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史》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这两章讲的是宋以后儒学出现的两个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第二十五章叫“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一,介绍了朱熹的地位。朱熹和由他所完成的理学,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影响了宋以后的封建王朝。
第二,阐述了朱熹的“理”的主张。
按照朱熹的主张,“理”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它早已存在,是永恒的。而在事物之“理”之上,包括一种万有的万般之“理”,又是“理”的概括,称之为“太极”。同时,一件事除了包含事物之理,还是气聚产生的结果。另外,照“性即是理”的观念,这种事物之“理”,也就是事物的特性。
譬如,一只钢笔。钢笔的产生是气聚的结果,但作为钢笔这类事物的一分子,钢笔又具有了“钢笔之理”,也就是钢笔的特性。除此之外,钢笔作为宇宙万物的一分子,除了具有“钢笔之理”,还包含终极之理——太极。这就是我认为朱熹的“理”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朱熹区分了性和心的不同。性是抽象的,心是具体的;性是静止的,心是运动的。二者之间根本不同。
第三,讲述了朱熹的政治哲学。他认为,国家作为一个具体存在的事物,也自有其理。这种“理”就是先前圣王教导和推行的为政之道。
第四,讲述修心养性的方法。这一点,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格物致知”,二是“用敬”。“格物致知”在讲方法,指研究事物,扩大知识,从而领悟更多的“理”。而“用敬”是一种态度,要求专心致志。两相结合,从而使人恢复本性。
第二十六章叫:“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一,阐述陆九渊心学的主张。他认为,“心即是理”,现实是只包含心的世界。
第二,介绍了王守仁的宇宙观。他继承了陆九渊“心即是理”的主张,提出宇宙是一个自身完整的精神实体。
第三,阐述了王守仁对《大学》的解释。
他将《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归纳起来,就是在明明德,明白自己的本性,进而达到“致良知”的境地。
所谓“良知”,就是对良善的知识是一种直觉的认识,它要求照着良知的命令去做事,不得有任何增益或减损。比如。人饿了会吃饭,这就是“致良知”;要是饿了,还在想吃还是不吃,就是违背了良知。
第四,介绍了王守仁的精神修养方法。他认为,人应该做的,首先是确认自己有一颗本来与天地一体的心,然后“用敬”存之。
第五,介绍了理学和心学对于佛学的批评。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是儒学的派别,对佛学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批评。
这就是这两章所讲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