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无数个故事,在孔欣脑海里叠加,如数家珍,有笑、有苦也有泪,一切都是她塑形的力量,是她成长不可或缺课堂,在从医的路上,孔欣就像一块铁,经历着反复煅烧、锤打、入水,打磨开光的过程,最后成为一把利器。每一步都是坚忍与付出,最后变得自信。
十多年前,因父母年事已高,想返回原籍,孔欣也就离开了她的成长的摇篮——雨花镇医院,作为“人才引进”,她到了另一家医院,并委以小小的“重任”—-科主任,孔欣感受到这份责任,工作起来更不遗余力,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领导大加赞赏,越发支持、鼓励孔欣带领大家开展业务,力求做好利民、便民的服务,言语掷地有声,孔欣是个生活乏味的人,一直以来,工作就是她快乐的源泉,24小时不敢离开电话,尤其夜间,手术、难产、出血等,一个电话,风里雨里。
慢慢地,孔欣感觉到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病人的疑问越来越多,怀疑越来越大,医生的沟通、病情交代越来越复杂,高深莫测,医生交代出万分之一的可能,病人当成一万个可能去紧张、去纠结,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担心,没完没了地咨询。沟通充分、处处签字,步步为营,各自维权,各人如惊弓之鸟,签字的时间甚至超出一个小手术的时间,孔欣明显觉得气场不足,跟不上趟,治疗变得犹犹豫豫,领导也适度地调低了他的语气,“能不做的还是不做为好”。孔欣有时便拿捏不准,时不时还犯着以往风风火火的职业病,治病救人,自然而然。有同事就会及时提醒“主任,你担风险,图什么?”孔欣本就气场不足,现在又被泄了气,医学讲究团队合作,孤掌难鸣。孔欣看看领导,领导的目光躲闪,再纵观社会,社会环境也如此微妙,慢慢地,孔欣离开手术室,离开了无影灯,拒绝一切学术会议,她很冷漠地推开和专业有关的书刊,一位同事看在眼里,笑着搭讪,“主任这是因爱生恨呀!这些都是你曾经的宝贝。”“呵呵!有吗?”孔欣反问。孔欣收起锋芒,好像变成一个蜗牛,把白大衣变成保护壳,面对病人字斟句酌每一句沟通,比发表论文谨慎,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吧!且行且珍惜。社会总是发展的,孔欣坚信,她的时代已被时间终结,人民的健康已不准许她们如此冒险,孔欣她们必将成为过去。忙碌惯了的孔欣一下子安静下来,只是有点不习惯,她不想只为做好台账、应付好检查工作,这不是她的强项,台账总被检查组指手画脚,又缺乏面对检查组柔声细语的谦恭,哎!工作实在是马马虎虎,变成一种将就。工作之余,时间富裕,更枯燥乏味,她要为这种生活寻找清新的窗口。
于是,她踱步来到简书,想用文字圈起她暮秋的灵魂,这里不用字斟句酌,就算有人笑她文字粗俗,也不会那么直白,不至于追究责任,自我感觉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