人,不是善。所以当时玄奘其实是使不出如来神掌的,因为如来神掌,只能打自己,不能打人。至于后来为什么可以用如来神掌镇压九宫,这就跟九宫的身份设定代表的象征有关了。
九宫的身份,倒是一开场就有所提示,她在马车上摸着玄奘说,法师可是心里有事,法师心里装着一个人,朝思暮想,念念不忘。说的就是另一回事了,也是九宫安排的另一个妖怪——白骨精了,此处可以暂时按下不表。
九宫在此强调的一点,一个人若是不忠于自己的内心,那就是伪善。这句话颇有意思,乍一听是十分有道理的。但这句话的问题在于,什么才是人的内心?所谓的随心随性,是如红孩儿这般吗?我要你怎么样你就要就怎么样?
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跟从欲望;到了我要你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已经是面对外在了。强迫他人满足自己,可就是任性自私了。这样也算是内心吗?这样的内心,也需要忠于吗?
红孩儿代表的内心,恰恰是无内心,只是受到刺激展现的反应,内里不过是一片任性自私而已。这不仅仅只是红孩儿,更是玄奘。所以才演化为他和猴子的一场决裂。为什么说伏妖篇的本质,是收伏三个徒弟,而不是九宫手下的三妖,此处也有一个明证。每一次遇见外在的妖物之后,影片的情节都转而描述师徒之间的矛盾冲突,此即明证。
世上的任何所遇,到最后都不过是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考验。妖由人兴,总是自作,意思是世上并无妖孽,是人受到了外在的触动扰乱,自生妖乱。
玄奘的自乱,其实并不是从遇见红孩儿开始的,而是起自于他一直以来对猴子的态度。只是在遇上了红孩儿这个契机,所以爆发了出来。什么是法师的招牌?为什么九宫说玄奘的招牌烂到词穷?
招牌就是表明自身身份的东西。玄奘的招牌是什么?驱魔人,即是大乘佛法弟子。招牌为什么坏了?这一路上,不管是之前的蜘蛛精还是此时遇见的红孩儿,玄奘都知道对方是妖物。但是他要的是度化,而不是杀灭。不过前提是先能保住自己的命,这就需要得到三个徒弟的配合,只是没想到却被悟空给耍了。不仅没有好好的度化妖物,反而是给了国王几嘴巴。若要度化,就得好好来,给一国之君几个大嘴巴,算是怎么回事?
一切都是猴子闹出来的,但原因却是猴子在报复玄奘的所作所为,逮着机会将一直以来所承受的还了回去。而且猴子说的道理十分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的名言,实在是千古的经典。从这句话,可以解开正行的另一个维度,那就是人无法自证正确,所以无法自己判断行为是的正确,尤其是当你的行为作用于他人的时候。孔子的这句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强调所谓的本心之善,杜绝了所有在善的名义之下,所行的恶事。
一个母亲打了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是为你好。我们并不否认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孩子的暴力,就因此也是好的吗?将之放大来说,一个人只要心地是为了对方好的,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吗?只要心里认定了某种信念,难道抱着炸弹去炸人,也是好的嘛?只因为有一个名义在?
孔子一句话,破掉了所有的虚妄!我是为你好,所以我可以对你为所欲为;我是善良的,所以请不要计较我的行为;我是聆听着上天神灵的声音的,所以我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我是遵循着古圣先贤的道理而为的……不要站在施与者的角度自我肯定,不放作为承受者来体验试试,究竟到底是好是坏。一个人容易被自我欺骗而敢于去做自命正确的事,却不明白自己所做的事,对方将会承受什么。这是自暗之途。儒家仁者的光明,就在由忠而及于恕道!
一个人容易愚蠢,两个人可得光明!
猴子用这句话教训的就是自以为正确的玄奘。猴子说,师父你不要说为我好,我就让你试试什么叫没尊严。看看你到底让我承受了什么!
