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间烟火石岩磊作家
那些年:邂逅的人和事

那些年:邂逅的人和事

作者: 枯荷听雨hx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08:49 被阅读0次

记得是在十三岁那年,我在家乡读初中,那是回乡的第三个年头。

正值wg中,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务农。日子看似平常,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孩来说,生产d队里每天不同的庄稼活,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麦收前的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三位教师模样的男人,三十岁左右的模样,一胖两瘦,一矮两高,皮肤白皙,文质彬彬的,圆脸白胖的那位,还戴着厚厚的眼镜。

不知是不是跟高度近视有关,胖老师在三人中,显得最为局促,每当有人问他话时,不是不停地搓着手,就是习惯地扶一下眼镜,镜片后面的两只眼球左右顾盼着,一幅心神不宁的样子。村子里的人好奇,三三两两地围着生产队长宗立大叔打听个不停。

  宗立大叔人厚道,不会说谎,更不会打哈哈,但大伙明显感觉出,他是不想说出实情。最后被大家纠缠不过,嘴里支吾着,半天迸出一句话:你们瞎落落啥呀,还不赶快干活去!

每当村民们围着宗立大叔纠缠不清的时候,另一位队干部宗林叔便会出来打圆场,我看你们啊,真是吃饱了撑的,这都是人家上头的安排,咱庄稼人管恁多干啥?又不多发你工分?不过我得多说一句,不管人家是啥人,因为啥原由到咱村里劳动,都跟咱没有一点关系,好好待生人家,咱炳灵宫村的人厚道实诚是远近出名的,可不能让外村人说咱是落井下石,不地道。

宗林叔的话其实已经说出了答案,大伙心里自然明白,更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更细节的信息是我从二位叔叔的交谈中,隐约听到的,或许因为我是个孩子,大人对我不设防,或许还以为我听不懂哩!

有一次在离我家不远的水井边,宗立和宗林两个一边捋着套牲口的缰绳,一边聊着天。

宗立叔说,你说上头让咱管制这仨人,咋弄呢,人家可都是握笔杆子的手,哪里是干庄稼活的材料?给他们安排轻活又怕上级不愿意,要真是安排他们割麦轧豆的,你看他们的那架势,那身板,也干不了呀!再出个岔子就麻烦了。

宗林叔不紧不慢地说:你老哥愁啥呢,就让他们在场院里干活,比地里的活儿轻快,能干多少干多少,咱再农忙活多,还能指望人家?就是那么个过场。让他们三人吃住在场屋里,也方便,上头真有人问起来,咋不好糊弄呀!你老哥这辈子就是太胆小,咱就是老百姓,有啥可怕的,再不济,还能开除咱的地球籍?现在城里多大的官g员都被批斗,都靠边站了,你能说这些人里头都是坏人?他们都是有识文断字的先生,说不定哪天形势一变,又去教书了呢,让我说,人家现在是在难处里,咱也挣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宗立叔自然是满心赞成宗林叔的话,他们都是心底善良的人,与大多数世代为农的乡亲一样,从心底里对文化和文化人,充满着敬畏和崇拜。

我们家在村子的最东头,与生产队的场院只隔着一条生产沟,一条乡村路,直接距离不过三、四十米,透过小路两边摇曳的柳枝,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位教师来来往往的身影。

每天早晨,我隐约听到他们相互招呼着,或先后或一起,蹲在场院的一侧,刷牙洗脸,然后又手忙脚乱的围着地锅做饭,再然后便是各人端着碗,围成一个小圆圈,边吃边聊。气氛并不象村民们猜测得那样沉重,甚至还能听到他们之间相互打趣的笑声。

上工的时间到了,村民们陆续从村子的各个角落里走了出来,走过我们家房前,走过生产队的场院,再一直往东走。我们村里几乎所有的耕地,都在村子的东边,所以村子里的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下东地了。

