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特别有想象力,很少能够看到如你聪慧的人,可是我知道,你的痛苦和思考的一样多,因为质疑太多,会怀疑每一个人。仿佛是一个病人,没有医生,只能依靠自己试图找到治愈的方法,而每个人都在提建议。

可是,你知道,谁也不能治愈你,你最后只能试图在每个人面前表现正常。尼采认为,所有以质疑为目的的系统都是可疑的,所以,当你一旦产生那种怀疑心态的时候,一切多会结冰,一切结论都不再亲切。我试图想去给你说明什么,可是依然放慢了节奏,我也不希望你误解我,你的眼神会冻住我。

我并不认为思考都有价值,只是认定能够给这个世界一份真实,总是好事,如果让人更积极的生活,那就是赋予了生活中一份意义。至于道德,这个争议的话题,有些陈旧,放在当下之后。
追求哪些结果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亚里士多德有着严谨的观点,他尤其强调自我提升和自治。斯多葛哲学家在这方面,也曾经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反转。可是总体上看,他们的哲学很难应用到现代社会的情境里,尤其是前者,通常只会沦为对生活方式的奉承,而缺乏真正的人类血性,缺乏那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气质,而后者,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更多的人只是看到了他们严肃的面孔,而不知道那份热爱。
另一位较为近代的思想家,尼采,则不存在这种困扰。你熟悉他的生活细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曾是你最爱的书,我非常理解,叛逆的年龄,这本书真实是清醒药剂。我也曾经以为拥有这本书就够了,可是最后还是放下了它。

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人。他几近失明,饱受困扰;偏头痛使他麻痹,时而还会瘫倒在床,数周不起。因此,他大部分成熟的哲学作品,都是以在阿尔卑斯山区度过的日子为灵感,用简洁的语言、在兴奋的爆发中写成的。
苏·普里多将这些描述为一种毁灭与再生的形式。“每次患病都是一次死亡,跌人一次地狱。而每次康复都是一次愉悦的重生,降临一次世间。这种存在的模式使他充满活力。‘Neuschmecken’,即‘新的品尝’,是尼采描述这种状态的原词。在每次短暂的康复期间,新的思想的诞生。”
他拥有的力量必然让他永远处于争斗之中,每次想到他,我就想到他才是真正在哭泣中寻求的人。
尼采在《看这个人》的前言中写道:
“哲学,按照我的理解和体验,是自愿在寒冰里、高山上生活一—追求存在中所有奇怪和可疑的东西,一切迄今已被道德驱逐的东西。”
这是一种自愿的、艰苦的存在,又有谁还能够如他一样。
有人说,由于尼采拒绝答案、拒绝固定的立场,这为那些想要曲解他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我看来,如同塞涅卡说的,我能够给予你们的恶意提供太多的素材了。
《沉思录》中说:“国王的命运,即行善事受恶誉”。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每当看见那些优秀的人走过身边的时候,我就知道尾随他们的后面是什么了,所以越来越不在乎自以为是的人了,他们以为围观者都是傻子。

在他作品里,尼采坚持认为,以质疑为目的的系统都是可疑的。对自称基于科学的确定性而质疑的人,他更是保留了一份特殊的愤怒。在我看来,这是他成就的一个基础。
我在你身上,也看到了这种愤怒,对此说什么呢?
我的朋友,说狄更斯的那句话:“世界上充满阴影,但有此对比,光明才更加耀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