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般的月光:甜白釉

作者: 惠浅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20:21 被阅读5次

    单色釉,又名“一色釉”“纯色釉”“一道釉”。

    宋元时,单色釉的创烧已经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官窑出品臻于顶峰,“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境界。

    甜白釉瓷为明代永乐朝御窑厂创烧的一种洁白的釉色瓷。

    在极薄的胎体上,施不含铁或含铁量极低的白色乳浊釉,再高温焙烧还原出成色极白的莹润釉色,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和甜净之意,故称甜白釉瓷。

    白釉源于北朝。永乐年间的白瓷,方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的境界。而直到明朝末年,白砂糖传入中国,其色与感觉让人联想起白瓷,故得名甜白。

    甜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又称“葱根白”,“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甜白釉洁白肥厚莹润如玉,釉面满布极细的小孔俗称“棕眼”并呈现似乎难以觉察的橘皮纹。高白泥+甜白釉的组合,经历1330℃ 高温烧制的硬质瓷。

    由于眼细小紧密,它们与釉内的微小气泡使光线散射,从而产生一种特别的柔和感,致使甜白釉成为既区别于历史上邢窑、定窑、德化窑、又不同于同时代及以后的景德镇白釉的一代绝品。

    明永乐开始,大量烧造甜白釉。永乐甜白釉器最明显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胎体迎光透视,呈现极浅淡的粉红色,二是釉面积釉处呈虾青、水绿或灰黄的光泽,釉面偶然显露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淡淡的虾青色釉。映光处能映见手指螺纹,大部分无纹饰,少数有暗花。宣德甜白釉仍是薄、厚两种瓷胎。但浅划暗花者增多,常见纹饰为龙凤和缠枝花。

    中国陶瓷史,本来就如一幅以泥为线条,经由历代巧匠逐一添笔,填色而完成的绘彩长卷。

    甜白瓷,如同一张白纸,也如永乐皇帝一生的命运。永乐皇帝自幼失去母亲,得位不正。当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十三年之藩北平”时,一位法名道衍的僧人向其建议:“大王诚能用臣,当奉上白帽子戴”,他所言“王”字上加一“白”字,实际上指的就是“皇”字,隐语朱棣不久将荣登皇位。

    “白”字,在《周易责卦》中这样解释:“上九,白贲,无咎”。“贲”原指斑验华彩,却追求白的程度:“咎”则是“凶”的意思,“无咎”即“无凶”。全句意思是,当斑驳华彩回归到素朴无华的白,那么就吉利了。

    白色成为永乐一朝吉祥色,甜白瓷,一直作为永乐时期的宫廷用瓷。为了取信于民,朱棣举办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法会。由于在中国文化中,白又表征“义”,他动用了大量甜白瓷作为祭器。祭祀所建的庙宇——大报恩寺的塔身全部是用白瓷砖建成。

    白而不空,蕴含深意,有虚实相生之趣。清代,文学上对明朝白瓷的描述比较具体,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莹白,形容质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珑剔透,概括了永乐、宣德时期的白瓷特点。

    子夏曾问孔子,“素以为绚” 之意;孔子说,唯白受彩。只有洁白的质地,才能涂上绚丽的色彩。

    历史长河中,纷繁炫彩已随时间漂洗淡去,而甜白的釉色仍始终如一。在这个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得过于绚丽的年代,当人们寻一隅安静,品杯细细观赏,那莹润、细腻、洁净的质感,仿佛从视觉直达味觉,平静地诉说着若即若空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糖般的月光:甜白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rm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