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暖岁香

作者: 惠浅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13:19 被阅读25次

“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

突然迷上手炉。红炭沉香,幽幽的暖,盈盈的香。我说,有助写字画画静心。“母后” 一语道破:清宫戏看多了!

言归正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以前,铜手炉已经出现,至明清广泛使用。

古时候的手炉,又名手熏,袖炉,火笼,带着一点红楼梦般阳春白雪的人间烟火气。红楼十九回,少年正是青春梦好,不知愁味的章节,袭人“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在宝玉怀里。”

薰炉盛行于汉、魏晋时期。两汉薰炉多为铜制,并有陶制作的薰炉,瓷薰炉始于东吴,流行于六朝。手炉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一说源于春秋时。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二说隋炀帝到江都巡游时,深秋天寒,县官端来了炭火盆。看着皇帝皇后在暖意盈盈的红红炭火旁谈笑风生,县官许伍构思了一对龙凤铜手炉,命江都铜作名匠赶制出来。

到了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北宋年间,手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城市里设有香药局,售卖专供焚香和手炉使用的炭饼。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

手炉的制作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晚明的嘉兴名匠张鸣岐,就是一代制炉顶级名家,他的作品人称“张炉”,花纹精细、铜质匀净,堪称工艺品中的瑰宝。尤其不可思议的是纵然炉中炭火烧得再旺,却不烫手,热量恰到好处,让使用者倍感舒适。以至于当时的大画家项墨林大加赞叹,专请张鸣岐为他制炉,于是 “张炉”的声誉响彻了大江南北。到了清代,手炉传入皇宫,一跃成为御用品,其制作工艺更加多姿多彩,材质多了漆器、珐琅等品种,工艺上还采用了掐丝珐琅。

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画有十二幅《月漫清游》册页,其中有二幅画上了手炉。在一幅观赏古画的画中,六名贵妇人长衣束带,挽发高髻,头戴米珠及点翠饰物,在殿上观看书画。旁有仕女二人,拿着取暖的火炉。乾隆为该画作御制诗云:"眷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轻寒不进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皇太后六旬庆典》里记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赠品中便有铜手炉一千五百个。

大户人家的小姐,袖中藏一小炉,显大家闺秀之妩媚;达官贵人,大殿的条案或八仙桌处摆放一炉,包浆油亮,雍容华贵;书香门第,求学途中,以暖炉相伴,御寒取暖,可防手冻而难以操笔。

手炉的暖与香,是有传递性的。从大户显贵,到寒门众生,都捂过弥足珍贵的时光。

一篇70年代的散文,讲幼时寒冬,家里有一个手炉,通常是母亲从灶里夹几块小小的余炭,孩子们乘热先把暖手炉送到奶奶房间,奶奶象征性地烤一下手,就说暖和了,让孩子们赶紧拿走写作业时捂一捂。一个冬天,暖手炉每天都在家里每一个人的手上转一圈。黄铜铮亮,提手泛光,岁月就这样起了光泽。

那是电暖不懂的手泽,是皇室不懂的人间。

相关文章

  • 炉暖岁香

    “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 突然迷上手炉。红炭沉香,幽幽的暖,盈盈的香。我说,有助写字画画静心。“母后” 一语道...

  • 极致的单纯是病态——读《沉香屑 • 第二炉香》

    作者:团小暖来源:公众号 团小暖 《沉香屑 · 第二炉香》不是《沉香屑 · 第一炉香》的续作,至少在情节上没有连续...

  • 咏亥(原创)陈曙准

    炉升烟暖岁福亥, 乌金豪侠裕康来。 桃柳待芽绛芳兰, 香雪劲草拭春裁。

  • 《菩萨蛮》

    兽炉烟暖香衣透,透衣香暖烟炉兽。闲日落花残,残花落日闲。 袖罗滴绿酒,酒绿滴罗袖。愁见更凝眸,眸凝更见愁。

  • 愚夫杂记(21)

    雾里朝晖雀鸟声 红茶热饮暖春风 坐等昏沉随所散 燃炉燻香翻华严

  • 《倾城之恋》阅读打卡 20181130 day 40

    20181130 day 40 书名: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章节:第一炉香/第二炉香 梗概: 第一炉香 高中女生...

  • 金刚经诵读01 香赞

    炉(lú)香(xiānɡ)赞(zàn) 炉(lú)香(xiānɡ...

  • 酷相思

    一夜东风春暖暖。月光满,君颜灿。小楼内,溶溶诗酒盏。烛影曳,炉香染;烛影灭,魂香染。 一去经年难会面。忍泪眼,魂肠...

  • 愚夫杂记

    静看轻烟炉漫出 若隐檀凝入鼻香 听得雀舌鸣交集 暖阳斜照当空蓝

  • 《第一炉香》:炉香袅袅

    读《沉香屑第一炉香》,点上一炉香,闻香识女人。 发表时,女神逆天二十三,颜高嫩出水,妙手老司机,出名趁早,人生还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炉暖岁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ht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