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史栩
1.
多年以后,杜甫见到李十二娘持剑而舞时,一定会想起童年时期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场景。
那一年,杜甫6岁。他在郾城中心地段的广场上,围观公孙大娘跳剑器浑脱舞。公孙大娘穿戎装,剑势变幻多端,快若电掣。
多年以后,当杜甫回忆起这段往事,灵感涌现,挥毫落纸: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除了杜甫,书法大师张旭亦在欣赏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后,仿若佛手摩顶般顿豁,自此笔走龙蛇,一手狂草动四方!
如同公孙大娘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彼时的大唐充满活力和激情,被后人誉为“盛唐”。
2.
杜甫出身名门,世世代代“奉儒守官”,享有“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特权。
杜甫的先祖是晋朝杜预。杜预是一位“胸中藏百万雄兵”的帅才,曾参与灭吴之战,屡建奇功,人称“杜武库”。
因为杜甫体内流淌着名将的血液,所以,他打小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
杜甫的爷爷是杜审言,跻身于“文章四友”之列,而且坐的是头把交椅。杜审言恃才傲物,他的雷人语录是:“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跡,合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屈原、宋玉的文采不如他,而王羲之的书法不如他。
因为杜甫遗传了文豪的基因,所以,他7岁就能作诗,开口咏凤凰,
3.
纪元735年,岁数刚满两轮的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他雄心万丈,希冀通过科举跨入朝堂,施展抱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杜甫名落孙山。
古时候,科举不仅是出将入相、实现宏愿的路子,也是解决饭碗问题的手段之一。
换作别人,考不上,心情自然是低落的,或许会闭门谢客。但杜甫是公子哥儿,他不必为衣食发愁,也不在乎这点挫折。
于是,落榜考生杜甫快快乐乐地出门漫游,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归来已不再是少年。而立之年的杜甫,娶了司农少卿的掌珠杨氏。司农少卿相当于农业部副部长,可以说,杜甫抱得白富美归。
纪元744年的盛夏,杜甫再次出门漫游。这一回,他邂逅了李白。
4.
前几年,李白正处于人生巅峰。
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玉真公主被李白的才气所倾倒。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李白颜值高,是“眸子迥然”、剑眉星目的帅哥。唐明皇也很欣赏李白,“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李白作为朝中炙手可热的大手笔,连权贵们都不得不为他磨墨。
始料不及的是,李白说凉就凉了。
唐明皇赏赐了李白不少金银,也把他从庙堂“放还”江湖。李白为排解心中苦闷,晃晃悠悠地来到洛阳。适逢杜甫也在洛阳,他们结伴而行。闻一多形容这段佳话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李白杜甫,一个44岁,一个33岁,合起来恰是“1314”。李杜确实保持了一生一世的友谊。
接着,边塞诗人高适入列,他们喝大酒,一醉方休。
后来,杜甫忆往昔,写下了“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5.
李杜相遇3年后的纪元747年,朝廷组织了“特招直升考”。有一技之长的人,均可参加。
以杜甫之才,考上绝不是难事儿。倒霉的是,那届考官是创造了成语“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
这一次,李林甫又贡献了成语“野无遗贤”。事情是这样:考生一个也没被录取,对此,唐明皇感到困惑。
李林甫解释说:“这是好事啊,说明天下贤才都已经入朝为官,效力于陛下。”唐明皇居然信了。
而杜甫和诗友元结,就这么含冤落榜。
6.
纪元750年,唐明皇举办祭祀活动,杜甫进呈3篇《大礼赋》。相当于,杜甫为祭祀活动写了3篇软文。
唐明皇读后,有什么反应?史载“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意思是:唐明皇读后,惊为奇才,让杜甫在集贤院随时恭候诏命。
这估计是杜甫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他形容为“文采动人主”“词感帝王尊”。
7.
悲催的是,“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后面紧跟着“命宰相试文章”。
当朝宰相是何许人?李林甫。
上回,李林甫说“野无遗贤”,而杜甫在被淘汰之列。如今,李林甫倘若起用杜甫,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李林甫居间使坏,杜甫继续苦等。
差不多在同个时间段,杜甫的父亲去世。从此,杜甫断了经济来源,过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幸”的辛酸日子。除了“寄食友朋”,杜甫还“卖药都市”,赚钱补贴家用。
8.
