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僚制度简史(四)

作者: linwood | 来源:发表于2019-03-03 09:15 被阅读16次

    隋唐官制

    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乱世的实验和磨合,更加先进的官僚制度和体系被整理、总结了出来。之所以用整理和总结这两个词,是因为任何新事物都不可能凭空想象,或者一下子就出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一步的总结改进而来。包括像计算机、纸张、印刷术、车轮这些伟大的发明,其实都有一个漫长的几千年、几百年的萌芽、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最后才被一些天才总结成一个新的发明。

    到了隋朝,在伟大天才隋文帝的主持下,由历史上第一大家族的博陵崔氏子弟、政治高手和天才崔仲方总结出来,影响到现在的先进的官僚体制——“三省六部制”。这是一个继秦朝的郡县制之后最伟大的政治发明。它的出现,一举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大一统的格局,也奠定了农耕文明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文明成就。没有三省六部制,就没有后来的唐宋盛世高峰,更加没有明清那种严密的社会控制体系。也没有可能在中国这块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贫瘠的大地上,出现4亿人口的时候,还有能有和平时期,还能有太平世界。这些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先进的官僚体系发挥的最大贡献。

    三省,包括尚书、中书、门下。

    1、尚书省:“尚书省,事无不总”

    掌管全国政务,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相当于国务院。设尚书令、左右仆射各1人。下设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要说明一点就是,从曹操以后到隋唐,甚至宋,都甚少设置宰相、丞相的职位了。这种文官之首对皇帝的制约实在是太大,没有一个皇帝喜欢。朱元璋设了一个宰相最后还是被宰了。这种官制一直使用到清末,历经两千年都没有变样。一方面显示这种官僚体制的先进,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

    从18世纪到现在,谁又何曾讲过百年不变的制度和事物?十年不变的都已经是老古董了。

    2、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令、传达诏令的机构

    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等于中央办公厅之类的职能。是为皇帝做决策提供内容、支持、分析和形成文字的机构。是皇帝身边最重要和最亲近的官僚。可以说是皇帝的决策中心,尚书省是执行中心。

    3、门下省,是御使大夫演变而来,掌管审查政令及封驳等职能。

    也就是说,皇帝的政令、诏书、圣旨,要经过门下省的审核盖章后,才能正式颁布,才具有法律效应,才会被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就有将圣旨驳回去的权力。所以说,皇帝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干的。

    这三省六部就是朝廷最主要的官僚体制结构和权力结构。可以说分工明确,将国家政务按流水线般的操作流程进行处理,简洁、高效、完备。发起诏令、审核、执行,一气呵成,相互监督,又相辅相成。基本上减少了一人独大的安全隐患,避免官僚集团把控朝廷、架空皇帝的局面出现。

    4、内史省

    也就是专门跟着皇帝身边记录皇帝在各个场合的封赏、命令之类的诏令,同时负责宣奏已经批准的诏令。就像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拿着圣旨到大臣家里说“圣旨驾到,奉天承运皇帝,曰”的那些人,就是这个部门的官员。

    电视上看似皇帝开金口很潇洒,说升官就升官,说赏赐就赏赐。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皇帝开口,绝大部分都是提前商议好的,大臣们同意的。那些一高兴的就封官、赐爵、赏赐大批宝物的事情,基本不可能发生。而且,但那些官位、爵位、赏赐的东西的名称,皇帝也记不住那么多。怎么可能随时随地进行赏赐?所有的事情,都是后面有一大批人进行操作才能进行的。

    就像升官,那时要登记、做到档案、走流程到相关部门备案审批,然后还要刻印章、发证等程序,然后才能公布,才能上任。不是在皇宫里一高兴就升官,然后就能上任。赏赐东西也是一样,皇帝的任何东西都是有背景、有意义和有等级的。特别是在封建王朝,所有的事情都象征着等级和意义。皇帝要赏赐一个大臣珠宝和其他贡品,那么是需要考虑他的品级、功劳、示范作用,上次他的同级、上级、下级在差不多的事情上的赏赐是什么,是否符合礼制和地位等等,都有讲究。这就是为什么要设立内史省这么一个专门的部门的原因。

    5、秘书省

    所以秘书这个职业自古就有的,而且是一个高官的职位,是整个官僚体系中的一员。设有秘书监(正三品)一人,次官有秘书丞、秘书郎、校书郎、正字、录事、作曹、太史曹等不同职位的人员。主要负责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史书修订等工作,就像党史研究室,关键时刻是很重要的。这和现代的秘书有区别,不是领导身边的人,而是和书、资料打交道的人。

    6、内侍省

    以太监为主,负责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工作,这个正常来说不能算是官僚体统的一员,只是皇权的构成部分而已。

    7、御史台

    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没有变,隋朝时这个部门叫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从三品),次官为治书侍御史。属官有侍御史、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录事等。御史职掌纠察弹劾、出使巡察,监诸军旅、、奉诏出使,慰抚劳问,并持节察按,遇有冤狱则受而奏之、有功则上报其事迹,加以旌勉等职能,就像是纪委。监督、察举天下百官,是整个官僚体系中的监督者。

    8、隋唐的地方官僚体系

    在隋朝就正式升级为州、郡、县三级,而且各级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和增加,官队伍也逐渐扩大。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开始成型,开始引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风潮,成为稳定社会、发展社会最中坚的推动力量。同时,这也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因为不够庞大、复杂的官僚体系,已经不足于管理人口越来越多、事物越来越繁杂的社会和国家了。

    州、郡、县

    是按区域大小、人口多少和税赋贡献的多少,分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如上上为第一等,上为第二等,上中为第三等如此类推。而且各层级都有两套职官,一套由中央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员,如州这一层级的刺史、长史、司马、录事、军事、功曹、户曹参军事等;另外一套由刺史直接任命和管理的官员,如典签、州都、郡正、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部郡从事、仓督、市令等。

