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始终未能像正红色这样雅俗共赏。
从皇族,到民间。红舞绸、红灯笼、朱门朱印、绿树红墙……
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图腾和精神皈依。
浓缩到一个器物杯盏,就是郎红。
澄艳光泽,如同把烈焰融于一盏。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
《中国古陶瓷图典》谈到郎窑红釉是“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
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郎窑红自诞生便以釉色和稀罕,名闻天下。与郎廷极同时代的文人刘廷玑称郎窑红“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民间则有“若要穷,烧郎红”一说,说的是郎红釉的烧制难。
一般柴火灶,只要是能烧火的木柴就行。但是柴窑的柴却不是指随便的木柴,而是指松木。只有烧松柴的窑,才叫作柴窑,成本可想而知。当然,还有一句:“家有郎红,吃穿不愁”。
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泽越浓重,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
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作为郎红器的痴迷者,乾隆曾赋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