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问你,“你在用什么立场跟我说话?”你是不是会有点蒙?
吴伯凡老师在《伯凡日知录》里面提到,人有三种思考的立场。
一种是不可控的物理立场,两位两种是可控的立场,分别是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
用我们平常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区分这三种立场
物理立场:我们对刚出生的婴儿是物理立场,因为婴儿完全不可控,所以我们会迁就孩子,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责备孩子。
设计立场:比如我们给孩子做了一个安抚玩具,但效果不是很好,这时候我们也不会怪罪孩子,我们会明白是自己的设计有问题,我们会把责任归咎于自己,会想办法优化设计。
意向立场:当孩子有了自理能力,如果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比如偷窃、骂脏话,这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都这么大了,不应该出现这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出现了,那就是孩子的问题,这时候孩子的行为与我们的意向不一致,我们会把责任归咎于孩子。
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意向立场。
情侣间、亲子间、合作伙伴间往往就是因为带着意向立场来看问题,最终搞得不欢而散。
意向立场就是这种单方面地觉得对方有责任该怎么样,但是当你换成物理立场或者设计立场来看待时,往往问题很好解决。
比如针对孩子玩游戏的问题。
如果你站在意向立场,就会单方面地觉得孩子应该要有自控力,如果没有做到,那是孩子的错。
如果你站在物理立场,就会发现,孩子的自控力需要成长,至少到20岁,孩子的自控力才会成熟,所以他现在控制不住自己玩游戏, 那是正常现象。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想办法帮他。
如果你站在设计立场,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怎么转移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或者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孩子。
当你觉得一件事情是对方的责任时,不妨换种立场再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