    郡这一层级也是如此,如太守、郡丞、郡尉由中央吏部直接任命。其他的办事人员如光初光曹、光初主簿、县正、功曹、主簿、西曹、金、户、兵、法、士诸曹,由太守任命。

    县,除主官由吏部任命外,其僚佐也由县令自行招聘。所以古代很多官员是自己带家人仆人师爷等去上任的,并不是这些官老爷要享受,而是官老爷的工作人员,国家允许的。如果穷人子弟,没有人手,到任后可能被当地官员欺压,无法开展工作。

    在隋朝,这套三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已经十分庞大,入上上州额定官员323人;上中州311人;就是下下州也有156人。上上郡额定官员为146人,上中郡为141人,下下郡也有97人。上上县额定官员99人,上中县95人,下下县也有47人。当然,这个数量级和现代社会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但在古代,这已经是自周天子以来最庞大的官僚队伍了。因为按照隋朝初期的行政区域划分法,是按州郡县三级管理架构,单州就两百多个,县一千多个。随便一算就是上十万的官员。

    除了人数众多,还可以在《隋书》志二十六到志二十八的内容可以看到,隋朝的整个官僚系统已经是非常先进了。其中明细的规定和安排,可以媲美现代人事管理的“三定表”。隋朝的官僚体系,已经明确规定官职、品级、俸禄、名称、人数和职责。当我们在平时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皇帝好像随意就给一个人封官,封将军、校尉之类的。其实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发生这种口头上就给人封官的事情,因为整个官职复杂无比,涉及的一个人的待遇、品级、俸禄、尊卑,甚至是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都是固定的。在敕封之前,是需要专业的官员核对清楚后,才能下达封赏昭令的。否者,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分分钟将人一个人官职封小而闹笑话。

    如1、县为国曰相,大县为令,小县为长,置丞、尉。郡县置吏,亦各准州法,以大小而制员。郡县吏有书僮,有武吏,有医,有迎新、送故等员。亦各因其大小而置焉。摘自《隋书》原文

    如2:中书令,侍中,散骑常侍,领、护军,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列曹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已上并中二千石。)左右卫将军,御史中丞,(已上二千石。)太后卫尉、太仆、少府三卿,太常、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光禄、大匠、太仆、鸿胪、太舟等卿,太子詹事,国子祭酒,(已上中二千石。)扬州刺史,(凡单车刺史,加督进一品,都督进二品。不论持节假节,扬州、徐州加督,进二品右光禄已下。加都督,第一品尚书令下。)南徐、东扬州刺史,皇弟皇子封国王世子,品并第三。摘自《隋书》原文

    可能也正是在如此精密、庞大、有序的官僚系统 支持下,隋朝才可以在中国纷乱几百年后再度统一。这已经是很长时间内,无数英雄豪杰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了。以前一直想不通的事情,为什么隋朝统一没才几十年,就爆发出强大的实力,第一代杨坚时期就可以北击匈奴,南统南朝;到了杨广为帝后,更加可征发庞大的兵力,征讨吐谷浑、三征高丽,还可以迁都、建大运河等等。其实,隋朝建立的精密的官僚系统功不可没。如果没有这么一套系统,不但庞大的中国无法管理,可能连税收都无法征收。没有税收,就不可能有军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国力。

    但偏偏这个系统还是太过精密,州郡县三级管理太过复杂,官僚众多,王朝负担太重。更重要的是,州郡县分的太细,数量太多,单州就两百多个,中央六部根本无法管理。而且人多事少、是非多、庸官多。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般的有为之君都会看不过眼,都会动手改革。杨坚正是这样做的,隋朝一开始是按北周以前的官僚体系,地方设置三级管理机构,后来人多问题多,负担也重,因此建国三年后,杨坚就三级制为两级的州县制,撤除了天下几百个郡。

    二十三年后,隋炀帝杨广再次进行改革,他首先收回官员任命的权力,地方主官无权任命地方的部门官员,全部有中央吏部任命。其次是撤州改郡,重回秦朝的郡县二级制。一个有190多个郡,1200多个县。无数官员由朝廷吏部直管,包括三年一次的考核、任命、调整、晋升等。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这种庞大的人员如何管理,确实是个难题。虽然这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改革 方式就需要讲究了,因为这样一改,就会触动大量官员的利益,导致大量文人失业,这是要惹大麻烦的。

    但无论如何,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就这样开始生根发芽,开始不断影响中国的政治、社会、皇权、官僚士绅等方方面面的发展。一直到今天,这种设置政府机构的思路才开始慢慢改变。因为以欧美为首的国家,实验出了一种更加先进,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构。

    唐朝官僚体系仍然以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为主要架构,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三省的主官基本成为了宰相,甚至有几个皇帝在位期间是恢复了宰相或丞相的名称的。只有在中后期,皇帝身边的文人顾问团队翰林院的学士们开始慢慢崛起,不断蚕食宰相的权力,最后实权基本落入到翰林院学士的手中。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宋朝,包括明清后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反正权力的逻辑是,谁接近权力核心,谁就拥有更多的权力。

    唐朝在地方官僚体系上也做了一个改变,那就恢复了三级管理结构,中后期定型为道、州、县三级,但划分比较合理,没有像隋朝那样,搞出一百多个一级机构来。

    在军事还增加了大都督府、都护府等类似于大军区制的机构,设立节度使等军政大臣,不但控制军队,还管理民政和财政。特别是在边疆或者是经常发生战争的地区,唐朝后期,这些掌握军政大权的人就很容易割据一方,成为军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官僚制度简史(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yd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