直到纪元755年,44岁的杜甫总算谋到河西尉的职务,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没多久,他又得到提拔,升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相当于“武库管理员”。虽然是芝麻官,但俸禄足够养家糊口了。
杜甫似乎苦尽甘来,但命运女神总爱调戏他。杜甫当官,才不到两个月,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叛军若铺霜涌雪,破潼关,陷长安。
杜甫和侄子夹在难民堆中,走向城外。行至中途,侄子惊觉杜甫不见了,遂掉头回去觅杜甫。寻到杜甫时,发现他身陷蒿泥中。侄子把杜甫扶上唯一的坐骑,左手揽辔,右手执刃,护送杜甫逃出危城。
虎口脱险后,杜甫携家负糇,不辞辛苦,远赴异乡,寄食羌村。
与此同时,皇储李亨在灵武即天子位,史称唐肃宗。
尽管小朝堂里的文臣武将屈指可数,但新皇帝毕竟给臣民们带来了希望。杜甫也期许新皇帝成为中兴之主,给王朝带来新气象,使大唐枯木逢春、绝处逢生。
于是,杜甫晓宿夜行、披星戴月赶往灵武。途中,杜甫如鸟儿坠入叛军的罗网,被押至失守的长安。杜甫坚守气节,没有降顺。日后,他自述:“数尝贼寇,挺节无所污。”
杜甫囚于长安,不是在忧国忧民,就是在思念亲人。
比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但山河未解国仇家恨,青山不改,江河长流,草木依旧迎春生长。
处境决定心境。往日里令人赏心怡目、悦耳动听的花开鸟鸣,如今却让杜甫涕泗横流、触景伤怀。烽火不休,持续了整个季度,家书难寄,贵于万金。
写至此,杜甫挠挠头,顿觉自己仅剩稀稀疏疏的白发,发量甚至不够插一支簪。
再比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鄜州蟾光洒入妻子的闺闺,此刻,妻子正举头望月,想念亲夫杜甫。儿女们在铺霜似的地面上逗弄玩具,ta们年龄太小,丝毫读不懂母亲眸中的柔情。妻子刚出浴,云鬟沾有兰汤的香薰。清辉洒在臂上,如同寒玉,洁白胜雪。夫妻俩何当共剪西窗烛,相互偎倚在帷幔中,让月老见证这对鸳侣的泪痕。
9.
纪元757年,4月。
杜甫乘叛军松懈,借着夜色掩护,悄咪咪地溜出金光门。今晚的月色很美,杜甫却无暇欣赏。他如履薄冰地往凤翔走,专拣荒僻的林中幽径,生怕路遇夜巡之贼兵。当晨曦微露时,山舞银蛇的太白峦峰映入眼帘。走啊走,终于走到了武功县,一颗提吊着的心这才放下。日后,杜甫回想这段穿越火线的大逃杀经历,写道:“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窜归凤翔时,杜甫脚著麻鞋,衣衫漏风,胳膊肘外露,朝觐唐肃宗。唐肃宗念杜甫甘冒生命危险来投,授予杜甫左拾遗一职。
不久后,杜甫陷入了“房琯事件”风波,被撵出了凤翔。
事情是这样:丞相房琯打败仗,加之,其食客董庭兰受贿。唐肃宗龙颜震怒,要责罚房琯。杜甫由于谏阻而受牵连,他原先立在唐肃宗心目中的忠臣形象,自此大打折扣。
八月,杜甫被唐肃宗打发回家。
杜甫垂老须拄杖,徒步回家未免太艰辛。但他俸禄微薄,压根买不起任何交通工具。怎么办呢?杜甫就以诗易马,写了首赠予名将李嗣业,诗云: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豪爽的李嗣业读毕,立刻借予杜甫一匹军马。军马蹄儿哒哒,载着归心似箭的杜甫回家。
一路上,杜甫渴饮山泉雨露,饥餐“红如丹砂”的山果和“黑如点漆”的橡栗。他走过山中野径,见怪石嶙峋,苍崖崩摧,哆若猛虎。他走过田间阡陌,听鹞鹰在黄叶凋零的桑树上哀鸣。
有一回,深夜路过战场,借着凄冷月光,杜甫亲眼目睹了“白骨露于野”的悲惨世界。
另一回,下了场冷雨,道路泥泞不堪。马蹄艰难地踏过泥路,一步一印。偶然,杜甫猛抬头,恰好有群鸿鹄掠过空际。
在某个黄昏,赤色的火烧云使层林尽染,眼前一草一木都泛着红光。羌村就在不迥远的前方,袅袅炊烟斜出。
杜甫来到屋前,鸡正在空地上啄黍。他把马栓在合抱粗的苍天大树上,枝头的鸟雀鸣啭,啁啾个不停。杜甫走到柴扉前,叩响门。须臾,妻子那熟悉的容颜出现了,表情既惊又喜。
进屋后,妻子忽然眼泪直淌,杜甫爱怜地替她拭去。当这对伉俪步至小院,才发觉邻居们攀在矮墙后头暗中观察,个个“感叹亦歔欷”。
更阑人静时,杜甫和妻子秉烛夜谈,眼里满满都是对方的轮廓。杜甫狠狠掐了掐腿,以确定自己不是在梦境中。蓬头稚子膝下承欢,久久不肯去睡。这是担心爹爹明天又要离开啊!
杜甫实在太幸福了,诗情澎湃,他要动笔记录这大乱世中的小确幸: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那夜,杜甫梦回过去,自己与妻子的恋爱往事历历可数,恍如昨日……
主要参考资料:1.冯至 著 《杜甫传》 2.《康震讲诗圣杜甫》
图片来源:[元]佚名 《梅花仕女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