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个高中同学到我们这出差,出去见了一面,他说:我看你的生活,除了孩子还是孩子,这次出来见面也是太不容易了。我理直气壮地说:“对啊,不是说一切的成功,都比不过教育孩子的成功吗?你自己不带孩子,你就无法体会啊。”
事后一想,除了工作,我其他的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哪怕出去旅游,也要时刻惦记着孩子,生怕因为我不在,孩子作业完不成。
我以为,离开了我的照顾,孩子会不习惯。而孩子第一天会打电话问,这道题目怎么做,之后几天就没有声响了。原来,没有我,孩子也能自己完成的。
这世上,没有谁离不开了谁,每个人都有适应性,都会适应新的环境。说不定,他们还会过得更快乐呢。
1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说:人的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很多人活得累,就是因为搞不清楚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譬如,学习是谁的课题?那是学生的课题;谈恋爱是谁的课题?那是恋爱者的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交友课题,学习、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但我们常常会妄加干涉别人的课题,还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帜。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一直以为孩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我为了他学习新知识、我陪他做作业、我陪他上兴趣班等。孩子的事情,每天占据了我除工作外的大部分时间。曾经,我以为我这样做很对,孩子大部分时候还是挺乖的。
孩子和我在一起时,我会哄着他做事情,他大部分也是顺从的,而到了奶奶家,他就只想着看电视,任爷爷奶奶怎么说都不听。这让我意识到,孩子平时的乖,可能是在我的影响下,而离开了我,他就释放了。
我一度感到苦恼,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仍旧没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帮他选的兴趣班,也没见他有多少热忱。直到我看到书中的一句话:把孩子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为什么要去干涉太多。人们常说“吃力不讨好”,那可能就是去干涉了别人的课题,别人为什么要领你的情呢?
很多陪孩子做作业的家长,都会因为陪做作业而生气,我自己也何尝不是,为了不批评孩子而把自己憋得内伤。现在想想何必呢?
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在学校里有老师教你知识,这是老师的职责;在家里,我没必要催着你,因为作业是你的,不是我的。你需要我的帮忙,我会随时提供帮助,但我的帮助是为了你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课题,而不是帮你完成课题。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如果真的能“断舍离”,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情,我们会省去多少烦恼。
2
努力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要学会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也就是要努力做到“课题分离”。
如何区分“这是谁的课题”?可以考虑一下这件事情的主体是谁,这件事情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就拿发朋友圈来说吧,发圈是自己的事情,但别人点不点赞、评不评论是别人的事情。而我们常常会期待别人的点赞和评价,这就属于课题不清了。也就是说,别人如何评价,是别人的课题,与我无关,我也无法左右。
想到这,发现我就是常常被别人的课题所烦恼,会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也常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而我去给别人点赞后,还会特别期望别人给我点赞,心里觉得,我都常常来给你点赞了,你也得礼尚往来啊。而这,就成了我烦恼的一部分。
如果,能进行课题分离,不去背负别人的课题,那就会活得轻松、自在很多。
此外,也会有一些人直接就会来干涉我们的生活,譬如,我们的父母。如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很难不受父母干涉,他们可能会看不惯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我们的交友、育儿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或直接打乱我们的节奏。
我有个朋友小倩,很喜欢旅游,但是,每次旅游她都会瞒着父母,回来之后才会告诉父母。因为,她的父母常跟她说,旅游又花钱又累,你每次出去玩我们都特别担心,就不要去旅游了。还好,小倩是和父母分开住的。
我很佩服小倩的做法,旅游花钱、累人是自己的事情,但我可以不让你们担心,我就可以悄悄去,回来了再告诉你们。
有时候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我的父母和我的公婆都不太会来干涉我们,我让他们帮忙的事情,他们会给我做好。家里的重大决定,一般也是我和孩子爸一起商量,想想还是很幸福的。
3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允许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你不用去寻求别人的认同,别人也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倘若真能做到,很多烦恼就会轻轻飞走。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在英文中,共同体感觉叫做“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对社会的关心”。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当我们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一部分,乃至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就不会执着于一个人、一件事情。
当你执着时,把这件事放到30年后看看,把这件事放到世界中看看,也许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小的事情。找不到工作,那只是暂时找不到而已;没找到对象,那也是暂时的而已。曾经你以为天大的事情,跟世界上其他人的经历一对比,可能就是一桩小事。
当我们不再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就是开始了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我们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
书中说: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我们一直会在说的存在感、价值感。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退休的人,退休前精神抖索,退休后就没了精神。离开了单位, 他们失去了让自己有用的地方,没了存在感。可能之前给自己设定的共同体太小,以致于没法立即在其他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的一个长辈,在退休后突然就无所是从了,整日郁郁寡欢,直到他开始去学拉二胡,脸上的精气神又回来了。
每个人都属于多个共同体,属于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网络社群、国家等。当我们不着眼于一处,就能感受到广阔的舞台,在多个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处体现自己的价值。
想起自己第一次求职受挫时,竟然跟自己说了一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世界那么大,我又何必执念一棵树呢?
当我们把每个人都看成独立的个体,我不干涉你,你也不干涉我,烦恼自会轻轻飞走;以“虽不同而平等”的“横向”关系,把自己看作是世界乃至宇宙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共同体中呈现自己的价值,也就走在了幸福之路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