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婚姻育儿读书
(强烈推荐)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强烈推荐)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作者: 32a02ac9115b | 来源:发表于2018-07-10 12:37 被阅读56次
    图片选自网络

    提到孩子的学习,我们的感觉是:老师讲课,孩子听完做练习,知识就掌握了。孩子的头脑就像一个黑箱,知识怎么进去,进去后发生了什么,要用的时候是怎么拿出来的,我们一无所知。

    一无所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父母和老师会无端端拿孩子出气。比如,他们把乘法口诀告诉了孩子,却发现孩子还是不会算“16×8”,这时他们要么会批评孩子不专心,要么就怀疑孩子头脑有问题。

    如果知道孩子头脑这个黑箱里头的秘密,我们就能多一份信心和耐心。

    有一本书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它就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它的作者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从书名上看,它好像是为老师量身定做的教学秘籍,但读完全书后发现,它更像是一本介绍思考的科普读物。

    图片选自网络

    这本书的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个是思考的工作原理,第二个是思考效率的提高

    (一)思考的工作原理

    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什么呢?如果你问一个学生,他可能会给你列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如果你问一个学校管理人员,他可能会回答:“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其实,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会思考。像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科目,都是为了锻炼某方面的思考能力而开展的;像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无非是锻炼思考能力在三个方向的应用水平。

    思考由大脑负责,尽管我们觉得思考很高级,但是思考并不是大脑的强项。

    比思考更强的有两个。一个是身体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当你看到一幅画时,视觉会帮你立刻捕捉整个画面,你甚至还没来得及思考。

    另一个是记忆,也可以说是经验。比如,你走在路上,遇到红灯就会停下来,这不是你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你之前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你刚好记得。

    因此,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更愿意凭经验办事,而不是动脑筋。不过,大脑其实很喜欢思考,我们习惯称之为“好奇心”。

    有好奇心是好事,但不幸的是,好奇心相当脆弱,给点打击就碎。保护好奇心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是因为学校不能持续地让他们体验到这样的成就感。

    提供成就感的思路有两个,一个是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另一个是提高思考的能力。前者在短期内可以稍微用一下,但长远来看,孩子终究要学会直接面对问题,所以提高思考的能力才是正道。

    要想提高思考的能力,先得了解思考是怎么回事。

    大脑是思考的主要阵地,我们用电脑类比大脑来解释思考这件事。

    思考的主要部件有三个,一个是周围环境,相当于“U盘”;另一个是大脑的工作记忆,相当于电脑的“内存”;还有一个是大脑的长期记忆,相当于电脑的“硬盘”。思考的对象是信息,相当于各类“文档”。

    思考其实就是把“U盘”和“硬盘”的相关文档一起放放入“内存”打开,重新整合以后,把结果放入“硬盘”存档的过程。

    为了思考的正常运行,“硬盘”里需要积累两工人东西。

    一个是事实性知识,相当于各类“旧文档”。“旧文档”有四个好处。

    第一,帮助理解“新文档”。比如,你想了解什么是汤姆斯杯,如果你知道什么是世界杯的话,就可以类比知道,汤姆斯杯是各国的男团羽毛球赛。

    第二,帮助填补对方“故意”留下的信息空白。比如,好友兴冲冲地跑过来问你:“今晚买哪支队赢?”你马上就知道好友问的是世界杯下注,而不需要她详细地解释。

    第三,合并相关“文档”,释放“内存”。比如,你看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个词时,需要占用13个字的“内存”,如果你知道它是英国的全称,就可以马上用“英国”代替,瞬间释放11个字的“内存”。

    第四,具有复利效应,懂得越多,学的越容易。比如,数学知识丰富的孩子,数学会学的更轻松。有的孩子数学学的很吃力,可能不是因为笨,而是基础没打好。

    除了事实性知识,另一个是过程性知识,相当于各种“软件”。

    “软件”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有了它,你才可以对各类“文档”进行打开、处理和存档。比如,你可以背诵诗词,可以进行数字运算,可以和别人聊天,可以做各种美食,等等。这些都是“软件”的功劳,有的“软件”处理简单任务,有“软件”的处理复杂任务。

    (二)思考效率的提高

    了解了思考的工作原理,接下来就是如何提高思考的效率。我们可以从思考的结果过程两个角度来看这件事。

    大脑把思考的结果存到“硬盘”里,结果的质量越好,意味着效率越高。

    知识那么多,精力那么少,哪些值得存入“硬盘”呢?一个中肯的建议是:对于日常的生活而言,报纸杂志和简单的科普读物提供的知识是起码的底线;对于学习的科目而言,基本的概念、技能和思路是积累的不二选择。

    知识选好了,简单的知识好说,复杂的知识怎么办?复杂的知识难以理解,是因为它们常常涉及抽象的概念。

    认知学家给我们一个建议,就是利用已有概念和具体实例来理解新的概念。比如,你想了解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借助三角形和“两条边长度相等”的概念,并结合相应的图形来理解。

    知识存入大脑以后,我们希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随时提取出来解决问题,这就是知识的迁移

    迁移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常常纠结问题的表面,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小明七月份的零花钱有200块,七月份比六月份少50块,请问他六月份的零花钱是多少?

