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僚制度简史(六)

作者: linwood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08:45 被阅读119次

    宋朝:

    宋朝官僚体系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主要是当时整个南北宋时期国内外的环境比较复杂,官僚体系调整,也有适应形势需要的原因在。这三个阶段基本可以分为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整个官僚体系开始进一步精细化,也开始向着极端在发展。

    主要原则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文官压制武官。

    但在内在的具体形式和名称等方面有了较的变化。

    一、北宋前期

    赵匡义等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帝对整个官僚体系和军队的控制,避免再发生下属篡位,频繁改朝换代的悲剧。在设立官僚体系时,基本废弃了唐朝以来的三省六部制。改成了所谓的“中枢官制”。中央一级分为三部分,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使。中书负责民政,枢密院负责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这三个部门等级相同,不相互同属,上面不设宰相。而是设立一个叫“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位,在名义上行驶百官之首的职权,有时候这个平章事不止一个人,而是很多个人。还要另设一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为牵制名义上的宰相而设置的。这样的架构,权力最大的就是皇帝,原来的六部只保留一个名号,基本所有权利和人员都被分拆转移到这三个部门中。也就是等于皇帝直接控制了民政财政和军政,皇帝兼领宰相的职权,有效的完成了中央集权的目的。

    二、官员开始分为虚职和实职两类。

    虚职就是有品级,有工资但没有实际的职位和权力的。这种是包括宋朝前期那些前朝留下来的官员和元老之类的,还要就是后来封的皇亲国戚、功臣,包括杯酒释兵权的那些人,都是高品级高待遇养着的,但不能安排实职的工作。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原来的尚书、仆射、侍郎、大夫、郎中等,已经不能代表一个官员的职位和权力了。这些名词都变成一种称号而已,一个尚书,已经不是管理六部之一的高官了,只是一个可以享受尚书待遇的勋贵而已。

    实职已经变成了用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来表示,如知县、知府、知州、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官职名称更加难懂了的原因。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县令变成了知县,太守变成知州或知府的了。

    三、宋神宗时期

    随着北方政权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事务的增加,皇帝一个人已经无法应付日常管理了。而且,整个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局势也在变坏,国内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王安石的改革不断推行,既然涉及到改革,官僚体系的改革、官制的改变就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为此,历史上著名的“元丰改制”就开始。改制的主要方向是恢复唐朝比较成熟的三省六部制,将权力从中书、枢密和三司中重新安置回六部之中去。将原来的按功能划分,重新回到按职权划分。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审核、执行的结构。现代政府架构其实都是按照这个理念和原理来设置部门的,可见三省六部制的先进性。

    但无论怎么改,中央集权底线是不能动的,平章事、执政等替代宰相位置的岗位没有变,但三省的主官一般都是空置的,没有尚书令、中书令等。只设次一级的、级别较低的左右仆射、侍郎等职位统领各省。同时也取消了平章事的职位,用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样一个奇怪的岗位作为实际的百官之首,行驶所谓宰相的职权。参政知事也取消了,任命了四到五个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形成类似于宰相的决策班长。目的还是为了分散官僚系统的权力,便于皇帝控制官僚系统。而且这些位置都是兼职,还能减少官员臃肿的风险。

    四、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形势更加恶劣,但官僚体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实已经没有更好的官僚体系可以用了。具体看,还是有一些特点,总体就是皇权衰落、官僚势力重新崛起。想想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不奇怪,北宋灭亡,官僚集团重新扶植起一个新的、偏安一偶的朝廷,这种皇帝不是自己打的天下、坐享其成,那肯定是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分权给官僚体系。

    所以,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个在北宋初期的虚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叫做“祠禄制”的制度,也叫“奉祠”,有点像现代的退休金制度。就是官员们在不愿意做官、不想做官、被排斥、被打压、被政治对手攻击下台的时候,可以领着俸禄回乡下去养老或退隐,是有工资拿的。而不是像以前的那样,只要官职没有了,收入也就没有了。这种新的制度为官员提供了一条非常优厚的退路,无论是不得意还是政治斗争,都有一个保底的下场。

    而且宋朝基本没有杀文官的习惯,从而导致南宋时期出现了大批吃朝廷的退休官员。有人认为是加大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并让官员、文人士子失去了进取心。成为没有斗志、没有上进心的群体。一言不合就要“奉祠”,给自己找足了退路,想“奉祠”就“奉祠”,那里还有心思为民为国。这种制度对国家朝廷和官僚体系产生了什么影响尚未得知,但有了这么一群不用为生计忧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那么文化事业肯定是会繁荣的。比如朱熹、叶适、真德秀、魏了翁;陆游、杨万里、辛弃疾、刘克庄等人,他们都是在“奉祠”期间,取得了学术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的。

    南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宰相的位置又用不同的方式回来了,比如,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避免出现三省无法协调的事情出现,因此皇帝设立了一个叫“平章军国重事”的职位,全权负责军国大事,只对皇帝负责。还有一些太师、太尉等称号,都是相当于宰相职权的人。比如秦桧、贾似道等人,都是当时的实际宰相,最高权力执掌者。

    自从唐朝设立翰林院之后,宋朝将整个制度不断的发扬光大,先后设立了龙图阁、天章阁等,官员称之为学士。后来还发展出了所谓的“殿学士”的衔称,有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几个等级。这种“殿学士”的资格极高,一般都是高官权臣荣休或退位后,才能担任的。普通官员是没有资格成为“殿学士”的。

    从整个官僚系统可以看出,宋朝的官员待遇更加多样化,也更有保障,还有退休金。队伍也更加庞大了,这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当时的国家形势是分不开的。没有当时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没有北方西夏和辽金的压力,宋朝可能会像明朝那样,提前走进封闭的系统中。因为权力带有自动强化、自动自我加强集中,形成皇帝集权统治的属性。所以,皇权是很容易走向极端的。因为有了外部的强大压力,皇帝要想保住皇朝,就要懂得笼络人心,要懂得用人,起码你的待遇要比北方的国家要好,人心才会在你这边。所以,宋朝的官僚体系的特性,是受当时社会和国家环境很大的影响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官僚制度简史(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yd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