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读书文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 伟大的人格总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知行合一王阳明》| 伟大的人格总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作者: 浅浅1995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9:31 被阅读2次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胸怀天下,不顾自身安危,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为重,为万世开太平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求任何回报,这种人是圣人。什么是圣人,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圣人。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常引用这四句话,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到,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

    我记得在初中还是在高中的教材里看到过这个名字,但当时只是一笔而过,没有仔细的介绍,我一度特别蠢的以为王阳明是贵州人,直到后来看到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才知道了王阳明的有关事迹。当年明月不惜笔墨给我们描述了王阳明的功绩,除了他的心学体系没介绍,其他生活中发生的事全说到了,也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好奇。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本书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从王阳明祖上关系、王阳明出生、少年立志、青年立言、中年立功、晚年立德来一一补充。如果只是将此书作为了解王阳明的一个渠道,补充自己的知识,此书无疑是很棒的。整本书将王阳明的一生都涉及进去,包括一些很细小的事件,也包括一些传闻轶事,可以说,关于王阳明的一切是没有任何事件被遗漏的。而且语言朴素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结构设置得当,情节丰满详实,剧情引人入胜,极富趣味性。但是也有弊端,我猜想作者恐怕是王阳明忠实的粉丝,所以在诸多事件的描述中缺乏客观性,说得好听点是完全相信王阳明,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跪舔。有点主见的人,在看到作者这些描写时会忍不住疯狂吐槽。毕竟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在作者这里,王阳明就是完美的人,他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所以也不免被读者诟病。

    我自认为,在写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时,应该抱有一个客观的态度,这是撰写人的基本原则,就算因为格局的限制导致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应该要相对客观,而不是观点一边倒。否则这不仅不利于读者去理解,也是对前人的一种亵渎。

    真正了解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在我们了解王阳明之前,首先要了解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

    明朝是一个宦官当权的时代,历史上宦官专权的朝代大致有东汉末年、唐朝和明朝,但是相比较东汉和唐朝而言,明朝时期的宦官专权时间最久,虽然他们不像汉唐宦官一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掌握在手上,但因为明朝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极盛,导致宦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权势极大,所以明朝宦官专权程度和危害也更严重。

    而王阳明就处于明朝被其中一个大宦官——刘瑾的统治之下,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坐着的皇帝是朱厚照,站着的皇帝却是刘瑾。面对这样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和一个权势滔天泯灭人性的宦官,王阳明的满腔正义注定要被辜负。

    王阳明曾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第三次好不容易中第,却因为得罪刘瑾而被贬谪贵州龙场,也就是今天的贵州修文县。年少时期的王阳明就立下了要做圣贤的志向,为了能为朝廷效力,解决百姓的安危,十五岁的他写了一封奏折,希望自己能带兵出关,平定经常来扰乱百姓的蒙古人。

    但是王阳明真正辉煌的功绩却是从平定南赣汀漳(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开始,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有四个,其一是平定南赣汀漳(盗匪),其二是平定宁王(王爷叛乱),其三是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少数民族民变),其四是平定八寨、断藤峡(盗匪)。

    我们提起王阳明,大多数时候只知道他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却不知道他同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年少时期他熟读兵书,他所有优秀的军事思想在这四场战役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就连后来日本的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日俄战争指挥官,东方人第一次打败西方人的战争),也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之一。

    每一场战争发生前他都会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他会去主动收集敌人的情报,同时也对己方的情况了如指掌,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再制定全面的攻击计划。王阳明取得战争的重大因素之一,还在于一个心字。技术都是表层的,而心才是深层的。

    就拿平定宁王来说,宁王为这场叛乱准备了十年,手上握有十万精兵,而反观王阳明,他只有两万散兵,没有任何政府支持,同时还要受到朝廷的排挤,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和不作为的政府,王阳明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出击。三十六计,攻心为上,王阳明就是利用了心理战,最后才一举击败宁王朱宸濠。三言两语说不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王阳明本身是儒家学说的爱好者,同时他也对道教和佛教颇有了解,对于生命他更有怜悯之心。所以他提出的“致良知”也是人性光辉的一面。但是在平定的这四场战役里,死伤无数,无论是敌人还是战友,死了许多人,这是不是就与良知相反呢?不是的,这恰恰是他良知的体现。

    辩论界有一个绕不开的辩题,我忘记具体内容了,说错了别见怪。大意是说一个人被绑在铁轨上,而此时正好有一列火车开了过来,火车上装有几百人,火车可以强制停下,但代价是几百人的死亡,而如果不停下,代价是一人死亡,你会选哪个?

    王阳明选后者。众人的生命是生命,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生命,但要是真去选择,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众人生吧。其实我比喻的不恰当,因为王阳明平定的那些人里,和铁轨上被绑的这个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大奸大恶、作践百姓之人,一个是无辜之人,结果可想而知了。

    中国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重大影响不言而喻,他提出的“致良知”是我们一生都应该践行的准则。但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却没有有关的详细介绍,我试着搜索了一下,结果只有一个,不知道对不对,因为我们国家推行客观的唯物主义,而王阳明恰恰相反,他提倡万事万物心上寻,这就产生了矛盾。

    补充:1、朱厚照是明朝最贪玩的小皇帝,他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可他又聪明勇敢,弹指之间应州大败小王子。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也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是明朝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我觉得他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孩子本就是天真烂漫的,释放天性也是遵循天理,但错就错在他生在帝王家。身为皇帝,就应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2、王阳明一生门徒众多,心学思想传播了几百年,但他的仕途并不成功。早年考中进士却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谪龙场,他身体不好,患有痢疾、肺病、足疾,所以他请辞回乡,但朝廷不体恤,却依然命令他去南赣剿匪,甚至在平定宁王后被人扣上与宁王勾结的造反帽子,后来平定八寨断藤峡是因为他体恤当地百姓主动平叛的,但被人诬陷私自出兵,没有奖赏就算了,还要被惩罚。王阳明死后被剥夺新建伯,被扣上“忤逆朝廷”、“叛军同党”、“滥冒军功”、“企图谋反”等等诬陷罪名,直到他死后四十年,明穆宗皇帝才为他洗脱冤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王阳明》| 伟大的人格总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gj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