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尔浪洼
在应届毕业生和新入职的员工中,我遇到的最多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专业与工作的对口问题。对话往往都是这样开始的:“我的工作跟专业不对口,难以发挥。”或者:“我不喜欢现在这份工作。”
我问:“有更好的选择吗?”得到的答复,基本是:“没有。”我的回应是:“既然这样,那就学着喜欢它。”
这是很真诚的回答,一点都没有糊弄新人的意思。在这个这个世界上,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当然是幸福的。但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不独我们公司,各行各业,其它的公司里,其实都一样:百分之七八十大学生毕业后,都无法从事完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也就是说,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是个共性问题,而非某个人的个例。其实,静下来,仔细想想,这还真不是个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大学里才只学四年,即使专业对口,最多也就是给我们打了一个基础而已,80%的应用知识及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其实也还是要在参加工作后,得从头学起。
像我们招到设备部来的很多技校大专生,大多甚至连个插座都接不好,环形灯管的启辉器坏了,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修。想想看,如此情况下的所谓专业,对口了又有何意义呢?还不如赶快调整思路跟观念,训练自己去喜欢自己赖以谋生的工作。既然百分之八十都是从头开始了,为何不去尝试喜欢这个可以养家、糊口、让自己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呢?
很多人之所以走入这样的思维误区的原因,其实是他弄混淆了专业、喜欢、擅长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平衡它们。
一、我们先说专业
所谓专业,一般指两层意思,一是:专门的学问,意即对某个领域了解到了非常透彻的程度;二是专门的职业,也就是你所从事的某个专门的,你赖以立足和生存的职业。
我想,很多人大概只是想到了第一种的意思的一小部份,也就是专门的学问。但实际上,除了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硕士或者博士选定了某个领域的学问,进行深入系统的钻研和学习的话,一般的大学毕业生,学习的其实是学校为了学生未来容易与工作接轨,偏向于某个大的、宽泛领域的基础和通识教育,此时,如果要求完与工作严丝合缝地完全对口和接轨的话,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真要讲求专业的话,其实意味着你在参加工作的时候,要根据工作的特点和细分领域的详细要求,再次进行选择和学习,重新塑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锻炼出操作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很多口对不上是正常的,完全100%对上就不正常了。
既然对不上,你要做的第一课,自然就是学习和调整了,而不是抱怨。因为抱怨是不能帮着你改变工作性质和要求,也无法帮你提升知识技能了。假如你不仅了解到了专业的第一层意思,还理解到了它的第二层意思,意即你赖以生存的职业的话,那么你就更加没有怠慢和抱怨的时间和资本了。因为专业,在你选定工作的那一刻,它已经摆在你的面前,并且已经对你提出要求了。
实际上,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的“专业”,远比学校教和学的“专业”要复杂、精密、细致、深入、广泛的多的多。因为学校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经有的经验和实践之上的,是一种相对而言死的、固化的知识。它很宝贵,当然值得学习,因为有了它做为基础支撑,我们能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但我们也要明白的是,仅仅只有前人和过去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所从事和经历的工作和内容是在不断发展、成长、变化乃至变异的,所以,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在现场实践观察、实践、学习和积累的能力。
此时的所谓“专业”,其实是第二层的要求,它完全涵盖了第一层的要求,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就像是windows出现之前是没有windows知识可学的,但你如果是个软件编程人员,当它出现之后,你就不能抱怨你没有学过在它出现之后的新创造的编程语言,不懂它,说它像个怪物,你的专业不对口,而是要迅速地学习,并且去创造新的软件。
还比如,电商这种新实物,十几年前它还没有呢,即使现在,连阿里巴巴这样的巨无霸都出现了,大学里仍然还没有个成熟像样的专业可以去学习。
是的,很多专业是本身没有的,它其实就是你的工作,当你去从事你的工作的时候,因为市场、社会或者其它的需求,新的专业就会被不断地创造出来。它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而不只是一成不变,印在书上的文字。
二、我们再说说喜欢这个问题
其实,喜欢不是一种职业要求,也不是一种择业方向,它仅仅只是我们在工作之余,或者说闲暇时光,由内向外,非迫切需要的一种得到和占有。它其实是一种精神需求,而非一种工作需求。它是一种解决了生存之后的需求,更多的是为了得到感情上的满足。
实际上,喜欢并不等于擅长,不喜欢也不等于不精通。比如,一个年轻人喜欢跟美眉聊天,喜欢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喜欢喝酒,喜欢不干活只花钱,喜欢没事瞎侃,喜欢做不切合实际的美梦,还喜欢早上睡懒觉,喜欢不劳而获……这些可以吗?能用它们谋生吗?能用它们养家吗?能用它们去建立自己的事业吗?
No!无论我们喜欢什么,其实都是没有用的。有用的是,我能!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我擅长做什么,才重要。所以,工作中,当你在表达或者思考“我喜欢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尝试着将其更换成“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
而后,在能做什么和能做好什么的过程中,去发现、发掘喜欢的东西。所有的喜欢,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培养出来的。这种培养,当然可能是在工作之前,也可能是工作之后。
实际上,很多成功的人,是摆好的了喜欢的位置。
有些,是以自己能做好的东西为主,在工作中发掘乐趣,让其与工作完美统一,比如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她进音乐学院的时候,其实学的是钢琴,喜欢的也是钢琴。后来,老师分配她去学小提琴,她就去学了。学时,很用功,慢慢就喜欢了。于是,也就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权威的演绎者之一。
有些,是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养家糊口,甚至将兴趣发掘成了事业,比尔·盖茨喜欢计算机,喜欢编程和软件,创办了微软,但这样的人凤毛麟角,相对较少。
有些,则是事业有成,之后才去发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如,雅马哈的第二任总裁川上源一,他将雅马哈发展成全世界最大的乐器制造公司、出色的摩托车制造商之后,因为喜欢美食,退休后就专心研究美食,从世界各地引进美食原材料,发明了很多特色菜,并将研究成功写成了一本书《美味佳肴》出版。
一个理智的、有专业精神和素养的人,应该懂得,要摆好主业,做好专业,就像一棵大树,要有主干一样,而所谓的喜欢、爱好、兴趣,则是旁逸斜出的枝桠,它们的存在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工作和主业之外,可以感受和享受缤纷的五彩世界,但绝对不可以让枝桠影响到主干的成长和发展,否则,树就很难成材,如果任各种兴趣爱好和自己的所谓喜欢乱长而不节制和修剪的话,树将不成树,将会变成柴,而且,很大可能,是一堆废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