猴子代表的就是人的情感和情绪、脾气。为什么玄奘叫他臭猴子,因为人的情绪脾气往往是冲动的、易怒的、暴躁的,所以总有臭脾气、情绪过激、冲动的说法。情绪不是本心,但往往取代本心指挥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孙悟空使用了听话符,控制了玄奘。
人总会爆发脾气,然后又埋怨自己的脾气不好,为自己冲动的行为而后悔。冲动,是因为人遭遇外境,只有反应。玄奘没有情绪吗?当然有。面对九宫真人故意如此之假的法术,面对窃代国王的妖物,面对一张口就要杀死自己的命令,他能没有情绪吗?
之前说了,西游的表演,是佛的示现。众生有的问题和烦恼,玄奘都会有,只是用师徒四人的互动,来体现了本心、情绪、欲望和理智之间的相互较劲。玄奘管理徒弟的过程,就是人面对各种遭遇,情绪、欲望、和理智不断作乱和躁动的过程。
在这比丘国面对红孩儿,其实就是玄奘面对情绪冲动的自己,为什么红孩儿是这样的形象?对应的就是情绪如火、冲动暴躁、自大无敬。所以要制服红孩儿,靠的不是猴子,猴子只能打败他。让一种情绪,打败另一种情绪。唯一能够让情绪冷静下来的,是理性,表现为沙僧喷出的水。
一个人冲动了,就面红耳热!这是红孩儿,也是每一个怒火攻心的人,此时需要的是来一盆凉水从头浇到底,好好冷静一下。
怒者上奴下心,心成了情绪的奴隶啊!
玄奘是如何克制自己的?是跪地求饶。情绪是冲动,最是欺硬怕软,其实就是和情绪好好沟通。人在情绪之中,为何还能软下来?是理性的作用。影片之中,表现的是看穿这一点的是沙僧,可见是理性明白玄奘,也就是玄奘正以理性克制情绪。
理性不是本我,而是看清楚了利害关系,是虚与委蛇。所以玄奘说,我本是为你好,猴子就软了。这是情感的弱点。就好像被打骂的孩子,哪怕被欺负得愤怒滔天,只要爸妈流着眼泪说一句,其实我是为你好啊,立即就软了。
猴子为什么拒绝在人前跳舞?情不是爱,是面对对象才发生的。但爱是大爱,是面对所有人的。猴子跳舞,意味着他代表是当初的段小姐,是玄奘自己的情。
挽救招牌,是表明自己仍是要度化,刚才虽然被刺激得冲动了点,但自己真的是要驱魔啊!所谓比命重要,是表示杀身成仁,正行所至,不避生死;所谓圈子里没法混,是说明如果不这么做,他也就不是大乘佛法的弟子了。
若我已不是我,那活着的是谁呢?玄奘之必然在此。
红孩儿被收的过程,斗法精彩,是视觉奇观。猴子一棒撑起王宫屋顶、以及整座王城拔地而起,像极了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金刚和胎藏两部曼荼罗,功德圆满,智慧具足。焰中金刚杵,降伏一切魔。最终以火降火,代表猴子和红孩儿是相同的,不同在于是金刚智慧火焰,降伏烦恼之火。这一点如本身比丘国王城的布置,可见的是象头人身的塑像,这是象神,代笔的正是智慧。
妖物被伏,现出了真国王。可知情绪之假,遮蔽心王;情绪既收,本心自显。为什么是国王?因为真正做主的,就是内心。但情绪虽然被镇压,真正可去吗?听见后面的“赶走唐僧,保卫爱情”的话就知道。
人的情绪就如那后宫佳丽三千,虽名为佳丽,但其实丑陋无比,力量之大,早餐都能吃一头牛。佳丽三千,正是情绪三千,正是三千烦恼。所谓爱情,果然是爱情吗?不过以情为名,实己之私罢了。
但虽是如此,丑陋之中,仍有美女;烦恼之中,还存小善。
在《西游记》原著之中,比丘国出现是在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书中比丘怜子,是唐僧爱惜被国王抓去作药引的孩子,伏妖篇为何用比丘国,应该是比喻正行当以赤子无染之心而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