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晴
清晨一位十多年前在广东佛山进修时认识的医生朋友红儿给我发微信说:“亲,看你的简书心理知识很多,你是学了心理专业吗?”这是我们结业以后的第一次联系,还是非常感动,可见她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的朋友圈和简书等。我的很多老同学、朋友虽然很少联系,甚至从不评论、点赞等,但他们一直在阅读我的文章,这让我感到很开心。
实际上,我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只是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著作,还有国内一些心理学专家的书,比如张德芬、武志红等。实际上,我学习心理学的原因是因为我自己有些焦虑,特别是这几年我感受到了中年压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又大,也愈发焦虑。
今天很奇怪,在我们的一个“七零后文艺青年”的群里,大家也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个群里大都是简书上的一些文学爱好者,喜欢写作、绘画等等,大家都处在“中年危机”,这可能是人生中压力最大的时期。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可能跟白开水一样,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当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状况,可以是我们的绊脚石,也可以是我们的垫脚石。没有压力,哪来更大的动力呢?
前几年我感觉自己要被压得崩溃了,通过读书和写作,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慢慢缓解了许多压力。其实,压力太大引发的焦虑症也可以通过读书和写作自愈,甚至还能脱胎换骨,这点我深有体会。这几年我在简书上也写了几百万字了,我之所以热衷于落墨成文,就像农民播种一样,点播心灵的悸动,也像医生治病一样,解剖心灵的问题,治愈心理的疾病。这些文字纯粹是自我陶醉的产物或者属于精神类药品而已,并不能开出文学的鲜花,功效仅仅在于自我感情的疏导,疗愈心理疾病的药方。
我小时候,就喜欢看书,各种各样的书。我的父母是工人,养两个孩子,没有多余的闲钱给我买书,我就找老师、同学借书读,借得最多的就是我的邻居兼闺蜜婷儿,当然那时候最喜欢的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有时候,为了蹭书读,夜深了还不愿意回家,于是常常在婷儿家留宿。前几天婷儿讲起来,还说我们初中班主任老师在班上总把我当成正面教材,说我读书的时候,旁边有一颗炸弹爆炸了,我也会无动于衷。这当然太夸张了,因为我课余大部分时间在读闲书,当然老师是不知道的。
在那些童年和少年的时代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和成年以后的一切完全不一样。那些日子里,阳光更温暖,草木更茂密,天更蔚蓝,雨更丰沛,时间显得更悠长,而且每个人都有趣得要命。对生活,对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有诗意的理解,这是那个美好时代给予我们最伟大的馈赠。那个时候我们对于不断发生的新事物有着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肥沃的土壤,在这块土壤上,文学在萌芽、开花。
初中的时候除了武侠、言情小说,着了迷地背唐诗宋诗,虽然现在已经记不了几首了,但是,其中许多名句还朗朗上口,记忆犹新。而高中学业那么忙还偷空看中国的名著,《红楼梦》就是在高中的假期里看完第一遍的,大学里成天学习枯燥的医学知识,假日里宿舍其他姐妹通宵打扑克“升级”,偶尔她们“三缺一”,我也玩玩儿,其余大部分时间我就通宵看闲书。
学校图书馆很小,没几本书。我就租学校外面书屋的书看,学校旁边书屋的书我几乎看了个遍。只要有点空闲就看世界名著,比如《基督山伯爵》、《红与黑》、《悲惨世界》、《老人与海》等等,那时候,大家都认为那是闲书,考试不考的,都是闲书,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有啥用吗?真没啥用。我一直以为,读的这些乱七八糟的闲书这辈子都没啥用。反正只是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陷入在书里面不可自拔。考试用不着,工作后也用不上。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做医生实在太忙了,但假日里没事儿的时候还是看书,坐着、站着、躺着都拿着一本书,连我的家人都叫我书呆子。不过,工作后需要演讲的时候,我上台演讲或者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时,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就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但也仅此而已了。
如果没有意外,我这辈子也就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妇产科医生,可能因为长期的职业压力,让心理上的焦虑越发严重。然而,突然有一天,有了QQ空间、简书、头条等这些写文章的东西。然后,不知不觉几年时间我就在里面写了几百万字。边写边治疗自己的焦虑症,让电脑键盘成为我的药物伴随着我。回过头来想想,当年在学校读闲书,冥冥中似乎就是为了今天做准备,让自己在文字中治愈、成长、升华。
我所做的事情恰好是我喜欢做得事情,我写文章也并非为了取悦别人,而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为了在写作中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为了在精神上有一个寄托,为了磨平自己的棱角,让自己的急性子变慢、放缓一点,为了治愈自己的焦虑症。而且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可能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并不太感兴趣。
读书和写作,让我变得充实,内心很安宁,对人世间的很多人和事有了自己独有的看法,内心坚守善良、真实、本性,相信人间的美好和温暖,整个人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这样也治疗了焦虑症,让自己很坦然面对“中年危机”下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