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自卑而敏感。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拿了一些树苗,叫他的孩子们在房前每人栽一棵。并承诺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自卑感让他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就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跑到院子里去看自己栽种的那棵树,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他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颗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也许那树是那样的平凡、不起眼;也许那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些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浇灌,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对于孩子,父母的爱就是他生命中最好的养料。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孩子就会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1
爱的沼泽地
有一则这样的事件令人震惊:
成都市有一对父母,他们对自己的独子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事事代办。但儿子深知自己在家里的身价和地位,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沾染了许多坏习惯、坏毛病:抽烟、酗酒、打架、旷课。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想管教,母亲却阻拦说:“树大自然直。我们就这么一个独苗,你别管!”
母亲的袒护、纵容,使儿子更加肆无忌惮。一次,因为儿子旷课,妈妈说了他两句,这下可惹恼了那已经被惯得不像样的儿子。正在床上睡觉的儿子,翻身下床,指着妈妈的鼻子臭骂一顿。这还不解气,又疯狂地砸坏了家里的收音机和其他的家具,弄的家里一塌糊涂。
母亲在儿子身上花了那么大的心血,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实指望儿子长大成才。现在看来,她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化为泡影,她万念俱灰,不由得泪如雨下。第二天,便绝望地服毒身亡。
母亲自杀后,邻居找到正在外面玩耍的孩子,还怕他听了母亲自杀了会难过,谎称他母亲病了,要他回去看看。孰料,她那儿子恶狠狠地说:“她病了?死了才好呢!我不回家!”他父亲又找他,说:“你母亲生你的气,喝毒药自杀了。你可闯了大祸呀!”儿子听了,不仅不着急,反而把眼一瞪,声嘶力竭地吼道:“你啰嗦个啥?想死,你也去死,把你们一块埋了算了!”
这个从生下来就被父母供奉着的“小皇帝”,竟是这样的绝情,对生他养他的父母竟是这样的残忍,连畜生都不如,实在令人发指。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爱应该是有理智、有节制的。如果失去了理智,没有节制,是父母之爱任意泛滥,超过了有益的限度,这就变成了溺爱。其结果是,既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因此,父母必须警惕“爱的杀手”。
2
爱的误区
溺爱不是真爱
孩子是家庭生活乐趣的主要来源,在父母的一生中举足轻重。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但有些父母爱之过头,过分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变成了对孩子的溺爱。
溺爱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让孩子享受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好吃的、好用的归他一人享用;家人可以不过生日,可他的生日却大操大办;还有,玩具、衣服等应有尽有。这样在无形中使孩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认为大人这么做是理所应当的,他应该享有“优先权”和“独占权”,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了“小皇帝”。这样孩子容易养成优越感,习惯于高人一等,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例如,有的大学生加入工作单位不久就干不下去了,原因竟然是没有得到同事、领导的优待而无法适应。
轻易满足孩子物质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例如一位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的女生,父母非常宠爱她,把她想要的东西都买给她,以致于在她心中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反正爸爸有的是钱,够我花上一辈子了,我干嘛要刻苦地学习,辛勤劳作呢?所以她不喜欢用脑子认真思考问题。导致了她在学校里闹出“一只鸭子有四条腿”的笑话,惹得全班同学大笑。
容许孩子生活懒散:家长能容忍、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或上网到深夜等等。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例如,有的大学生经常睡懒觉、缺课。饮食无规律、无节制,甚至授课时间还留连在网吧里,夜不归宿。
为孩子包办和替代一切:将子女视为“小皇帝”,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保姆、奴隶。生活上包揽一切,孩子在家不做任何家务,即使是吃饭、穿衣这样的事情也不需亲自动手。甚至生活学习用品学生也长期由家长整理。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的不良个性,有的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例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一次与同学在外面吃饭,吃到鸡蛋时,他说这里的鸡蛋不好吃,和家里的不一样。问他怎么不一样,他说是太硬了,家里的鸡蛋是白皮的,很软,拿着就能吃。原来,他父母一直把鸡蛋剝了给他吃。
过分袒护孩子:孩子在外面犯了一些错误,父母总是百般袒护,为他开脱。在家里,家长一方管教孩子,另一方出面阻止、干涉。这样不仅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还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睦。例如,有一个农村家庭,夫妻生第二胎得了个儿子,心花怒放。夫妻俩对儿子娇宠有加、百依百顺。儿子上小学后,该去上早自习而不去,赖在被窝里不起床。该吃饭时依然不起床,跟奶奶要方便面,奶奶要求严格,意识到若依从孙子,对孩子生理、心理都无好处,于是断然拒绝。然而,其母气愤说道:“起来,妈有钱,去给你买一箱子!”后来,上了小学的儿子,由于长期依赖方便面,个子矮小。同时不好好学习,还时常逃学,自以为是,顶撞老师。
放任纵容不是真爱
一些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过分干涉。他们认为应该让孩子 “顺其自然”的生长,于是对孩子的一切不闻不问,孩子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父母不关心孩子,不和孩子做沟通。更有甚者,孩子在家胡作非为,在外称王称霸,父母也不制止、不管教,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散漫成性、缺乏自制力、意志薄弱。严重的还可能惹出事端。