通常走到场院时会有小部分社员留下,这部分人多半是上了岁数的,或是打场轧场的把式。剩下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继续往东前行。男男女女的手里边,不是握着镰刀,便是扛着铁锨,肩上还背着畚箕,准备着干完队里的活,回来时还要给家里的羊或猪们割草打菜,或交到生产队里换工分。庄稼人靠着土里刨食的营生吃饭,那是一点都不敢耽搁的。正是麦收大忙的季节,每个人步履匆匆,脸上与心里,充溢着对丰收的期盼和憧憬。

那三位外来的教师就被留在了场院里,具体被安排做什么活计,我并不太清楚。只记得有那么几次,几位收工后路过场院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看见那位白胖的老师,两只手死死地端着簸箕,笨拙地上下惦着,只见麦粒跟着麸皮子一起惦洒了一地。

年轻的女人们见状,戛然停住了脚步,嘻嘻哈哈地笑着,嘴快地那位说,你们看,你们看,没见到这样簸粮食的呢,人家是簸麦麸子,他把麦粒子都给簸出来了!

哈哈,哈哈,她们说着笑着,象看西洋景似的。

那位白胖的老师恐怕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使用簸箕,本来就不得要领,被年轻的女人们哂笑着,两只手就更不听使唤了,立时急出一脑门子汗,汗水渗湿了镜片,眼睛模糊了,他尴尬的把簸箕放在地上,用白衬衫的衣襟去擦拭镜片。

女人们见状更开心了,她们相互拍打着对方,笑得前仰后合,直到落在后面的宗立大叔走过来,一顿喝斥,才算给白胖老师解了围。

村东头的水井离我们家不到十米远,三位教师每天都会过来打一次水,渐渐的,村里人跟他们接近了,熟络了,没有了隔阂。

听村里的后生们说,这三位都是某某中学的高中教师,那位白胖老师是教语文的,其他两位教数学和物理。还说,人家肚子里墨水可真多,别看干农活不在行,谈起学问来,那可都是一套一套的,渊博着呢!

我曾经有过几次去接近他们的冲动,离我家这么近,就当作邻居串门理由也是充足的,但却始终没有去。我当时虽然年龄尚小,却已领教了政z治压力的厉害,自己还是黑h五w类子女呢,怎么还敢跟有问题的人沾边?

两年后读高中,住校。其他同学每周回家一次,我因离父亲远,通常周日也是呆在学校里的。

记得有一个周日,我在水井边洗衣服,离水井不远的办公室门前,有两三位家远的老师正在看书聊天。

突然听到有自行车的声响,抬头望去,水井一侧的小路上来了一位中年人,个子高高的,花白的头发,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国g防服。

正在高谈阔论的初中语文朱老师看见了来人,走近两步打了招呼。我没听清楚具体姓什么,反正朱老师叫他什么老师来着。

他们没有进办公室,就在院子里聊了起来。听着并没有什么象样的主题,都是嘴边上的话,但给人感觉总象有意绕着什么似的。

寒暄的话题说完了,朱老师貌似不经意地问,现在还画吗?那人支吾着,没有回答,却蹲在地上,用树枝画了起来。

旁边的一位老师递过来一截粉笔,他接过,又继续画着。我端着洗好的衣服路过他们身边时,正好听到他自言自语地说,好久没画了,手都生了。我低头看地上,是刚画好的一位老师的肖像。寥寥几笔,便把一个人的轮廓和特征给构勒了出来。

我不禁好奇地停住了脚,看着他画,没想到他转了下身体,面对着我。我知道他开始画我,有些不好意思,又不好意思马上走开,左右为难的转了半个身,拉着一番要走的姿势。

他仍是寥寥数笔,构出我的侧面象。在场的几位老师都叫好,说,还真象哩!

记得那天中午,朱老师留他在学校的食堂里吃了午饭。乡镇中学,食堂只有农村普通的三间屋子那么大,老师和学生打饭、吃饭都在一起。上课的时候,学生的饭菜由值日生统一领回教室去吃,周末同学们都回去了,我和少数几个不回家的同学就与老师们一样,在食堂里吃完了再回寝室。

吃饭时我还听到那位画家老师说,听说你们学校也有几位是喜欢画的,就想过来瞧瞧。朱老师解释说,是有几位,今天巧了,回家的回家,有事的有事,你想跟他们切磋画技,得提前说好了。

吃过午饭,画家老师没跟着老师们再回办公室,直接从食堂附近的路返回了。

在回教学区的路上,我听到几位老师在议论着他。朱老师说,现在形势松快了,他(指画家老师)的日子也好过些了。另一位老师说,只要是“帽子”不b摘,就不会给他安排教学,总闲着,也挺无聊的,他的业务那么棒。

听到“帽m子”一词,我心里一惊,是右y派“帽子”,还是坏h分子“帽子”?