    问题不难解决,但是许多孩子一看完题目,就列出“200-50=150”的式子,这是错的。不是孩子不懂加法,而是因为孩子被题目中的“少”困住,没办法看出这道题的本质是加法运算。

    知识能不能顺利地提取,除了看清问题的本质,还取决于知识在大脑里怎么放。存入的知识在大脑里是如何摆放的呢?答案是根据知识的意义,即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的人根据知识的表面分类存放,比如他们手机里头的APP,微信和印象笔记放在一块,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有的人根据知识的本质分类存放,比如他们会把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放一块,因为它们都是笔记类APP,尽管一个是绿色,一个是蓝色。前者通常是新手,后者则是专业人士。

    因此,从思考的结果看,教师和父母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孩子思考知识的意义。对此,作者推荐的方法是讲故事。另外,有些知识的意义实在难找,可以借助记忆法的帮忙,比如背单词。

    在希望结果质量好的同时,我们还希望思考的过程可以变得更快,这是效率的第二方面。

    思考速度的最大局限,就是大脑“内存”的空间有限,而且还没办法扩容!别担心,我们有两个解决的办法。

    一个办法是把部分的知识合并,释放部分“内存”。这点在上文已经说过,需要大量积累正确的“旧文档”。

    另一个是升级大脑“软件”,让思考自动化。一种方式是压缩知识信息进入大脑“内存”的过程。比如计算“7×9”,记得乘法口诀的孩子脱口而出,不知道的孩子还要慢慢数。

    另一种方式是优化信息在“内存”中的处理流程。比如拼音打字,刚开始你需要很努力地打对每个字,到后来,你就可以用微信和别人愉快地聊天,丝毫意识不到自己在打字了。

    不管是合并知识,还是升级“软件”,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练习,持续不断地练习

    练习可以说是活动,比如投篮、切肉或者唱歌;但是一个活动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练习。

    第一,有主动提高的意识。只参与但没想着提高的活动,只能算是经验。比如许多老司机有着几十年的驾龄,但大多数的驾驶经验都来自上路的头几年。有的老教师常常自诩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其实他的水平可能和教书五年的年轻教师差不多,他不过是把五年的经验重复了十几年而已。

    第二,寻求反馈。只有反馈,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在提高。比如你在投篮,我问你:“你的动作标准吗?命中率多少?在哪个点的命中率最高?”如果你一个也回答不出来,可能你投一千次,还是老样子。

    第三,完成额外的辅助性任务。比如唱歌,你想提高自己的水平,是不是意味着整天泡在K房?不是,你还需要练习气息,还需要练习音高、节奏和节拍等等。跑步运动员也不是整天赛跑,人家还会经常做些负重练习提高心肺耐受力。

    从一个初学者到专业人士,需要练习多久?在大多数领域,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法则”。

    练习有两种方式,集中练习分散练习。前者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后者有助于能力的巩固。比如学习乘法,刚开始,你需要不断地做练习,直到掌握乘法。掌握以后,你只需要每天做一道,或者隔几天再做一道,就可以轻松地巩固。

    因此,从思考的过程来看,提高效率的秘诀,只有练习。“天道酬勤”是有道理的。

    最后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我们需要相信努力能让自己更聪明。如果聪明只是靠天赋的话,我们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是白费力气。幸好,大量的数据表明,后天的努力才是进步的关键。

    的确,世界上有不少天赋凛异的人,如果你刚好是其中之一怎么办?请加倍努力!有句很好的鸡汤:“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聪明,而是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第二,在通往聪明的路上,一切靠能力的积累。有的孩子喜欢追求所谓的“快速学习法”,比如学习某条数学公式,听到老师介绍的记忆口诀,就如获珍宝,死死地记住,结果考试错的一塌糊涂。其实,口诀只能帮助记忆,学习数学的唯一办法,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推理不行咋办?只能靠脚踏实地地积累!

    本书的精华,基本上就讲完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细节,不妨找到这本书一阅为快吧!

    参考资料: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作者:(美) 威廉厄姆Willingham.D.T.)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年

    -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强烈推荐)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uf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