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27岁的王阳明第三次参加礼部会试,成绩排第二名,然后殿试以第六名中进士。
担任会试主考的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程敏政为副主考。这次会考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有人举报程敏政泄题给江阴徐经、吴县唐寅,虽然后来查无实据,举报人被降职,但由于舆论沸沸扬扬,徐经和唐寅均被永远削去士籍,再无缘仕途,程敏政也被罢官回乡,最后抑郁而亡。唐寅后来辗转到江西投在宁王幕府,差一点又摊上大事,可谓一生坎坷。
会试卷关于《礼记》中的一段话:“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王阳明认为,礼乐本乎阴阳,应乎造化,并不只是藻饰之具,“阴阳礼乐之所以为一,则可以识圣人制作之功矣。”
会试的另外一道题是取自《中庸》的“中立而不倚”,王阳明认为立的关键是守,君子能自守方是大勇,“吾之所立者中,则或前或后无可恃之人,或左或右无可凭之物。”“君子则以一定之守持一定之见,不必有所凭也,而确乎有不可拔之势;不必有所恃也,而屹乎有不可动之力。”
王阳明的这两份答卷,考官林廷玉、刘春、副主考程敏政、主考李东阳在阅卷时都留下了卷批,在立论、辨析、文辞、风格等方面都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月,王阳明荣归绍兴,五月返回京师,到工部屯田清吏司典簿岗位上担任见习官员。在此期间,王阳明与太原乔宇、广信汪俊、河南李东阳和李梦阳兄弟、何景明、姑苏顾璘、徐祯卿、山东边贡诸高官名流以才名争驰骋,学古诗文。八年以后,王阳明叹曰:“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爲无用之虚文也!”遂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
王阳明当月便被派出使关外,视察边戍军屯,回京后上边务疏,提出安边八策。后来,王阳明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这篇上疏的:“是疏所陈,亦有可用。但当时学问未透,中心激忿抗厉之气。若此气未除,欲与天下共事,恐事未必有济。”初出茅庐的有为青年大概都这样吧!
七月,王阳明坠马卧床,李东阳常来看望,因李东阳也曾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坠过马,两人便作文相互唱和。
八月,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于河间濬县,驭役夫以十五之法,暇即演八阵图,有识之士便知道王阳明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九月,修墓事毕,游览佛教胜地大丕山,作《游大丕山赋》。
在此期间,王阳明大量研读兵书,作了很多批注,汇编成《武经》一册,到天启年间被人发现而刊刻出版,孙元化在此书的序言中说:“大都以我说书,不以书绳我;借书揣事,亦不就书泥书;提纲絜要,洞玄悉微,真可衙官孙、吴而奴隶司马诸人者矣。因思文成当年讨逆藩,平剧寇,功名盖天地,智略冠三军,不过出此编之绪余而小试之耳。”
弘治十三年(1500年)二月,陈白沙去世,生前制定王阳明的好友湛若水为正宗传人。
六月,王阳明被任命为“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与部分同僚形成了一个“西翰林”学术团体,成员多为新科进士,如陈凤梧、潘府、郑岳、杨孟瑛等人。王阳明交游很广,各种迎来送往不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