又琢磨着,他是画家,一定是戴d帽右y派?我想,因为在我当时的印象里,打成右y派的,大都是有学问、有才情的人。

我不禁对这位画家老师心生惋惜与敬佩之意。那是一个践j踏t知识的年代,也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度苍白空虚的年代。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不能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这样的心灵与精神的惩罚,比肉体上的折磨更要痛苦得多。难怪画家老师听说我们学校有热爱绘画的老师,便不管不顾颠颠地奔了过来,只是为了来寻求一种对艺术创作的共鸣与会意,寻求只有他们之间才听得懂的艺术语言。

我不由想起被多次贬谪流放的苏轼,他可以付出辛苦开东坡之荒,也可以忍受生活寒酸之窘,却断然不能缺少精神上的知己和学问上的益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这样的朋友在一起谈古论今,放歌抒怀。只要能够满足他们对精神和艺术的追求,其生活中的缺憾与挫折,则显得那么不足为道。

回想到那三位吃住在生产队场院里的教师,他们那种单独在一起时的轻松,及相互间的调侃、打趣,也是一种心灵的会意与默契吧,是他们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愉悦。

几十年过去了,许多的人和事已淡出了脑海。却不知为何,那三位参加劳动的高中教师,和那位勉强算得上偶遇的画家,却让我多次想起。究其原因,或是后来的职业习惯使然,对满是问号的人和事心存好奇,或是有惺惺相惜之意?还是源于对文化及艺术世界的向往与尊崇?一时还真难以说得清楚。

我甚至还在想,如果再次相遇,或有可能辗转找到他们,我定会做一场深入的采访,一解当年所有的疑问和困惑。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章

  • 那些年:邂逅的人和事

    记得是在十三岁那年,我在家乡读初中,那是回乡的第三个年头。 正值wg中,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务农。日子看似平常,但对...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一个人的时候,脑子里总是嘤嘤嗡嗡的电炉开起来的声音,无论晚上和白天,那声音好像伺候着等着我清醒,独处,响起来与我做...

  • 那些年的人和事

    前些天,我的初中——局二中因为地基塌陷所以就不得不拆除了,据说,在局二中的学生目前已经被分流到周边的各个学校...

  • 那些年的人和事

    吕叔已经作古,我们曾是忘年之交,无话不谈,一起干活,一起生活,一起喝酒,一起吃婶子从老家捎来的干煎咸鱼,一起把那段...

  • 那些年的人和事

    我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一类人: 我初中的时候有个房东,有一次刚开学我们要接电表,然后当时我们拿了自己家里的电线(和房东...

  • 那些年那些事儿 之 邂逅

    除了题目写在最前面算作小序 早就想用最平铺直叙的方式说出只要让我一想到就会回忆很久的与金子相遇的那些事儿,总是找不...

  • 那些逃离的坑终究还是会遇见

    职场人际关系其实并不复杂,人在职场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有很多的共通之处,那些年的你碰到的人和事,那些年你逃离的坑,终究...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三)

    老于叔和于姨是厂里面年龄最大的老俩口了,进厂时还带着小女儿和俩孙女。听说他们家乡遭了水灾,地没法种,他们才老老少少...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二)

    厂里给我们的宿舍挺大,在炼钢车间的西头,三间的大房,我们占中间的一间,两边的邻居一家三口是江苏人,一家四口是四川人...

  • 那些年邂逅的狗血前任

    某日和女友们聊天。 女友W说起自己的初恋男友,无意间去微信朋友圈搜索他的名字,发现某高校的微信官方账号里署有他名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年:邂逅的人和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cightx.html