有一个林某,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离异。他和母亲生活,家境非常殷实。林母从小对林某就十分溺爱,在物质上尽其所能满足林某的需要,而对其管教却十分松懈,“只要你不学坏,怎么样都好”。这就是林母对其林某的要求,渐渐地林某感觉在学校没意思,用他的话说,就好像是“关禁闭”,初一只上了一周后,他便选择了辍学。“混社会闯江湖”,让他结识了一帮狐朋狗友,成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后来,他参加一次群殴时,他和兄弟将对方一人致残,对方家人扬言报复。不得已,他和几个参加打架的朋友跑到广州避风头。母亲给他的银行卡上汇入了四万元钱,让他衣食无忧。在广州的日子,他在一家娱乐场所里第一次吸食了海洛因,从此便一步步走向毒品的深渊。
管教苛刻不是真爱
对现在很多家庭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再自然不过的期望。父母因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唯恐愿望落空。对孩子采取了严厉、苛刻的管教方法。表现为忽略孩子本身的条件和特点,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提出了过多的、过高的要求,一旦要求达不到就斥责、羞辱。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把打骂作为教育孩子的惯常手段。调查显示,有 12%~18% 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相信“打一顿”管用的,农村高于城市,爸爸高于妈妈。这种无情的“棒杀式”的厉爱会给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打击,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严重的会造成孩子人格畸形。
许多年前,银川曾出了一起爆炸抢枪案,致使4名警察死亡。该案主犯杨某从小受到的就是父亲极端严厉的管教。他的父亲说:为了把他教育成一个听话的孩子,有次我一边洗脚一边跟他说话,他顶了一下,我就把脸盆连同洗脚水一起扣在他的头上。我觉得游泳太危险,禁止他又不听,我就在他往水边走时偷偷跟在后面,然后扑到跟前把他按在水里使劲淹他......在这样的管教下,杨某成了一个没有人性的恶魔,在他身上可以说汇集了人类所有的恶疾,并最终犯下了饶恕的错误。如此悲剧实在值得所有家长反思。
有条件的爱不是真爱
有些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是带有明显的条件的。比如,孩子成绩好,父母就对孩子好得不得了,要什么都满足他;要是成绩不好,就给脸色孩子看;或者,孩子在同事面前给自己争了光,就心花怒放,对孩子充满自豪;要是孩子的表现不如同事的孩子,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如人,逼自己的孩子赶超同事的孩子等。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会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父母即使有爱他的表现,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只是爱他的一些行为,而不是爱他这个人本身。那他就会特别留意父母对他的态度、父母的脸色,生怕自己一下子没做好,会令父母不高兴。孩子长大后,就会特别在意周围人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也特别在意事业、金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得失,因为他只有外在的评判标准,他的自我价值靠周围人如何评价来决定,靠外物的得失来决定。没有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没有心中那杆秤,没有自信、不能确定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因为外在的标准不受自己掌控,因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父母有条件的爱,是多种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3
父母不能放纵孩子的五件事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儿女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因此,对孩子如下的几种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绝不能手软,更不能把宽容演变成纵容。
1、得不到就动手:几个孩子在玩耍,其中一个看中了同伴的东西,向对方要。同伴不给,于是,上前一把将对方推到,将东西抢到手。
问题处理办法:对这种做法,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让他知道,动手抢的做法是不对的,已经对同伴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同时,让他明白,同伴如果不愿意把东西借给自己,他也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并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呵护和安抚被咬的孩子。从而令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进而自觉摒弃攻击性行为。
2、顺手牵羊:孩子给你看一个漂亮的发卡,告诉你那是从同学家的地上捡的。
问题处理办法: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见了想要的东西就不愿走:在超市,你拒绝买阿狸玩具,女儿却赖着不肯走,任你怎么解释也不走,甚至哭鼻子。
问题处理办法:对孩子表明你的态度:今天不买玩具,因为前不久刚刚买了类似的玩具。如果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无理取闹,不妨置之不理,继续选择其它物品,或者佯装离开,任其赖在那里哭。妥协是不明智的,否则孩子的任性将变本加厉。等孩子冷静之后,通过讲道理或讲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欢,撒泼、哭闹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讨厌。
4、该睡不睡:晚上10点该睡觉了,孩子却依然在玩耍。
问题处理办法:指指墙上的挂钟,示意孩子到就寝时间了,告诉他按时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去上学不迟到。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按时睡觉,他们永远没玩够。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养成。所以,无论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办法拒绝。
5、用谎言掩盖事实:孩子在家“大闹天宫”,将花瓶摔得粉碎。当妈妈问起这事,他却说的家里的猫干的。
问题处理办法: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以此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第一时间“拥抱”他、表扬他。
小孩子明知说谎不对,却为了逃避惩罚而为之。如果你相信他的话,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长了这一恶习,以致他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句马卡连柯的名言,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