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863579/73a6ee5929eb0d80.jpg)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上的一句话。
如今,这句话已成了大家所熟知“鸡汤”,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失意的时候,在迷茫的时候,甚至颓废的时候,这句话就像一剂良药,足以慰藉那颗举棋不定的心灵。
看到过一句话,对这种心理的剖析醍醐灌顶:人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总喜欢为自己的妥协和放弃寻找借口,并千方百计使其合理化。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和实行其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就是听过很多道理,“行”就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是我们从外在获取的,而“行”则需要我们对外付出行动。
这正如我们写作一样,“知”就是输入,“行”就是输出。只看不写,没法消化;只写不看,就是闭门造车,都是不可取的。知道并付出实际行动,把道理消化,转化成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得到成长,收获财富。
而导致我们知行不合一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拖延。现在它逐渐被人们称为是一种行为上的病态,叫做拖延症。
它无声无息,却总是如影随形,可以浸透血液,深入骨髓。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恶习,可就是难以改变。
这也是一个关于舒适圈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着固定的生活圈子,面对熟悉的人和事,都会感觉很轻松很自在。
想要突然跳出这个舒适圈,面对陌生的一切和不可掌控的东西,从心理上都会产生抗拒心理,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对工作不满,对工作厌倦,却就是不愿换;
知道刷手机、打游戏耗时间又费眼睛,但是依然一开始就停不下手;
前一秒暗暗地下定决心要努力要发奋,后一秒接个电话就开了小差,继续躺平;
日更写作截止每天24点,却总在23点30以后发文,甚至到最后几分钟卡点发文;
一边嚷着要减肥,要自律;一边又啃着炸鸡喝着饮料,窝在沙发里地追剧;
用着最贵的眼霜,熬着最深的夜;
啤酒放枸杞,可乐加党参………
总在自我救赎和自我摧残中欲罢不能。走不出舒适圈,也克服不了拖延症。
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烦恼。我们能接受顺其自然的改变,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转变。
年复一年的如单曲循环般的生活,看似无滋无味,但是却使我们不混乱。想要做出改变,挪个地方,对于成年人来说,无异于脱胎换骨般难受。除去自身的原因,还有很多外界因素。
可人终究是要成长,要跟着不同的队伍去成长。即使你不长,岁月的流逝也能教会你成长,但是主动出击和坐以待毙的结果是天壤之别的。
比尔盖茨说:“很多人喜欢拖延,他们对手头的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这是最大的恶习。”
正如文友雪,只要是报名参加的课程,每天都列出小目标,并督促自己逐个完成。工作之余还挤出时间去积极参与各种文案写作活动,而且表现突出,她说:“不仅要制定计划,还要去执行!”
认识到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在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着慢慢改变,试着跳出“舒适圈”,制定一个个小目标并逐个完成,慢慢改善拖延,一旦体会到“知行合一”的成就感,那就会逐渐摆脱拖延的恶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